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結婚五年雙方家長沒見過面?”“雨你無瓜”

今天,papi醬又語出驚人了。

她說自己“結婚五年,雙方親家從沒見過面”“過年都是各回各家”。

聽起來好像很驚人,也有好多網友表示羨慕,說她這是“神仙婚姻”。

過年回家各找各媽的婚姻,你羨慕嗎?

節目中,papi還有個觀點:“婆婆要把兒媳當女兒,媳婦別把婆婆當媽”。

把婆婆當親媽,意味著“女兒”可能會毫無顧忌地展現自己的壞情緒,把很多以前由媽媽做的事情都理所當然地讓婆婆接盤。

忽略彼此沒有血緣關係的事實,非要強行親近,婆媳不起矛盾才怪。

何老師聽完表示“開了眼界”,原來找對婚姻的相處方式,也能治愈恐婚症。

Papi還解釋了年輕人的“恐婚”心理:大多數人怕一結婚就喪失自己,她鼓勵大家“當那個人來了的時候,不要懼怕,那個人還沒有來的話,就不要湊合”。

這讓人想起之前她的“人生排序”,在獨立女性的人生最重要排行榜裡,“自己”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何炅覺得,papi醬的婚姻之所以令人覺得“神仙”,就是因為互相依賴卻又保持了獨立,讓彼此在婚姻關係中保留了最完美的距離。

丁克、周末婚、卒婚……

一千種家庭有一千種模樣

不僅雙方家長沒見過面,papi和老胡甚至沒有求婚,沒有蜜月,也沒有擺酒,很多網友表示不可思議。

但我也有點納悶,到底是什麽時候開始,求婚擺酒度蜜月成了這個時代的“結婚三大件”了?

蔣勤勤和陳建斌的婚姻就沒有什麽儀式感,但不失幸福。

他們可能比papi醬還“草率”,沒有告訴雙方父母,沒帶相機拍照,隨便拿台手機拍了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就完事了。

領完證後蔣勤勤提議出去吃頓飯慶祝一下,陳建斌還覺得沒有必要,回家吃就好。

回家宣布消息時,父母嚇了一跳,說你們不早說,好多弄兩個菜啊。

不過,如今像papi一樣默默追求“現代婚姻模式”的人不在少數。

上海一家舊貨店的夫妻主理人多吉和Karen,因為都喜歡淘舊物而走到一起,又因為不喜歡被房子拴住,寧願拿出收入的五分之一租房,一遍遍地搬家,住遍老上海風情迥異的老房子。

女主人喜歡的古董床是單人床,所以夫妻倆乾脆分開住,一人一臥一床。

夫妻倆也沒有從善如流生娃養老,而是一起選擇了丁克,現在家裡只有兩個人,兩隻貓。

多數時間,兩人互不干擾,各忙各的工作,閑暇時分,兩人就坐在陽台上品茶聊天,這樣的婚姻或許很多人並不認可,但至少當下的他們是很愜意的。

作家馬家輝也曾經在《鏘鏘三人行》中談過自己與妻子的婚姻之道。

夫妻倆每個周末分房睡,再在客廳約會,一起喝喝咖啡看看電影,度過美好的晚上,最後各自回房。

他覺得這樣的模式能提高夫妻間的生活情趣,對保鮮婚姻也有好處。

劉若英也曾經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中,描繪過和丈夫鍾小江的婚後生活狀態。

一起回家,一個往左,一個往右;臥室、書房獨立,隻共用廚房和餐廳。這樣的生活外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但劉若英和丈夫都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挺好的。

分臥而睡目前在日本已經很普遍了,而早在90年代,時髦的日本甚至提出過“周末婚”這樣的概念。

到了21世紀的日本,選擇“周末夫妻”模式的年輕男女就更多了。

他們覺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讓婚姻關係的約束而使時間和精神變得不自由,不如選擇彼此舒適的方式

平日自己一個人生活,周末的時候則與丈夫一起度過,這也體現了現代生活方式的多樣性。

而在香港,選擇做周末夫妻的年輕人,有時也是出於一種無奈。

紀錄片《有樓萬事足》裡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28歲的Henry和28歲的Hathi一位是舞者一位是自由職業者,二人情到濃時就注冊結婚了,但卻是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婚禮的裸婚。

由於收入不穩定,也沒有樓,小兩口只能選擇婚後繼續與父母同住,每個禮拜見一兩次。

有時候Henry實在太想念老婆,會上Hathi家留宿。但是200呎的公屋,住了女方一家四口已經非常狹窄,Henry唯有和老婆屈就在一張小得不能再小的床上。

分居可能是香港很多“無殼”夫妻的日常,雖然有點無奈,但這樣的模式也讓他們有意外收獲。

每星期一兩天的見面反而增加了感情的黏性,“好像在拍拖一樣”。

這其實正是距離和空間感給婚姻帶來的驚喜。

最近,日本甚至還出現了一種新鮮的婚姻名詞:卒婚。

卒婚,就是夫妻不需要彼此綁在一起,各自去做想做的事,又能維持寬鬆的伴侶關係。這種風潮在“熟齡夫妻”中特別流行。

這種關係聽來夢幻,但其實細想一下,現在雙薪家庭增多,女性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婚姻上。因為彼此都有工作,夫妻之間的交流減少,長期缺乏溝通。

這時候,有人會選擇卒婚的方式生活,在保持婚姻關係的前提下,重新整理關係,去享受、構建追尋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形態,漫長的婚姻生活也會因此擦出新火花。

不管是丁克、室婚、周末婚還是卒婚,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模樣。

現代婚姻模式能治愈恐婚嗎?

現代婚姻模式千姿百態,是不是只要選擇到適相合自己的方式,就能治愈恐婚症呢?

當下人們對“恐婚”的定義,是對結婚後進入穩定關係的恐懼。

與戀愛、同居相比,婚姻的製約性會更加明顯,它包含著彼此的承諾和法定的束縛。

恐婚的原因很多,有些人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婚姻帶著原始的恐懼和排斥,擔心婚姻不順遂甚至是失敗。

武藝曾經在《我家那小子》中坦露心聲,因為小時候經常目睹父母吵架,令他不敢輕易考慮結婚,擔心自己的小孩會重蹈他不愉快的童年。

一些事業女性則擔心,自己可能因為結婚後要成為妻子、母親,不得不放棄大好的職場晉升機會,壓縮自己的事業上升空間,在柴米油鹽中失去自我。

畢竟懷孕+產假一拖就是一年多,許多需要全力拚搏的工作機會都可能拱手讓於更年輕的職場競爭對手,而全職太太和全職媽媽目前並不被視作一個職業存在。

長年享受獨居自由的單身男女,享受輕輕鬆松談戀愛的紅男綠女,都很難讓他們放棄當下的快活、個人空間和可能失去的其他對象,走進一段傳統的婚姻裡,接受額外的製約。

朱德庸說,戀愛是兩個人的散打,結婚是兩家人的群毆。傳統的親情模式更是有一種對個體全面碾壓和抹殺的傾向。

比如中國家庭總喜歡傳遞“愛屋及烏”的價值觀,你愛我,你得連我家人一起愛,我媽就是你媽,你得伺候得毫無怨言。

《都挺好》中,患有中國式長子綜合症的蘇明哲,就在母親離世、父親各種作妖的時候,強行將老婆吳非也拉過來一起盡孝心,被拒絕即埋怨對方“你怎麽這麽小氣”?

同樣地,給孩子帶孩子也成了許多婆婆媽媽們義不容辭的任務,而當他們參與和投入的越多,兩家人、兩代人之間的摩擦和矛盾也就越嚴重。

《逆流而上的你》中,男女主的媽媽們老年生活幾乎都在圍著孩子們轉,兩位媽媽都覺得自己犧牲多,更應主導話語權,大戰也因此每日發生,小兩口的生活一地雞毛。

這就是沒有距離感和界限感導致的。

雖然說“恐婚”許多時只是一種心態問題,但現代婚姻相處模式的基本原則,卻能緩解掉許多恐婚情緒 。

首先,是互相尊重。包括尊重彼此原有的生活習慣與愛好追求,而不是結婚之後,就必須嚴格執行新的慣例表來調整自己的日常,甚至是以“好妻子”、“好丈夫”的行為規範來要求對方。

其次,是平等溝通,男主外女主內已經不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父權製並不適用於當今家庭,將你的伴侶當成“合夥人”,有商有量的家庭關係才能讓這個小家“長治久安”。

比如說因為孩子的到來,必定要有一個人要為家庭暫停事業,那麽夫妻雙方機會平等,女性並不一定是要犧牲的那位,家庭煮夫一樣可行並偉大。

最後,也是最容易落實的操作,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

除了之前說到的讓夫妻間保持獨立空間和隱私的婚姻模式,兩代人之間更應該保持恰當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 ”,是日本學者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意思是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的住處送去一碗湯,到達老人家時,熱湯還不會降溫變涼。

兩代人之間住處離得不太遠,這樣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方便照顧長輩,是一種理想的親情養老敬老模式。

不過,2016年日本有一家公司對已婚女性做了一份“婆媳友好居住距離 ”,結果是“平均約七十公里”,看來大家的理想距離 ,比“一碗湯的距離”還要遠一點。

當然,無論多現代的婚姻模式,都少不了相互包容、遷就甚至妥協,而那些看起來很前衛的分居分房,都是為了提高婚姻中的互適性。

E姐結語:

這一次,papi醬讓很多網友驚歎:這簡直就是神仙婚姻!

但認真想想吧,這也並不是脫離現實、隻屬於“神仙”的狀態。Papi醬真真切切地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現代婚姻的過法:

從傳統的家庭觀念中跳出來,讓婚姻在保有休戚與共的親密感的同時,又多出一份難能可貴的距離感。婚姻不再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和樣子,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相處之道,以及相互尊重的歸屬之感。

恐婚很多時候也是因為婚姻中有著太多的固有思維,總是強調個體犧牲和委曲求全的家庭關係,容不下一絲一毫的自我。結婚=焦頭爛額的生活,更別想主宰自己的生活,想想都讓人感到窒息,進而恐懼。

papi無疑是給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找一個和自己婚姻觀一致的人,無需承載過多旁人的期許,努力活出自己渴望的美滿。

說到底,尊重和理解才是現代婚姻的歸宿。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理想中的婚姻模式是怎樣的?

來評論區說說吧~

你的小仙女E姐,溫柔的雞蛋妹,被治愈的菜籽&羊駝&小椒

美編:樹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