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河源頭:千湖再現 生態好轉

瑪多縣境內野生動物。新華社記者呂雪莉 攝

新華社西寧9月18日電(記者呂雪莉、李琳海)初秋時節,記者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驅車前往黃河源頭姊妹湖鄂陵湖、扎陵湖。一條砂石路引領前行,路兩邊目光所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

剛出縣城十來公里,路左側草灘上,一群藏野驢帶來驚喜。駐足遠望,可以清晰地看到,6隻藏野驢帶著3隻幼崽正在草地上覓食小憩。在它們不遠處,正有一群斑頭雁在草地間悠閑覓食。它們的身影與遠山、河流、草原構成了一幅優美靜謐的圖畫。

“有水的地方就有鳥。”同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馬貴說。沿途,一群群水鳥或漫步灘塗,或群起飛翔。

瑪多縣境內的黃河美景。新華社記者李琳海 攝

位於黃河源頭的瑪多縣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核心區域。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這裡草原退化沙化嚴重,黑土灘遍地,鼠害猖獗,濕地萎縮,湖泊乾涸,雪山消失,野生動物難覓蹤跡。

2003年-2004年間,黃河源頭區域一度斷流,素有“千湖之縣”美譽的瑪多生態紅燈頻頻亮起。那時寬闊的河床整個裸露在外,河底一片黃沙。如今站在橋面上遠望,碧浪翻滾奔湧而來,寬闊的水面上水鳥翻飛。

馬貴說,隨著降雨和上遊來水的增多,黃河源頭區域近16年來再沒有發生過斷流現象。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2005年以來,青海省先後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和二期工程,特別是二期工程將實施範圍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15萬多平方公里擴大至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39萬多平方公里,以保護和恢復植被為核心,通過生態系統的自然修複與生態工程建設的有機結合,加強草原、森林、荒漠、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

黃河源園區是三江源生態變遷的典型代表。

玉樹曲麻萊境內的約古宗列石碑。新華社記者李琳海 攝

根據2000年衛星遙感影像資料,瑪多縣面積大於0.06平方公里的湖泊僅剩261個。而據最新的監測數據(《青海省2018年生態天氣監測公報》)顯示,瑪多縣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849個,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這些年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了,尤其是藏野驢、藏原羚等動物增加明顯。2018年,衛星遙感監測拍攝到了520匹的藏野驢大種群,還拍攝到了三江源旗艦物種雪豹。”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甘學斌說。

生態好了,風沙小了,縣城也變得越來越宜居。郭安靜是瑪多縣警察局副局長,他1996年在瑪多參加工作,至今已有25年。

“以前每到春季這裡風沙特別大,上班到部門僅100米的路,走下來渾身是土、滿嘴是沙。”郭安靜說,現在雨水多了,過去幹旱沙化的地方也都長出了草,綠了起來。

溯源而上,在300多公里外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境內,一泓清泉從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匯聚,東流而去。這裡是黃河正源,海拔超過4600米。

離源頭10多公里的草原上,藏族老阿媽曲忠和兒女們在這裡居住,她們家附近立著一塊石碑,寫著“黃河第一哨”,這裡也是“黃河源頭第一家”。

老阿媽33歲的兒子各求幾年前被政府聘任為草原管護員,負責管護周邊草場、水源。

曲忠家有2萬多畝草場,養著80多頭犛牛。但為了減少草場壓力,保護源頭區域生態,3年前,牛群遷往幾十公里外的地方放牧,而源頭這片草場則進行了圍欄封育。

“黃河源頭海拔高,生活條件艱苦,但這裡是一塊聖潔的地方,父親的遺願也是希望我們祖祖輩輩都要守護好源頭。我們一定會沿著祖輩走過的路,保護好源頭這片淨土。”各求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