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舌頭有這種表現,一定是脾胃虛弱,教你3大調理方法

夏天是脾胃最為脆弱的時候。脾胃喜溫不喜冷,而夏天是很多人食用大量生冷食物的季節,如冰鎮啤酒,冷飲甜品,蔬菜水果沙拉等,這些食物吃多了就傷脾胃,出現一系列不適癥狀。那麼脾胃虛弱了,在我們的舌頭上到底會有哪些變化呢?

舌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中醫學上,舌頭能反應出身體的健康狀況,比如胃病就能從舌頭推斷出來。很多人認為胃病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痛,雖然胃出現受損很容易出現疼痛感,但是除了疼痛,胃出現了健康問題也會在舌頭上反應出來。

從中醫的角度說,脾和胃有受納、消化和運輸的作用,化生我們吃進去的營養,供養全身需要。因此,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著他的生命盛衰。脾胃虛弱的人,說話無力,身體羸弱,疾病叢生。

如果把胃比喻為糧倉,脾更像是掌管糧倉的大臣,什麼時候該囤糧,什麼時候該放糧,什麼糧能吃,什麼糧不能吃,並將糧倉中的糧食分發到全國各地,供養百姓,這樣的糧官就是國泰安邦之本,百姓安樂之本。相對於人體而言,自從出生以後,就全賴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化生氣血來維持生命活動,故其被稱作「後天之本」。

脾胃對應的舌頭部位

舌可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舌邊等四個部分。舌尖反映心肺的病變,舌中反映脾胃的病變,舌邊反映肝膽的病變,舌根反映腎的病變。如舌尖獨赤者為心火旺。根據舌的不同部位以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就是說最容易反映脾胃虛弱的舌頭區域在舌頭的中間部位。

脾胃虛弱的舌頭表現

1、看舌苔

健康人的舌頭上有一層淡淡的薄白苔,而且是濕潤的,不燥不滑。脾胃虛弱的人比較多見的就是舌苔白厚膩,即舌頭上一層厚厚的白色舌苔,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並且上面附著一層油膩狀黏液。

這種舌象往往提示脾胃不好,消化不良,常常出現腹瀉、胃疼等問題。尤其是氣溫高、濕氣重,就特別容易出現白厚膩的舌苔。

如果舌苔厚膩,而且白苔滿布,這就說明你的脾胃虛弱了,因為脾胃虛弱之後,不能運化水濕,水濕之氣就會凝聚在舌頭上,於是舌頭就會白苔滿布,厚重而滑膩。

2、齒痕舌

脾胃虛弱者舌質最大的特點是,舌體胖大,舌頭的邊緣上有牙齒痕,因為脾胃虛弱之後,不能運化水濕,水停留在內就會將舌頭泡大,胖大的舌頭與牙齒擠壓,於是便形成了齒痕。

如果舌苔把整個舌頭給鋪滿了,一點都沒把舌質露出來,說明體內水濕很重。舌苔越來越厚,說明體內濕氣越來越重。如果舌頭圓圓的,胖大,有齒痕,往往一伸出來有兩條唾液線,說明體內有脾濕,且濕氣很重。

3、腹脹不消化

另外,脾虛也會造成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水腫也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現象,一般腰以下更為明顯,按下去不容易恢復,這也是脾胃虛弱的一種明顯表現。

脾虛最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吃完飯就肚脹,喝點水也停在胃裡不動,大便總是無力下行。這樣的人身上的贅肉軟得象一團棉花,兩腿沉重不願邁步,大白天也總想睡覺。

注意身體的變化,能夠了解健康。以舌頭來說,在看病的時候,是很多醫生判斷病症的基礎。張開嘴,看看舌頭,顏色、形狀就能大致的了解健康。如果你的舌頭呈現出這樣的表現,就要多注意了,你可能脾虛了。

脾胃虛弱怎麼辦?

脾臟受損,很多人會忽視,就五臟來說,脾臟的重要性,在人們的觀念中沒有足夠重視,感覺不如其他器官。但事實上作為運化、統血、升清的器官,脾臟能夠濡養水谷,以此來促進健康,為此還有後天之本的稱呼。一旦脾臟失調,帶來的影響還是較大的。掌門師兄建議大家要正確的滋養脾臟。

1、飲食規律、細嚼慢咽

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脾胃虛弱的人,盡量不要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另外,要注意定時定量吃飯,少吃多餐,吃飯要細嚼慢咽,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收到情緒的干擾。

2、養成飯後散步的習慣

道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3、睡前經常揉腹

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

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問題了!

4、適當的食療

脾虛可用食補,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藥薏米芡實粥了,胃寒可去薏米,胃熱可去芡實山藥,換成綠豆。綠豆薏米粥,最去濕熱,對於肝旺脾虛,舌苔黃膩的人,最為對症。

如果是脾胃虛寒的癥狀,這個時候一些性味辛熱的食材,可以多吃點,例如生薑、大蒜、韭菜;如果是脾胃熱性重,則要多吃一點甘寒、生津的食物,例如梨子、甘蔗就很不錯;當然如果是脾氣虛弱,氣機影響到健康,這個時候則要多吃點補氣的食物,例如蘿蔔、金橘。

5、堅持艾灸調理

艾葉作為葯,有藥性,它入肝、艾葉作為葯,有藥性,它入肝、脾、腎經,對各個經脈有好處。腎經,對各個經脈有好處。《本草》中記載,有祛濕、止血、通經絡、增強免疫力的作用。艾葉有燃燒的作用,它的熱力溫和、滲透力強,能傳到身體深層。可以讓人感到熱力在深層傳走,會讓人覺的舒服。

脾胃虛弱取穴方法

中醫主張以人為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如果一個人脾胃功能正常,五臟機能比較正常,那麼他的身體就會強壯有力,反之,如果脾胃功能差,那麼身體則會虛弱。因此,脾胃調理以補腎和脾胃為主。

1、艾灸太溪穴

太溪是腎經的原穴。原穴能夠激發、調動身體的原動力,但調動起來後一定要把它儲藏起來,即儲藏到湧泉穴,這樣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腳心、做金雞獨立、泡腳之類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打通腎經,引火歸源。它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也就是說,脾胃虛弱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太溪穴都能治。

2、艾灸中脘穴

首先,他的位置很特殊,它剛好是咱們人體臟腑的正中間,也就是說,它這個地方,是人體正氣與疾病的必爭之地。如果從西醫角度來講,它這裡可以和胃、十二指腸、脾臟、胰臟、肝臟等不少重要器官掛鉤。這就好像一個軍事重鎮一樣,而它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在於它和脾胃有很大的聯繫。

另外,不僅如此,中脘還是一個特殊的穴位,因為它不僅是任脈上的穴位,同時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直接輸注的地方),還是腑會,對六腑的疾病,即胃、大腸、小腸、膽、三焦、膀胱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直接用艾灸貼敷貼。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3、艾灸足三裡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貼敷貼。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脾胃虛弱的人飲食禁忌

忌吃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冬瓜、海帶、螃蟹、鴨子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