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病的罪魁禍首——幽門螺旋桿菌

據可靠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死於胃腸疾病的人數在6000萬以上,因感染胃炎死亡的人就高達1000萬人以上。每年患胃病的人都在持續的增加,到底是什麼導致了胃病?

來自澳大利亞的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巴裡·馬歇爾教授和羅賓·沃倫醫生給出了答案。1982年,兩位醫學專家從慢性胃病患者的胃壁、粘液層及上皮表層細胞中首次分離出幽門螺旋桿菌,並在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議上提出了觀點——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造成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論證對慢性胃炎的治療來說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胃病的罪魁禍首幽門螺旋桿菌被更多的人熟知

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體胃粘膜內的一種螺旋狀的革蘭陰性細菌。菌體光滑,呈S型,有4-6條鞭毛。容易粘附在胃竇部及胃體部的黏膜上,位於胃粘液的深層,不與胃酸直接接觸。它與胃炎,胃潰瘍以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進入胃裡之後,藉助菌體一側的鞭毛提供動力穿過粘液層。在正常黏膜上不斷繁殖,逐漸侵害黏膜並出現褶皺和肥厚;抑製胃液及十二指腸液的正常的防禦功能。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在粘稠的環境下具有極強的運動能力,它致病的重要因素就是強動力性。當幽門螺桿菌到達上皮細胞,與之連接在一起,可長時間寄居體內,無法隨食物一起排空。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途徑(口—口、糞—口)

1、共餐。如口對口的餵養、在外就餐、共用餐具等。

2、食用被幽門螺旋桿菌汙染過的食物、水源。

3、接觸被幽門螺旋桿菌汙染過的糞便。

如何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複雜,耐葯菌株多,有複發性,臨床上多採用含抗生素的三聯藥物予以治療。這種療法的副作用影響巨大,不僅會產生耐藥性,還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及胃腸道菌群失調等不良反應。

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殺死和除去體內有害菌的同時,也破壞了胃腸道環境並使其更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過度繁殖。益生菌可用於藥物治療(特別是抗生素治療)後的輔助治療,它對引起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抑製作用,它能抑製幽門螺桿菌的定植及其活性。某些益生菌能夠產生抑製幽門螺旋桿菌生長的細菌素。大量活的益生菌還能夠干擾或阻斷幽門螺旋桿菌在胃粘膜表面的粘附並在胃內定植,益生菌不僅能夠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且還能調節機體的免疫機能,改善胃腸道微生態環境,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依從性等多種作用。但是單純使用益生菌並不能完全治療胃潰瘍。

臨床和實驗模型研究顯示,嗜酸乳桿菌分泌物能夠抑製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格氏乳桿菌、約式乳桿菌能夠抑製幽門螺旋桿菌在體內生長和減少胃炎。安慰劑控制實驗研究證明益生菌可以減少標準三聯療法帶來的副反應。每天食入滅活的嗜酸乳桿菌發酵液顯示可以提高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效率。一項對九位兒童胃炎的三聯療法研究顯示,膳食乾酪乳桿菌DN-114001的發酵乳具有增強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