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準噶爾內部檢討為何打不過清朝,理由令人震驚:“火器不行”

準噶爾在冷兵器上的發展與創新雖然加強了準噶爾部的軍事力量,但是18世紀時,火器在戰場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的射程遠、威力大、殺傷力強的火炮的應用,更成為取得戰場優勢的主要依據。正是在與清朝和俄羅斯的諸多接觸中,準噶爾人逐漸認識到了火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因此,火器的發展和應用被逐漸提到了準噶爾的議事日程上來。

在元朝時,其攻城武器中就有炮之記載。如《黑靴事略》中軍器條下就有蒙古軍“攻城則有炮,炮有棚,棚有網索,以為挽索者之蔽”。當然,此時的炮只是能投射很重石頭的投石機罷了,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火炮。

到了明朝時期已經有了“紅夷大炮”,這時的火炮已不是元朝時所用的那種“能投射很重的火藥包的投擲機”而是管形火器的炮,雖然不比後膛裝彈的炮,但是已經具有了實際的火藥意義。

火炮傳入準噶爾的具體時間無據可考,然在17世紀噶爾丹在位時,火藥的製作和應用已有明確記載,噶爾丹“取沙油汁,煮土成硫磺,取瀉鹵土煎硝,色白於雪。”火藥製作出來以後,隨之火槍也成為準噶爾作戰時的主要利器,“其甲士持鳥槍、短槍,腰弓矢佩刀,其駝馱大炮,出師則三分其國人以更番”。這時鳥槍和短槍都已具備,在康熙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噶爾丹遣使貢物時就載有“厄魯特鳥槍四杆”,但是因其射程較短,且不能連續裝彈,所以還需弓箭和刀具來配合使用,以彌補火器之不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烏蘭布通戰役中,準噶爾是“沒有炮兵”的,說明火炮這時在準噶爾戰場上還沒有得以應用,但是當時火器已經是準格爾的標配了。

烏蘭布通之戰中,“賊騎數萬陣山下,依林沮水。以萬駝縛足臥地,背加箱垛,蒙以濕毯,環列如柵,士卒於垛隙發矢鏡,備鉤拒謂之駝城。我師隔河而陣,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堅,聲震天地,自喃至暮。駝斃於磁馥,且駝陣斷為二,步騎爭先陷陣,左冀兵又繞山橫擊,遂破其壘,賊乘夜走”噶爾丹聲稱“烏蘭布通之役,火器不如中國而敗”這說明了在這場戰役中,火器的應用己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準噶爾的火器有所發展,但與清朝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這時準噶爾沒有火炮。清軍久熟火器戰陣,用火器壓住陣角以騎步兵衝鋒,將正面攻擊與迂回攻擊相結合,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點,因而準噶爾的失敗亦在情理之中。這場火器之戰,冷兵器己然退居次要地位。也正是由於這場挫敗,準噶爾部看到了自己武器裝備的不足之處,認識到了火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為以後火器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

【1】清史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