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前幾天剛買完54億軍火 印度國防工業為什麽就是發展不起來?

作者:潘前芝

不久前,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印度,又給印度帶去了一份軍火大單——價值54億美元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之所以稱作「又」,是因為這些年,印度從俄羅斯採購的武器實在是太多了。

普京和莫迪

印軍武庫中的俄製武器

作為國際上數一數二的軍備外購國家,印度的武器裝備,國產的很少,大多數引自美、英、法、俄以及以色列等國家。武器類型五花八門,從陸軍用的坦克、榴彈炮到海軍的航母、潛艇再到空軍的戰機、飛彈等,其中,數量最多、成體系化引進的就是俄羅斯的武器。

比如,陸軍中的T-90坦克和米-17V5軍用直升機,海軍中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查克拉」號核潛艇、米格29-K,空軍的蘇-30MKI、米格-29和伊爾-78空中加油機,都來自俄羅斯。而且,這些武器都是印軍現役中的絕對主力。

「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

所以,毫不誇張地說,俄羅斯的武器撐起了印軍作戰裝備的半壁江山。其實,從前蘇聯時期起,俄羅斯就成為印度固定的武器供貨商。

印度為什麽要買俄製武器?

印度買俄製武器,既是歷史選擇,也是現實需要。

獨立之初,印度軍隊主要使用美式裝備。這些裝備大部分是二戰期間美軍在此訓練國民黨軍隊所剩留的。之後,世界進入冷戰狀態,由於印度特殊的戰略地位,美、蘇兩大國都想拉攏印度。

俄羅斯租給印度的「阿庫拉」級核潛艇

美國的手段是繼續援助或出售武器,蘇聯的方式則是幫助印度人建立工業體系。一直到1962年中印戰爭前後,蘇聯才在援印武器方面有所突破,向印度援助了一批先進的武裝直升機和一座米格-21飛機工廠。

逐漸地,印度人發現,美國人在援助武器時,總是附加一些政治條件,比如,要求賣給印度的武器不能用於同巴基斯坦作戰。同時印度發現,美國人同時與巴基斯坦關係也不錯,也在賣給巴基斯坦人武器。

對於一向把巴基斯坦看做死敵的印度人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相對來說,蘇聯人的援助更實在也更專一點,所以,印度整整一代官員、學者、記者都將蘇聯看做是真正的「朋友」,而美國是最不友好的國家。

印軍的蘇-30 MKI戰鬥機

這種立場在印巴戰爭中變得更加鮮明,美國在戰爭中更多的是支持巴方,並長官西方國家陣營對印度實行軍事禁運。

這種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行為,令印度深感不安,加上對抗中國的壓力,印度迫切地需要有個強援給自己撐腰,所以倒向蘇聯。1971年,雙方簽訂了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大量蘇製先進武器源源不斷地進入印度。

與其他國家的不同,蘇聯人對武器款項的要求並不全是硬通貨,而是創新了多種支付方式,比如印度可以用自己生產的產品換取軍事裝備和零組件,一些影印機、電冰箱、電視機等西方和日本特許印度生產的產品,連同衣服鞋帽等日用品一起被運往蘇聯,用來換取米格飛機、坦克和軍艦。

印度由此成為蘇聯許多輕工業品和大量日用消費品的供應國。這對獨立不久、外匯相對不足的印度來說,當然是樂意接受。

到了20世紀80年代,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其中,來自蘇聯的武器佔了大頭。冷戰結束時,印度100%的地空飛彈、75%的戰機、60%的攻擊機、100%的履帶式裝甲車、80%的坦克、100%的飛彈驅逐艦、95%的常規潛艇和70%的護衛艦都來自蘇聯。

印軍的T-90坦克

買買買與自主生產的糾結

這樣在國際武器市場上買買買,本非印度所願。

幾百年被殖民的慘痛經驗,使獨立後的印度更加重視自力更生,體現在軍事領域就是裝備本土化生產。遺憾的是,直到今天,其自主化生產能力的夢想依然無法照進現實。

印度獨立後就確立了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軍事大國的國家戰略。然而,由於英國政府的有意限制,殖民時期印度國防工業發展極其緩慢,獨立時,印度僅從英國手中接手了17家技術落後、設備落伍的私營兵工廠,總產值不足800萬美元。

印度軍人

以這樣的國防工業水準,顯然無法支撐起印度的大國夢想。

另一方面,印度獨立後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處於左右逢源的境地,外援武器不斷湧入,它的周邊又缺乏緊迫的戰略威脅,所以中印戰爭之前,印度一直自我感覺良好。

憑借不結盟運動實現了印度的大國地位,軍事實力在南亞地區沒有敵手。結果就是,他們儘管提出自主的口號,但因為缺少現實威脅而動力匱乏,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十多年發展時期。

1962年的中印之戰一定程度上打醒了印度。此時迫切想扭轉不利局面的三哥,又有點急功近利了,他們把目光瞄向世界武器市場,希望通過購買或者與蘇聯合作生產來建設強大的武裝部隊。

這樣的買買買,的確使印度軍隊的紙面實力非常好看。但對自主生產能力卻是災難性的打擊。

一方面,由於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和技術主要靠蘇聯供應,在高精技術上產生了嚴重的依賴症,印度本土國防工業科研團隊和企業得不到鍛煉,只能生產一些中低端裝備。

印度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

另一方面,蘇聯將印度看做長期客戶,經常以低於其他軍火供應商的價格出售武器或技術,同時在印度官僚和政治家階層建立了遊說集團,鼓吹蘇聯武器多麽多麽好,進一步削弱了印度自力更生發展武器的積極性。

印度武器國產化之路還有多遠

大量引進俄製武器,對印度而言,弊大於利。除了上文提到的對自主能力的限制,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蘇聯提供生產線和零組件,也是有條件的,即不允許印度向國際市場出售引蘇技術生產出來的武器或者零組件,此舉剝奪了印度創匯和與其他蘇聯武器進口國發展軍事關係的機會。

失事的印軍米格戰機

其次,維修和保養成本高,一些武器一旦出現故障,往往需要運回蘇聯修理。更棘手的問題是,蘇聯解體後,很多製造商關門歇業,印度不得不在前蘇聯各共和國之間奔波,尋找武器部件的生產地。有些製造商還坐地起價,與印度政府重新談判,又增加了維保成本。

第三,與蘇聯走近,使西方國家對印度進一步警覺,唯恐將自己的先進技術提供給蘇聯的盟國,以當時蘇聯情報機構的能力和印度的保密水準,西方國家的擔憂不無道理。這就基本上斷絕了印度從其他管道購買先進武器的可能。

冷戰結束後,印度再次進入「左右逢源」的狀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西方國家將其視為「必須爭取的國家」。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為了繼續保持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鑒於自身國際地位的下降,進一步加大了對印度國防工業的支持。

印度自己經過反思,認識到自主的重要性,並很快在核武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幾十年引進武器的慣性短期內要停止,可能性不大。不同的,只是引進武器的管道較之前豐富了。

然而,畢竟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周期較長,如艦艇、飛機、坦克等,往往可以使用幾十年的時間。印度現役裝備中大量的俄製武器的存在,加上俄羅斯這邊的努力推銷,印度在引進俄製武器方面顯得欲罷不能。能不能下定決心提高武器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取決於印度長官人的決心。

印度總理莫迪

如果繼續滿足於引進武器帶來的虛假繁榮,印度可能永遠都不能擺脫外購為主、自主為輔的武器裝備格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