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庸的財商和情商:千百年來以寫作致富的第一人

編者按:據香港媒體消息,一代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病逝,享年94歲。

  英國女作家J-K-羅琳憑借《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締造了當代出版界的銷售神話,同時也使她自己成為了財富超越英國女王的超級富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目前已經在全球售出了至少4億冊,並引帶出了一個總值70億英鎊的附帶工業。羅琳靠寫作讓自己成為了億萬富翁,私人財富高達5.45億英鎊。有人說J·K·羅琳是第一位靠寫作寫出來的億萬富豪,其實錯了,寫字寫出來的億萬富豪第一個不是J·K·羅琳,而是金庸。

  文武雙全的人少,會寫作又會賺錢的人更少,而金庸就是這樣一位既會寫又會賺錢的人。金庸小說發行1億冊,僅次於毛選,1992年,香港百富榜金庸以12億港幣的資產,名列百富榜第64位。可見金庸不光寫作厲害,財商更是了得。金庸當初創辦的《明報》轟動一時,但後來幾經易手後由盛轉衰,雖然有兩兒兩女,但沒有一個人願意接他的班。現在九十多歲的金庸,名聲和爭議並存,回顧一下金庸的財商和情商,對我們不無啟迪意義。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當時查氏家族是袁花鎮大族,也是一個名門望族。據統計,查氏家族金榜題名中進士者有20人,獲得入仕資格的舉人有76個,查氏家族最鼎盛的時期是清康熙年間,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

  金庸出生的時候,家境相當富裕,祖上留下良田3600畝,身邊一大群仆人伺候著。金庸家裡藏書十分豐富,“查氏藏書”在浙江一帶很是有名。那個時候的金庸,每天以讀書為樂。家中藏書豐富,再加上大量閱讀,這為金庸日後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剛畢業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失守,金庸不得不跟著家人背井離鄉。這個時候的金庸,由於家庭變故的原因,只能靠“戰區學生救濟金”維持日常的生活和學業。

  金庸的第一個命運轉折點是大學畢業後進入《大公報》當電訊翻譯。1947年6月,上海《大公報》刊登廣告,面向全國招聘3名電訊翻譯,金庸憑借扎實的中英文基礎和在杭州《東南日報》的工作經歷從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個被《大公報》錄用的應聘者。後來隨著內戰爆發,《大公報》為謀求異地發展,將金庸派往香港工作。1952年,《大公報》籌辦《新晚報》,創刊後,羅孚任《新晚報》總編輯,金庸任《新晚報》副刊編輯,這個時候金庸又迎來了他命運的第二個轉折點:寫武俠小說。

  半路出家成就武俠大家

  1954年,香港國術界兩大門派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在報紙上各種互撕,這讓羅孚看到了商機:何不在報紙上刊登武俠小說,一定很受歡迎。想到這裡,羅孚找到了梁羽生,新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龍虎鬥京華》就誕生了。後來由於梁羽生時間精力問題,小說寫作遇到問題,羅孚想到了金庸,金庸文筆很好,而且也很迷武俠小說,讓金庸寫準沒錯。

  於是,做新聞的金庸便半路出家寫起了武俠小說,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鏞拆開作為自己武俠小說的筆名,沒多久《書劍恩仇錄》誕生了,這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以小說連載的方式刊登在《新晚報》,吸引了大批讀者的同時,《新晚報》的銷量猛增。

  1955年到1972年間,金庸先後寫了《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總共十五部長篇武俠小說,形成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對聯。

  1972年,金庸在完成《鹿鼎記》後封筆,不再寫小說。他將近20年寫的武俠小說進行一番整理修改後一一出版,不僅暢銷大陸,而且還風靡整個東南亞,收獲粉絲無數。

  不一般的粉絲

  金庸的粉絲一個比一個逼格高。

  鄧小平是金庸的粉絲,金庸的小說在大陸得到解禁就得益於鄧小平。金庸是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單獨會見的第一位香港同胞。1981年,北京邀請金庸到內地訪問,金庸提出想見見鄧小平,鄧小平正好對金庸也早有耳聞,於是兩個人很快就見面了。回到香港後,金庸立即給鄧小平寄了一套《金庸小說全集》,此後,金庸小說不僅可以在內地銷售,而且很快暢銷了起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金庸是港人中受到內地長官人接見最多的人,他曾受到鄧小平四次集體接見。鑒於金庸跟內地長官人的來往,1982年,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前,曾專程赴港約見金庸。英國當時正在頭疼香港歸還的事情,撒切爾夫人一來想從金庸這裡了解一下內地情況,二來希望金庸能給英國支持,不歸還香港。金庸跟撒切爾夫人介紹了一下內地情況,但就支持英國不歸還香港的事情,金庸表示了拒絕。

  IP大家和粉絲經濟

  金庸寫了很多小說,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IP大家,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金庸的小說繼紙質版後,又以影視的形式給自己帶來了不少收入。香港最早開始對金庸小說進行影視製作,《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雪山飛狐》等拍一部火一部,金庸的作品每翻拍一部,進入金庸兜裡的版權費就又多一筆,哪怕僅僅是用一下小說裡面人物名字金庸也會收獲一筆版權費。周星馳當年拍《功夫》的時候裡面有一個“小龍女”的人物名,僅僅用一下這個名字,周星馳就付給了金庸6萬元的知識版權費。

  小龍女這個人名收這麽高的版權費也是有原因的。據說小龍女的原型是金庸夢中情人夏夢。夏夢那個時候是一個很有名的女明星,金庸為了接近夏夢,不惜到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金庸在向夏夢表白後,遭到了夏夢的拒絕,金庸這個階段的心境從《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可以看出來,從歡喜到絕望,金庸將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全部融入了這兩本小說裡。

  創辦《明報》

  除了小說成功外,金庸的另一個成功是創辦了《明報》。1959年金庸與幾個合夥人獨立創辦《明報》,在《明報》的經營過程中金庸的經商才華展露無遺,後來這份報紙成為了香港乃至東南亞一帶家喻戶曉的刊物。

  《明報》剛出版的時候,銷量並不大,只有6000份,為了擴大銷量,金庸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在《明報》上繼續連載自己的武俠小說,運用粉絲效應帶動《明報》的發展,取得了成功。《明報》影響力上來後,金庸又擴大了經營範圍,創辦了多家報紙,創辦《新明日報》、《武俠與歷史》、《明報晚報》、《財經日報》等,後來,業務進一步多元化,涉及到出版、旅遊等。

  90年代初期,《明報》盈利高達1億元,1991年3月22日,《明報》掛牌,香港《資本》雜誌評出“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金庸以12億資產列第64位。

  接班人難找

  無論是經營報紙還是寫武俠小說,金庸最後總是兩面兼顧,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接班人選擇上,金庸卻犯了難。《明報》經營起來了,隨著金庸年齡的增大,誰來接班成了問題。

  金庸有三次婚姻,第二任太太為他生下了兩兒兩女。其中長子査傳俠最被金庸看好,並當做自己的接班人培養,後來金庸和第二任太太鬧離婚,査傳俠聽到二人離婚消息自縊身亡,金庸不得不另尋繼承人。金庸次子查傳倜的志向是做一枚吃貨,嘗遍天下美食,他師從香港以美食為本業的蔡瀾,綽號“八袋弟子”(八袋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酒),金庸看到他跟自己道不同,也就“不相為謀”,只好把眼光從兒女繼承轉移到了內部員工繼承上。

  找了一圈,內部員工也沒有太合適的,金庸只好再一次轉移視線。1989年,《明報》創刊30周年茶會後,金庸向外界宣布了一個消息:出售《明報》。消息一出,不少財團紛紛向金庸表達收購意向,其中不乏國際傳媒界的大牌企業,如默多克名下的《南華早報》,新加坡的《聯合早報》集團等。面對這些傳媒大亨的收購,金庸沒有動心,最後把《明報》賣給了名不見經傳的於品海。

  《明報》衰落

  自己一手辦起來的《明報》,金庸不想隨便找個合適價錢就賣了,他想“貨賣與識家”,即使是賣,也要賣給經營理念跟自己一致的人。《明報》出售的消息剛傳出的時候,日本德間書局派代表於品海跟金庸談過收購的事情,金庸不想賣給外國人。兩年後,於品海再次找到金庸洽談收購一事,這個時候的於品海身份已經不是德間書局的工作人員了,而是智才顧問管理公司的負責人。於品海對新聞事業的執著和熱情打動了金庸,而且於品海身上的一些地方像極了金庸的大兒子,金庸覺得眼前這個三十多歲的小夥子符合自己《明報》繼承人的條件,於是就半賣半送將《明報》賣給了於品海。

  於品海接手《明報》後不負眾望,一年時間,公司業績比上一年增長了一倍還多,在《明報》未來的發展方向上,於品海想像默多克那樣,由《明報》作為出發點,建立一個龐大的國際化傳媒集團。

  於品海先收購《亞洲周刊》,然後創辦《現代日報》,接著又創辦了全球首個24小時華語衛星電視——傳訊衛視。這個時候的《明報》集團,在於品海的經營下,又走上了一個發展高峰。在成立傳訊衛視後,於品海向銀行貸款,投資近5億元,就在人們覺得於品海的傳媒帝國理想快要實現的時候,1994年,香港報紙報導於品海在加拿大留學期間有犯罪記錄,於品海在填寫個人簡歷的時候故意做了隱瞞,這違反上了市公司相關規定。

  這則報導出來後輿論嘩然,於品海被迫不得不辭去了《明報》主席職位,隨後,公司會計師又爆料,說於品海先後從集團拿走4筆款項用於加拿大開展博彩業務。受此影響,1995年8月,香港證監會、聯交所宣布《明報》停牌,於品海出售擁有的所有股權。輝煌的《明報》瞬間失去了光芒,陷入了衰落,至今都未光芒再現。

  金庸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他的武俠小說印刷上億,是千百年來以寫作致富的第一人,他創辦的《明報》集團可以說是中國版的默多克。最後因為接班人所托非人,《明報》的輝煌沒有持續,好在他有自己的IP,他的武俠小說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金庸一個人就是自己的江湖。(編者注:本文為舊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