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東首富張士平的經營哲學:逆勢決策,野蠻擴張

文/ 李惠琳 編輯/ 譚璐

5月23日傍晚,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士平去世,享年73歲。

張士平是被稱為“鋁業大王”、“亞洲棉王”、“紅海之王”的企業家,是“山東首富”。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張士平在過去30年間,將一個職工不過百人、資產不過百萬元的小油棉廠,成功打造成一個營收達3596億元營收的500強民營企業,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棉企魏橋紡織和鋁企中國宏橋,前者生產的牛仔褲面料供應著全世界各大牛仔褲生產車間,後者生產的鋁板材料也用在全球90%的蘋果手機殼體上。

隨之而來的,是2011年張士平家族以300億財富被胡潤富豪榜評為“山東首富”,他執掌下的魏橋集團,在 2018年民營企業500強中位列第五位,僅次於華為、蘇寧、正威和京東集團。

作為魏橋集團董事長,張士平本人素來低調,長期隱身山東濱州市,極少接受媒體採訪,時至今日仍保持著幾分神秘色彩。

很多人將試圖從張士平身上找到魏橋崛起的奧秘,而在張士平看來,其實沒有什麽秘密,倒是有些運氣,“每個時刻、每個機遇,這三十年之中我都抓住了”。

魏橋集團的成功,鮮有人能夠複製,後張士平時代,魏橋的基業能否長青?

逆勢決策,野蠻擴張

魏橋主營的棉紡織和電解鋁市場,是公認的紅海市場,競爭大、賺錢難,也是人們眼中的“夕陽產業”,張士平在兩個行業中都做到了全球第一。他的經營哲學是逆勢擴張。

“市場地位和發展差距往往在市場低谷時形成。”張士平將每一次市場波動視為難得的機遇,多次“兵行險招”,在行業低迷之時突圍而出。

山東鄒平縣盛產棉花,大大小小的棉油廠很多,1981年,35歲的張士平被提拔為油棉廠廠長。那時,國家對棉花管制嚴格,油棉廠隻做收購、加工、銷售棉花的生意,旺季忙不開,淡季閑得慌。適逢國家把糧油放開,張士平把生產從棉花加工拓展到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提升了工廠的效益。三年後,小油棉廠實現400萬元的淨利潤,成為全國油麻行業利潤最大的工廠。

正當油棉廠順風順水時,1986年,山東地區棉花大豐收,產能過剩,棉花很難賣。為了消化剩餘棉花,張士平與員工一起籌資89萬元成立了毛巾廠,轉向做棉製品。當時棉紡織業市場供不應求,三年裡就攢下了600萬元。後來,張士平籌資6000萬建成一個織布廠和一個棉紡廠,把業務延伸到服裝領域。

這些逆向決策,常常不被人理解,一度被批評為“野蠻擴張”。

1993年到1997年,國內市場供過於求,很多老牌棉紡企業相繼倒閉。張士平卻投資3.3億元,收購破產企業的設備和廠房,擴大棉紡織能力。1998年,魏橋收購了當時處於巨虧中的濱州國營棉紡織企業,並在當年將棉紡廠改組為魏橋紡織集團。

2003年公司更名為魏橋創業集團,成為世界最大的棉紡織企業,並以魏橋紡織在香港上市。2005年,在國際市場動蕩時,魏橋再次投入70億元巨資,擴建紡織印染服裝系列項目。

後來,有業內人士分析,“魏橋選擇了規模發展,而且一開始就瞄準了世界市場,等大家徹底回過神來,它已經是棉紡行業全球最大的企業了。”

自建電廠,壓縮成本

上世紀 90 年代,我國電力資源相對緊缺,給魏橋紡織的生產帶來很大影響。為了解決電力供應問題,張士平在1999年成立了電廠。為了消化多餘的電力,2011年魏橋創業又成立了“魏橋鋁業”(後來的中國宏橋),主攻電解鋁,並延續當初擴張紡織業的模式,一路狂奔。

僅2006至2010年的5年間,張士平就收購和自建了91.6萬噸鋁產能設施。2013年,在紡織業和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魏橋創業的銷售收入高達2400億元,同比增長30%。2014年,中國宏橋超過俄羅斯聯合鋁業公司,成為當時全球產量最大的鋁業製造商。

“從紡織到電廠到印染,再到擴建電廠,最後到電解鋁項目,我們就像和面一樣,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後發展到現在的局面。”張士平如此解釋公司的擴張邏輯。

不過,在外界看來,魏橋能在這兩個行業持續盈利,主要在於成本控制。張士平曾表示,做再大的企業與賣青菜是一樣的,原則是低買高賣,中間不浪費,“我們一直把一分錢當一塊錢花。”

多年來,魏橋的能耗、原材料消耗,以及“人耗”都是全行業低水準。尤其人力方面,管理人員僅佔全部職工的0.8%,年人均勞效達20萬元以上。

魏橋降低成本的殺手鐧,是自建電廠。

紡織和電解鋁都是非常耗電的行業,尤其是鋁產業,用電成本佔比超過40%。自建電廠之後,中國宏橋的電價比國家電網便宜三分之一,生產成本遠低於同行,這也是當同業掙扎於巨虧泥潭時,中國宏橋每年淨賺50多億元,保持每年增長16%- 20%的原因所在。

全國高耗能行業自備電廠者並不鮮見,但發的電都要先並入國家電網,再輸送到自己的企業使用,這樣要繳納並網費。 而中國宏橋不需要並入國家電網,直接自產自銷,至今只有魏橋集團一家,因此外界稱之為“魏橋模式”。這一模式的成功有賴於充足的資金、穩定的用電量,以及當地政府的支持,加上與現有電力體制有所衝突,魏橋模式無法被複製。

後來,由於“魏橋自建電網的電價比國家電網便宜1/3”一事在2012年掀起輿論爭議,這個隱秘的帝國也被推向台前,魏橋之巨、家族之富才廣為人知。

環保紛爭,經營承壓

如今的張士平家族,擁有魏橋紡織、中國宏橋、宏創控股三家上市公司,旗下有11個生產基地,集家紡、熱電、服裝等產業為一體,形成以棉紡織為基礎,以熱電為紐帶,紡織和鋁業互相支撐的模式。其中,鋁電業的利潤逐漸超過紡織業,成為魏橋集團的主力業務。

2018年9月,張士平不再擔任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其兒子張波接任。隨著張士平的離世,魏橋集團正式進入張波時代。

按照張士平勾畫的藍圖,到2020年,魏橋集團要確保銷售收入突破4500億元,力爭實現5000億元,並進入世界100強企業的隊列。

對於張波來說,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當下的魏橋集團正面臨生產經營壓力和轉型升級壓力。

2018年,魏橋集團的營收為2835億元,與2017年的3590億元相比,下降了近800億元,同比下滑26.6%;淨利潤則由2017年的131億元跌至87億元。

作為集團支柱產業,中國宏橋的收益也出現下降,收入約為901.1億元,同比減少7.9%;股東應佔淨利潤約為54.1億元,同比增加5.4%。收入下降的原因是,集團為響應鋁業供給側改革而關停了部分鋁合金產品生產線。2017年8月,中國宏橋關停268萬噸產能,計提資產減值損失31.66億元,較同期增長233.4倍。

另一個重要業務紡織行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境況。受棉花以及煤炭價格維持高位,且紡織品市場需求疲弱的影響,2018年魏橋紡織的營收為164.56億元,僅實現了0.5%的上漲。

其次,對於魏橋集團的供電模式是否合法,一直存在爭議。國家鼓勵擴大跨省區電力交易等措施來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魏橋的自備電廠也存在失去成本優勢的危機。2018年9月,魏橋鋁電公告稱,山東省物價局發布了相關通知,自2018年7月1日起,自備電廠企業應按自發自用電量繳納政策性交叉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1016元。

同時,因自備電廠,魏橋還屢遭環保部門處罰。2017年8月,魏橋集團因將電解槽大修渣、撈渣等危險廢物混入赤泥中貯存,被濱州市鄒平縣環保局予以處罰。2017年年底,又因違規建設自備燃煤電站而遭到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

創業難,守業更難。

魏橋“帝國”的規模依然龐大,但如果無法在業務轉型、降低環境汙染上下功夫,前路不易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