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考拉若賣掉,可能還會發生什麽?

摘要:阿里收購考拉可能只是前戲,後續或有深入合作;跨境電商業冷清進入下半場,獨立模式的洋碼頭或有新動向。

幾家權威財經媒體持續讓考拉與阿里交易案明晰下來。儘管明顯有企業放風痕跡。

考拉持續虧損中。即便不會全部出售,融資案發生也屬大概率。一個略微反常的信號是,前幾天網易季報裡,考拉信息較前幾季翔實多了,尤其強調了基礎設施建設部分。若無後續資本動向,有點不合情理。當然不是否認它的持續經營能力。

基本面如此,出售可能也算不上新聞。但我有些難以理解阿里的動作。天貓國際盤子不比考拉大,但以“天貓國際+菜鳥”的體系化運作,跟考拉模式幾乎雷同,形式上根本不需要考拉。

我的意思是,若只為一個跨境盤子,做點增量,阿里的邏輯有點不通。

何況考拉盛名之下,除了巨額虧損,一位熟悉它的行業朋友說,庫存效率太低,後續要填的窟窿可不少。

這意味著,於阿里來說,消息一旦正式公布,資本市場可能很難呈現正面反應。

很多人說,這次拚多多沒搶過阿里。朋友說,拚多多肯定評估過考拉的複購率、轉化率等,但以創始人黃崢的個性、駕馭力以及拚多多的勢能、創新運營力,不太可能用20億美元買一個考拉。

“20億美元砸流量,也不會弱於考拉。”她說。

若只是拚收購,那反而顯示出拚多多尤其黃崢的創新力不夠。

就發展節奏看,我也不認為,此刻拿一個跨境盤子屬於拚多多多麽緊迫的事項。

如果阿里不是立足自身,更多出於阻擊心理買下考拉,它可能會上拚多多的當。隨後可能會留下一個類似當初王興在阿里買餓了麽時“抬轎子”的案例。那樣阿里會掉進拚多多的坑裡。

當然這是猜測。阿里精明得很。它的並購更多屬於戰略投資、生態投資,它確實也是一家擁有戰略思維的組織。

於是,我們進一步判斷,阿里收購考拉,可能有三重味道:

1、跨境盤子確實亟須做大。

逍遙子之前都喊出口號目標了。而且,天貓一分為三後,天貓國際似乎聲量不大。

提醒一下,逍遙子喊那個未來5年2000億美元進出口目標的場合,是在進博會。後者可是當局打造的一個國際貿易窗口。放在去年及當下,有平衡大國貿易關係以及強化進口維持增長的動向。阿里的動作,不排除有隱晦地幫國家提升進口數據的意思。

前幾天,海關總署公布了今年7月及前7個月的進出口數據,整體平穩增長。不過,有結構差異。其中,出口同比增長,進口明顯下降。貿易順差2256.9億美元,擴大38.7%。

阿里自身的訴求與大國貿易訴求協同,不排除有系列強化的動作。

2、天貓增長訴求明顯。

2019年,這一點強化甚多。雖然跨境部分無法跟國內交易體量比,但它也需要體現增長,而且這個還伴隨著阿里整個體系化的協同,包括菜鳥、阿里雲智能、支付寶等。當然,品牌與供應鏈也需要加強。

何況2018年雙11同比增幅放緩,2019年,也需要各路強化,何況還有許多大事在前面等著。

3、阿里與網易之間可能會有更深合作。

考拉雖涉重金,可能只是前戲。嚴選是否也會與阿里生態尤其天貓深度嫁接,甚至達成資本合作——即使不賣,後續融資是否參與,足可想象。

我認為,嚴選之於天貓的整體價值,短期遠高於考拉。當然這是拋開跨境概念說。

此外,在阿里與網易的遊戲、社交、內容化矩陣之間,很可能也會有合作。淘系正在強化遊戲玩法,網易這類基因非常強。內容矩陣也有利於雙方拚圖。而大娛樂與網易遊戲主業之間,似乎也能找到合作的基點。

邏輯上,阿里與網易其實有全鏈條的合作空間。若果真如此,那阿里納入考拉,補足天貓國際,幫丁磊化解資金難題的同時,鋪墊了後續諸多合作空間。阿里可以借力網易不少資源。

如此,20億美元,即使裡面後續有窟窿,可能還是一盤好交易。

而且,還有微妙的競爭味道:

借力考拉、嚴選這類電商盤子,能壓製競品京東、拚多多們;借力網易遊戲基因與內容化矩陣,可強化淘系平台粘性,便於拉新,尤其提升日活,如此可以弱化拚多多的機制。後者的遊戲玩法確實是一大亮點。前段,我們已看到淘寶開始融入遊戲策略了。若阿里與網易主業合作,也可衝擊一下騰訊。遊戲內容屬其一,背後說不定還有與之伴隨的廣告業務等。

所以,我們認為,阿里精明得很,在難以理解的20億美元並購考拉案背後,雙方可能隱藏著後續比較深入的合作。當然未必一定是深入的資本合作。

倘若如此,這兩家公司的心胸算是打開了,會給人不同的天氣。不止因為兩家公司多年有些微妙的博弈,更多還是產業融合的視野。它會有當初牽手蘇寧一樣效應。儘管直接的利益未必大,但能創造許多業務與模式的新空間。

誇克總是瞎猜測,但也是抱著本真、認真的態度做點推演。

這還只是兩家公司合作延伸出的內部商業邏輯。在我眼中,當然還有外部一層。

這層本來應是最直接的,就是跨境電商業的格局。

有一段沒有仔細梳理,今日突然發現,跨境電商業,獨立的知名盤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蜜芽早黃了,小紅書變向了,唯品會國際幾乎停滯了,京東全球購聲量一度很大,但似乎在重新梳理模式。

2012-2015年瘋狂中的名字,再也想不起來了。那些借助跨境電商概念拉抬股價的上市公司,幾乎沒了這類聲音。

在我們的視野中,獨立的知名盤子,只有洋碼頭一家了。

之前,跟洋碼頭創始人曾碧波有過交流,但很久沒有跟進了解。他拒絕評論考拉一案,強調這個行業做到現在,確實都不容易。

他似乎變了一個人。過去他可曾是一台行業“大炮”,經常發表非常直接犀利的言論。最近兩年,幾乎未曾出來說話。

不過,上述熟悉考拉的朋友透露,她跟洋碼頭也打過許多交道,規模上比不上考拉,但基本面尤其運營精細化程度很高,“據說連續半年都是盈利的”,流量增長也非常不錯。

誇克前兩年曾經認真分析過洋碼頭,它的機制,除了當初活躍的買手製、跨境直郵,更有整個體系、結構化的競爭力,尤其是背後的跨境物流體系貝海國際,發揮了關鍵作用。最近一年多,入口與產品體驗、社區化機制等等比過去提升很多,千人千面風格明顯。不過除了入口服務,對它的整體運營有些陌生。

突然想起2017年初跟他交流時,他提到的跨境電商“中場”、“下半場”邏輯。那是他對王興“互聯網下半場”的辨析。那時他的言論還算活躍。

當時,他說,跨境電商還沒進入“下半場”。2013年9月自貿區開通,催生了保稅進口業務,行業風動,到2016年,在他看來,整個屬於政策驅動的行業“上半場”,這周期有三個特徵,即供應鏈重、巨頭壟斷、消費者認知。

2016年上半年,隨著稅改調整、正面清單公布,行業才開始進入“中場”,進入“練內功”的階段。洋碼頭主要是整合供應鏈,強化多樣化的類目交易,激活上遊參與群體、提升效率等。

當時他說這個“中場”周期大約3年左右,然後 行業會進入“下半場”,也是一種消費紅利周期。此前的上半場對應政策紅利,中場對應效率支撐。我記得他說,“中場”是一個“艱難時刻”,但必須堅持下去,看到未來與希望。

截至今天,正好3年過去(2016年5至今),符合他的“中場”結束的判斷。而市場上,看上去還有很多家從事跨境電商,但隨著阿里並購考拉,真正呈現清晰的跨境電商目標的,形式上,就是天貓國際們與獨立模式的洋碼頭了。可能成規模的,也就是兩三家。

這行業真是令人感喟。

不過,曾碧波說的下半場“消費紅利”,瞎眼似乎不那麽樂觀。我沒好意思問他洋碼頭是否也會尋求資本層面有力支撐,尤其是阿里對立的陣營,他停頓了一下,沒直接回答,只是說:“我們幸運地從死人堆裡出來,能抗壓耐操一點,沒有理由不堅持下去”。

誇克判斷,阿里收購考拉,洋碼頭的獨立模式可能備受關注,反而強化它的估值。至於它是否也會有新的資本動作,我們繼續觀察。

誇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