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生物識別戰場: 爭相進入面部識別 眼球追蹤待深化

本報記者 駱軼琪 重慶報導

導讀

包括眼球追蹤在內的3D傳感面部識別技術當前沒有鋪開,主要是因為受到應用成本和應用場景兩大關鍵因素影響。

面部識別算法當前的全球化競爭尤為激烈。近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公布了新一期全球人臉識別算法測試(FRVT)結果,前五名的算法被中國廠商包攬,依次來自依圖科技、商湯科技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新增的7家公司名單中,比特大陸、大華股份、商湯科技、文安智能等中國公司也在其列。

除了服務於安防等2G(政府)端的業務之外,最能讓大眾感知這類技術進展的場景之一就是智能手機。當前的手機廠商們也正處在不斷對生物識別技術搭載適配的迭代進程之中。

而蘋果去年借助iPhone X首次推出以Face ID取代Touch ID的方案同時,實則還匹配了眼球追蹤技術在其間,作為進一步細分場景應用而存在。這都成為接下來國產手機廠商爭相探索的方向。

近日舉行的“2018第二屆國際手機產業領袖峰會”上,生物識別產業鏈主要公司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等媒體採訪時指出,未來無論光學指紋識別、超聲波指紋識別還是面部識別等技術,都將進入市場佔有率的進一步角逐過程中,而多生物識別共存甚至融合在一台手機上的狀態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面部識別“戰事”延續

據記者了解,當前應用在手機上的3D傳感面部識別技術,其算法主要包括兩類:深度算法和識別算法。

奧比中光產品總經理胡科峰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解釋道,3D傳感體系是圍繞深度算法展開,其主要是通過攝影頭照射獲取資訊,形成深度圖。這對相關廠商的要求是,輸出的深度資訊要滿足一定的絕對和相對精度,從而保證一定比例(如百萬分之一)的使用安全性。

而識別算法技術,多為文首的AI算法公司掌握,其拿到深度資訊後,會以此進行比對、判斷,並進行進一步資訊加工,進行包括解鎖、支付在內的場景應用落地。

當前國產手機廠商搭載的3D結構光方案面部識別技術,多運用在高端旗艦機型上,更多還處在從電容指紋識別到屏下光學指紋識別的迭代進程中。

這背後主要受到應用成本和應用場景兩大關鍵因素影響。而隨著全面屏的進一步普及,半導體行業對於芯片製造量產後成本的逐步降低,相關技術的應用拓展太空可觀。

據胡科峰預計,手機採用3D傳感方案將逐步走向上升趨勢。今年非蘋果陣營的運用略低於此前行業預期,整體大約會在200萬-300萬台,但到明年會有大幅增長。“明年整個3D傳感在手機端應用預計可達到2000多萬台,好的話可以到3000萬台。到2020年預計有機會運用到1億台手機上。”

他進一步表示,當前已經非常成熟的電容指紋識別技術同樣會長期存在,由於單價極低,其在眾多低端機型中會被大量運用。“現在甚至一些低端手機連指紋解鎖功能都沒有配備,這一定是向下(低端價格手機)滲透的過程。生物識別代表著人性,而人性傾向於更便捷的方式,這決定了從密碼解鎖到指紋再到非接觸方式(面部解鎖)的迭代進程。”

在維持多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將共存的預期之下,匯頂科技副總經理兼CFO陳恆真在近日的三季度投資者交流會上也表示,公司在3D人臉識別方案方面,已投入了一段時間進行產品研發,預期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方案。“具體上市時間會根據市場需要,產生收入的時間主要看商用的需求。我們認為多種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是未來趨勢,特別是屏下光學和3D(面部識別)。”

不止如此,當前手機廠商對於超聲波指紋識別方案的研發進程並未放鬆。因為這代表著,若超聲波方案得以商用,未來的屏下指紋識別將不再局限於一定區域,而是全屏皆可觸摸解鎖。

但這也是進展推進相對慢的市場。胡科峰認為,超聲波技術在應用的各個場景中,其表現都將十分可觀,技術沒有鋪開的原因,核心在於其生產難度更大,對投資的要求更高,同時需要與柔性屏相結合,帶來的是對整體手機成本的大幅增加。

這意味著當前情況下,能夠運用超聲波指紋識別方案的,只能是少數廠商。“超聲波方案未來一定會在一些機型中存在,而且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這確實是指紋識別方面,當前能夠看到的最為領先的技術。”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眼球追蹤技術產業化

在蘋果此前發布的3D結構光面部解鎖方案中,除了搭載目前大眾相對熟知的面部識別模組和相關算法之外,實則還具備眼球追蹤的能力。

這主要表現在,搭載這一技術之後,在人閉眼狀態下,面部解鎖無法完成,需要檢測到有活體(眼球)在注視螢幕才可行。這一定程度保證了面部解鎖的安全性。

其實早在2013年,三星發布S4系列手機時,便聲稱搭載了眼球追蹤技術,但此後並未推開,其他廠商也並未跟進。直到近年蘋果正式將該項技術注冊專利,並推行到市場中。

集邦谘詢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蔡卓卲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道,當初三星號稱搭載的該項技術是假的,因為其功能是透過前相機模組抓取使用者頭部與面部的變化,來判斷眼球移動,並非是真正的眼球追蹤,有不低的誤判率。

“真正的眼球追蹤一般是抓取瞳孔或眼角膜的反射位置來推算眼球移動,這種做法結果會比較精確,但需要解析度更好的感測器以及更強的運算需求。”蔡卓卲進一步解釋,蘋果這次的專利,基礎是來自於2011年的同名專利,是基於3D感測,以3D景深圖來獲得人臉部的特徵輪廓,來判定眼睛的位置,之後再特地針對這部分進行影像分析。

這一領域對於資訊獲取的像素、精準度等指標要求極高,甚至高於生物識別領域安全系數相對更高的虹膜識別,因此目前國內手機廠商中尚未普及應用,相關研發機構也很稀缺。

七鑫易維屬於其一。公司創始人兼CEO黃通兵分析道,眼球追蹤技術最早運用在心理學有關的分析方面,此後是在廣告、教育等場景的互動中,目前則逐步運用到手機層面,未來涉及安全性的活體識別都將有廣闊運用太空,包括支付和醫療檢查。

比如互聯網公司通過捕捉用戶對頁面瀏覽的眼球停留地點,確定用戶喜好,進而改善廣告布局和產品推廣;教育領域則是通過捕捉學生眼球的動線,了解學生的個人學習狀態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不過此類技術當前更多是配合生物識別模組共同存在。“我們的眼球追蹤系統可以適用於包括普通RGB彩色攝影頭、紅外相機、結構光相機等,數據模型是相對兼容的裝置。”他向記者表示,“我們認為通過對眼神識別,從而進行活體檢測是一個終極的活體檢測方法。”

據悉,公司首輪融資便獲得高通介入,至今共三輪融資高通都有參與,因此當前在產業化應用上與後者有著高度配合。國內芯片廠商方面,公司也與華為有合作。

國內手機廠商都在逐步探索。錘子此前就曾表示,在TNT工作站和堅果手機上有搭載七鑫易維的技術。黃通兵介紹,這更多是在人機互動層面,解放手部操作直接完成。

當前沒有鋪開的一大原因,仍在於使用成本和場景。

蔡卓卲向記者分析,真正的眼球追蹤技術當前仍有高成本、高運算的需求,所以海外廠商大多鎖定在與電腦廠商合作,推出眼控電腦,該技術主要應用會鎖定在醫界、學界等領域。

鑒於蘋果此次在相關專利中指出,會用眼球追蹤來輔助手勢操作,其認為,蘋果此舉並非為了立刻推出相關產品,反而偏向於前期的專利布局卡位。

“鑒於可以在商業上透過眼球追蹤分析消費者偏好,反倒在B2B市場會比消費市場更早一步發展。”蔡卓卲表示。(編輯:許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