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侵華戰爭中的日軍為何特別凶殘無人性?岡村寧次告訴你

這是一起鮮為人知的日軍造反事件。

侵華戰爭期間,6個日本普通士兵,把他們的上級軍官狠狠揍了一頓,砸了中隊長的辦公室,事件震動日本全軍,負責人嚇得自殺,東條英機氣得牙齒咯咯響,岡村寧次深刻檢討了一番。

它的出現,標誌著日軍風紀的崩潰,實力的不濟和對戰爭的絕望。

它就是1942年,發生在山東臨清市的“館陶事件”。

一、日軍對自己長官拔刀相向

1942年12月27日,駐山東臨清市東臨道北部的12軍59師團53旅團獨立步兵42大隊,奉上級命令,需要調配一批士兵到南太平洋戰場。

很不幸,該大隊5中隊的岡田、鈴木、田邊等6個士兵,被再次挑中,大隊要求他們次日就到臨清的大隊部報導。

這6個人,剛被調離過一次,這次又被抽中,而且是去危險性極大的太平洋戰場,去跟實力遠超日軍的美國大兵打仗,可謂有去無回,極度絕望。

但軍令如山倒,他們胳膊擰不過大腿,又不想就這麽就范送死,怎麽辦呢?

只好鬧。

他們晚上外出營地,喝得酩酊大醉,借酒壯膽,辱罵、毆打中隊軍官,夜不歸宿。

次日,中隊長派人去營外叫他們,他們把派去的人痛打一頓,然後繼續買醉,下午闖到中隊長的辦公室,掏軍刀打砸泄憤。

這還不解恨,他們還持槍、掏手榴彈毀壞營房,軍營大亂。

所謂死到臨頭渾不怕,橫豎都是死,這6個鬼子徹底是想開了,寧可回鄉坐牢,也不去太平洋送死。大鬧吧,隨心所欲,不管逾矩。

為擴大事端,他們溜到館陶縣大街哄砸搶燒,鬧得整個縣城人心惶惶。

5中隊中隊長福田,立即給上級匯報,上級又層層反映,直達12軍司令部。司令部迅速派兵增援,當晚,6人被押到大隊部。

1個月後,12軍軍法會議審判認為,6人因為結夥使用武器、違抗命令、毆打上級、故意破壞軍用物品,決定對其中2人判處死刑,3人分處3年到6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3個月後,日本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專門在東京召開防衛總司令會議,就此事進行訓誡,告全軍“軍紀如有松弛,軍隊秩序必定紊亂”。

二、岡村寧次總結2點原因

6個兵起事,結果是4人服刑,終於沒有去成太平洋戰場,也算是“曲線自救”。

其代價是2人死,獨立42大隊全員禁閉,吃7天“重營倉”;

中隊長福田自知罪責,畏罪自殺;

大隊長五十嵐直彥大佐、53旅團旅團長大熊真雄少將,關30日禁閉,然後撤職,編入預備役;

59師團師團長柳川悌中將直接撤職,編入預備役;

12軍司令土橋一次,3月回國,4月編入預備役。

而作為他們的上級長官,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對此事做出了深刻檢討:此事的發生,是因“隊長統率不利,上級監督不明”。

二戰後,岡村在晚年寫的回憶錄中對此事有了進一步的反思:

他說,日俄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中,日本的兵員都是現役兵,而到了“大東亞戰爭”期間,各種軍隊數量急劇增多,臨時應征的官兵,多數人在覺悟、信心及知識能力上,都不夠格。

“加上長期戰爭,傳統優良的風氣喪失殆盡”。

岡村晚年的回憶中,有意無意透露出了日軍侵華期間,殘暴無人性的客觀原因:1、兵員素質差;2、戰線太長。

3.戰後日本公布造反人數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後公布的一組數據,或許能為日軍的“內部危機”進行注腳:

在日本陸軍內部,發生以下犯上事件的人數——

1937年7月至12月,是78人;

1938年,317人;

1939年,270人;

而到了1941年,是341人。

館陶事件發生的1942年的上半年,軍中發生126件以下犯上者,其中152人是日軍和軍屬,對上級施暴者,71人。這是館陶事件發生前的上半年的數據。

可見館陶事件發生,並不是侵華日軍中的第一例,而是慣例了。

事實上,以下犯上、軍紀敗壞只是表面現象,其反映的實質,是日軍內部對戰爭的厭惡和絕望。

日軍七七事變時,喊出的口號是“1個月解決事變”,連天皇裕仁都跟著相信了,結果打了8年還未解決,到了1941年轉到太平洋戰場與英美開戰,說不絕望,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華北方面軍在中國打了5年後,岡村感歎“作戰的負責艱難程度,實屬歷史罕見……進入1942年後,為了應對太平洋戰場,日本將在華精銳部隊陸續派往南方,裝備和訓練嚴重不足,部隊厭戰情緒彌漫。”

因此,日軍館陶造反,看似偶然,實則暗流湧動,遲早必掀風浪。一場嘩變折射戰敗端倪,難怪東條英機事後直呼:“頗為憂慮啊!”

====================

文獻參考:

李德福《侵華惡魔 岡村寧次》(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

李慶輝《日本侵華時期的“館陶事件”與日軍內務風紀》(《歷史教學》2016年第12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