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道教的興衰,對瓷器吉祥圖案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人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由來已久,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試圖通過滋補身體以達延年益壽之功效。

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成熟於公元四世紀之後。道在養生,對於道教思想來說,生就是唯一標準和目的,也是最高尚的情趣和最大的快樂,更是道的具體體現和最高境界,兩千年來一直貫穿始終。上海博物館資深研究員周麗麗認為,道教提倡的齋醮祈求、消災解厄、符篆驅鬼、煉丹成仙等等, 都為瓷器上的吉祥圖案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同時,道教的興衰也對瓷器吉祥圖案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有了仙人信仰。《山海經》對古代志怪的描述,還有《離騷》中屈原以“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余上征。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平生不得志,試圖通過神遊天界以追求人生理想,這些都能讓我們探尋到古人對超自然及仙人的追尋。

到了明代中期,統治者沉迷道教,尤以嘉靖皇帝崇信道教達到巔峰,甚至不理國事。這也讓瓷器上不少道教題材的紋飾變得炙手可熱、風靡一時。這些題材緊緊圍繞道教的“神仙”和“長生”兩個主題,湧現出了八仙祝壽、麻姑獻壽等帶有神仙祝壽意味的吉祥圖案。

其中,八仙神話故事起源於唐宋時期。民國時期,叱吒風雲的古玩商、日本山中商會就經手過一件嘉靖八仙祝壽圖大罐,流傳有序。其上描繪了眾仙集聚松柏台上,仰望雲間、口頌祝詞的情景:南極仙翁手持如意,神態怡然;兩側八仙來賀,形態各異,載歌載舞;整體觀之,福祿祥瑞、吉慶討喜。

追溯瓷器上的麻姑獻壽圖,這是明代早期景德鎮所新創的圖案。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例宣德青花碗,外壁就繪此紋飾:麻姑坐於鹿車上,身旁仕女相隨左右。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麻姑獻壽圖更是作為祝壽吉祥紋飾被廣泛運用在瓷器中。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例康熙麻姑獻壽圖盤,描繪了麻姑以靈芝所釀美酒導鹿車, 前往瑤池向西王母祝壽的情景。雖然在此後的瓷器創作中,同類題材中仕女的人數略有變化, 但構圖都大致相同。此類仙人祝壽圖的松柏壽石、仙禽蟠桃、靈芝美酒及祥雲瑞靄等物,在傳統民俗文化裡均有祝壽的涵義,其出現及流行,明示著壽星得仙祝吉可獲無疆之壽的祥瑞之意。

古人除了用仙人祝壽圖祈願永壽長春之外,還借以道教中采藥煉丹的養生之法來延年益壽。如《史記·封禪書》中載:“少君(指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唐代李白也在《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詩中寫道:“閉劍琉璃匣,鍊丹紫翠房。”可見古人對煉丹術的癡迷,以及煉丹修仙思想對歷朝歷代的深刻影響。

瓷器紋飾中的仙人煉丹圖,流行於明嘉靖、萬歷時期的瓷器上。據《江西大志》載,明嘉靖朝供禦的瓷器中就有“三仙煉丹”的畫面。唐代賈島有詩雲“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日本藏家所藏的一件康熙青花十八學士圖碗,中間碗心正如此詩所述,老人松下問童子,藥童遙指雲深處,生動傳神,畫意盎然,側面體現了采藥以滋補是古人養生的重要手段,人們希望通過對身體的滋養,以達長生之目的。

修仙煉丹必定要以器相奉,器中祥瑞紋飾也是修仙問道的誠心之所現。八卦圖和雲鶴圖為供奉器皿中的典型紋樣,而此類紋飾也與道教的齋醮和內丹修煉密切相關。首都博物館藏有一例焚香祭拜禮器“鬥彩折枝花卉紋三足爐”,爐下部繪折枝蓮花,上部繪八卦紋,反映出了嘉靖時期皇帝崇尚道教的特徵。清代統治者雖不崇信道教,但此時的八卦雲鶴紋也逐漸演變成為了吉祥圖案,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流行。

“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正是由於壽命的有限性,古人才癡迷於尋求養生和修行之道。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再到嘉靖帝,雖傾盡人力物力,也未曾達到其羽化成仙、長生不老之期許。時過境遷,我們早已借助科學力量理解了所謂長生不老只是奢求,因此何不順應自然規律,更好地活在當下呢?

原文作者:范傑

原文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11月刊《修仙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