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線城市70後千萬資產的到底有多少?

DAVID自由之路:

美國的統計,除去房產後100萬美元淨資產,差不多就是美國top 10%。而美國房產佔家庭資產比例大約30%,那麽算上自有房產,150萬美元應該可以進入全美top 10%。

一個70後,如果稍微好的大學畢業或者稍微好的專業畢業,畢業後選擇去北上廣深工作,我估計50%的概率能實現家庭淨資產1000萬人民幣。

而一個70後,名牌大學畢業,考GRE考托福,GPA成績還要全班前幾名,去了美國熬綠卡熬了好多年,並在海外小族群的環境下組建家庭,有沒有10%概率擠入150萬美元的富裕階層?

這麽說來,選擇出國的其實反而是選擇了HARD模式,而留在國內的反而是EASY模式。

當然有人說中國的淨資產大部分是房子,有泡沫,那美國人的淨資產大部分是股票,是不是也有泡沫?

孕氣十足

不要靜態的看問題。說到現有淨資產,70後出國的可能比不上留在國內一線發展的人,但是這麽多年來的生活質量還是很有差距的。我前老闆就是70後出國後外派到上海的一把手,每每感慨他的同學留在上海的現在無論是外企、創業、體制內都比他有錢。他06年到上海之後有存款也寧願買美國的房產不買上海的房產,這幾年下來差距就很大了。但是他一家五口15年前度假就是夏威夷,暑假更是幾個兒子新加坡、歐洲滿天飛,成功進入美國一流的私立高中。這二十年的生活質量可見一斑。此時此刻看,當然淨資產比不上他同學,但是這麽些年的生活質量只能說國內的同學在逐步趕上而已。最近幾年國內房產的增值讓一部分人膨脹了,其實根本沒有必要,我們非常努力+社會發展迅猛也只是這幾年勉強和他們相拚而已。至於EASY還是HARD模式,這個都是後視鏡。當年我在他的位置,也會選擇10萬美元/年的薪水而不是上海3萬人民幣/年的薪水。說的難聽些,留在一線城市發展很好的人,當初其實是沒能出國,而不是看好中國的發展放棄出國機會。說白了,是運氣不是眼光問題。因而如今也不必評價別人的選擇。

天書

我前兩天剛和我在美國讀了博士、工作生活了20年的美國人表哥見了一面。

深感這個說的很有道理了。還是偉人說的好:"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ps,當年我表哥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10萬美元年薪,而我第一份工作是2500元/月。。。

傻叔遠山

樣本選擇錯誤,150萬美元/全美top10%的樣本基數是全美國人民,所以只能對標全中國14億人有沒有1.4億人屬於擁有50萬美元房產加100萬美元淨資產的富裕家庭。這還沒算中國賣價50萬美元(350萬人民幣)的房產,要比美國賣價50萬美元的房產品質差了一大截,或者說50萬美元住上中國老破小和美國獨棟別墅的概率都不小。

後面的說法就是先開槍定個結論,再畫靶尋找依據的無效證明了——首先你得是70後,然後你還得讀個好大學,其次還要有個好專業,再次還有能力留在一線城市拿高薪,最後還要趁早買房趕上了過去20年房價爆漲的時代機遇。經5個條件層層篩選後的樣本數據,還只有50%的概率搞到1000萬以自住房為主要資產結構的紙面富貴,那也太衰了點,所以應該把5個條件再修改一下,不要50%,而是要100%的變成世界首富。比如,每天做T賺個0.5%,或趕上了比特幣機遇,幾年就翻了幾千萬倍什麽的。畢竟,先開槍,再畫靶,設好條件再篩選,總是能100%的命中自己打中了10環的先定結論。

decibel

我是70後。我父母是6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sibling 中,只有我考上大學,1/3。

我的大學同學是985本科,大半還(通過各種途徑)繼續深造,取得更高階的學歷、學位。有不少出國就業定居,也有不少在北上廣深(記憶中大學同班同學生源地只有兩個北京的,沒有滬穗深的)成家立業的。

我自己則是畢業後回家鄉,體制內就業,後來辭職,已過了幾年閑散日子。大學、中學、小學的同學聚會都積極參加,也留個心眼觀察。

中學母校是歷史悠久的省重點,當年高考,大約一半學生可以考上本科(現在學校的規模大約是我們那時的3-4倍,本科上線好像是90%多)。沒上本科的同學,後來立足帝都、魔都的也有,但不多。據我觀察,在海外、在北上廣、在家鄉的同學,現在日子都挺不錯。海外的我不熟悉,國內的普遍為子女教育焦慮。也許是因為我們這個年齡段,多數有比較好的機會解決房子問題,所以才會感覺日子不錯,才輪得到為子女教育焦慮?

小學母校也是歷史悠久的重點,當年入學時就是按區域劃片的,但學校間師資、設施等差距很大,遠不像現在平均。所以小學同學的中考、高考表現,基本可以說明學業成績主要還是取決於學生自身資質。小學同班同學考上本科的就不太多了,但來參加聚會的同學都挺好,讓人覺得學歷教育並不太重要。當然,這只是觀感,如果認真統計,收入、財富狀況肯定和學歷正相關的。還有一個原因在於,聯繫不上或者不願參加聚會的同學,統計上也許能呈現出特徵。

我的cousins,人數眾多,父系的在富裕地區的農村,母系的則在城市已居住幾代人。得益於勤勞、商品經濟起步早等因素,農村那邊的cousins及後代,經濟狀況普遍好,目測其平均經濟狀況不但好於城市那邊的親戚,甚至也好於我的大學同學。而且我們老家離城有一段距離,並不是靠拆遷。而cousins的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多數是初中以下。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己的奮鬥,也應該考慮歷史的進程。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但是如果有人擋著不讓你走,可能性就被減少了。

說回到70後的985畢業生吧,我的同學裡,還有人要往外面去,好像在外面的沒有像楊振寧那樣要回來的。70後*985*北上廣,1000萬淨資產的概率或比例,這個我無法估計,但是即使概率很高,也不能證明三個自信體制優勢啊。從全國高淨值人群總數量看,這個概率可能也不太高。

以我個人的井蛙之見,對教育、對階層固化的焦慮,沒必要。過去幾十年確實是最好的時候,但是難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候,有了這幾十年,也不足以使這個地方在此時點上橫比最佳。以後怎樣,不知道。

nimbus

50%的概率能實現家庭淨資產1000萬人民幣。

70後,1000萬,算整數1998年算起,20年,每年存多少?不算利息50萬,不吃不喝嗎?2000年華為才5000收入啊。

算500萬的房子,不是炒房的誰能有幾套?不是個個都有這種思維的,尤其是早期等分房的,誰買房誰傻。家庭條件不好的,首付都是靠03年的0首付好不?那一年也要存25萬。兩口子都是這種人,難度減一半。那這種夫妻有幾個?

最後就是,一出來就得是現在的風口行業,再找個同樣的老婆老公,07年前買房,而且一步到位,買大房。無病無痛,34歲時不失業,家裡也隻支持無負擔。這概率是easy????

心之浪跡

選擇出國的其實反而是選擇了HARD模式,這句話假如是指以富豪階層為目標是對的,除非富二代,否則出國的一輩子至多也就是中產。

當然選擇留在國內的是容易模式也未必,啥事都要奮鬥,混的不好也不少。

不過有一點倒是對的,那些精英階層出國確實真的是沒必要,國外是有天花板的,人脈也等於要重新建立,對於精英階層,出國混最好也就是個中產,在國內混中產保底,是有很大機會進入富豪階層。

但是認真說起來那些出國的根本就沒想那麽多好吧,他們才不在乎什麽未來的前景呢,你別看他們說出國的理由一堆一堆,什麽為了子女,國外自由,人際關係簡單,其實都是胡扯。

出國的就是一點,國外生活水準高,衝著享福去的,其他的都是假的,當年為啥出國,國內生活水準低,為啥現在出國的少了,其實就是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其他說任何理由都是胡扯。

阿萊克斯

十年前,印度來的同事到了中國都是死皮賴臉留下來,根本不想回國。每次回去續簽就是擔心不能再來了。十年前公司喊我去美國出差我可高興壞了,還巴不得是長期出差然後留美國拿綠卡呢。換成現在的我,讓我再去美國長期幾年的出差,我可沒興趣。你要讓我旅遊去玩,是另外一碼事。多少根本沒接觸過外國人或者根本沒出過國的人,天天在那邊張嘴就來。

maggieshi

60後和70後那批出國的,精英程度不是你們這些小朋友能夠想像的,只因為選錯了賽道,所以才有那麽多恨國黨。大衛說得沒錯。

現在的小朋友恐怕都不知道90年代想到美國工作或者留學,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kongl

我70後,當年高考全國錄取不到100萬人大部分是專科,一本好像10幾萬人,如果還要分出稍好的大學及專業的話估計也就6萬人左右吧,我估計出國讀書不回來的1.5萬,出國讀書回來的0.5萬,不在一線的2萬,留在一線的也就2萬人吧。

就這點兒人其實沒啥好比較的,留在一線的確實比不在一線的和出國不回來的混得好一些,但總體來說比出國回來創業或做高管的還是差得遠的,這部分人才是同時抓住了中國發展的巨大紅利以及人才稀缺的巨大機會的人生贏家啊。

特別提示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僅為信息分享。任何因本文導致的投資行為發生的虧損,本公眾號及作者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集思錄 微信公眾號:jisilu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