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傳統民居,最是人間煙火味

俯瞰中國鄉村

你會發現居住建築豐富多彩

猶如一幅色彩絢麗的畫卷

這些靈活多變又別具一格的住宅形式

共同演繹了中國傳統民居瑰麗的篇章

當身處民居建築當中

我們能看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

感歎人類文明的璀璨光輝

更能體驗歷代民居主人們

過往生活的煙火氣息

01

土樓

方圓大小各千秋

怎奈都以土樓稱

對土樓的最簡要的定義

是以生土版築牆作為承重系統的

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

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

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

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大多呈圓形、半圓形、方形等

圓樓是最常見的建築形式

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

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

環環相套,非常壯觀

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

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

可讓萬事和合、子孫團圓

這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點

千年之後,仍令人歎為觀止

土樓裡的房子不是獨立存在

它們一間挨著一間,一圈轉著一圈

每一個土樓裡居住的是幾百戶同姓人家

土樓的人家在這裡世代繁衍,子孫成群

過著如世外桃源一樣的生活

當你看到這如夢般的土樓時

就會有一種深沉的歲月之感

那些被熏黑的舊木板和春聯

洋溢著陳舊而美好的家庭氣息

安寧地讓人不願離去

02

碉樓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居高臨下安全第一

碉樓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民居建築

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

明代時期

廣東省的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

有一塊“四不管”之地

這裡土匪猖獗、台風頻發、洪澇嚴重

當地民眾被迫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後來,這裡設縣取名開平

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裡

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紛紛集資

在村中興建起了這些中西合璧的碉樓

其高樓、厚牆、鐵柵、角堡等建築特徵

都是出於安全考慮:

樓高,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

牆厚,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

窗小,並且都有鐵柵和窗扇

讓敵人難以射擊

樓上四角建角堡(俗稱“燕子窩”)

角堡內設射擊孔

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

03

石頭城

光長石頭不長草

石頭壓瓦吹不跑

“石頭城”是外地人給平潭縣城起的別稱

緣由平潭民居民宅獨特的建築風格

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

位於福建省東部,與台灣隔台灣海峽相望

是中國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

當地曾經流傳這樣的民謠

平潭島,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

限於平潭原先多風少樹的海島環境

而島上花崗岩資源又特別豐富

平潭人就地取材

建起了以石頭房為主體的聚居村落

這種石頭房從地基到牆面

從門框到梁柱基本都用花崗岩石料

房子配套建築有石圍牆、石豬圈等等

村道巷子是石板路或石子路

取水的水井是石頭井

村莊靠海的碼頭是石碼頭

此外每家每戶的家中廳堂還有一個石舂臼

為了防止台風將房瓦吹跑

他們還將屋頂的每一片瓦都用石頭壓住

真是靠山吃山,靠著石頭用石頭

04

圍龍屋

圍龍上山坡

路斜瓦也高

圍龍屋又被稱為客家圍屋

是傳統客家民居樣式之一

在廣東省梅州市

有兩萬多座圍龍屋

它們不像土樓,往高裡長

它們只有一層樓

但是往外長,一圈一圈外擴

耕地寶貴,圍龍屋多建於山坡

圍著圍著就斜著上了山

“龍”有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之意

在風水上又可應合背山面水

步步升高的意思

05

吊腳樓

吊腳樓有幾種

那可說不清

吊腳樓,也叫“吊樓”

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

多呈虎坐形

以“左青龍,右白虎,

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

後來也講究朝向

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

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

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圖為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

福寶鎮的吊腳樓民居

它們也呈虎坐形

取水、采光、通風等各個因素都考慮到了

並且在建造時經過巧妙估算

在洪水期“易漲易退”的山溪水

頂多只能圍著樓下的“吊腳”轉悠

怎麽也淹不到住人的樓上房間

06

窯洞

就因先生一句話

山坡坡上飛鳳凰

窯洞,大家比較熟悉

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國民居形式

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民俗風情

圖為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的窯洞

關於這些窯洞當地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在清代中葉的時候李家山村有兩戶財主

他們想蓋房子,就請來風水先生觀看

先生發現這山坡是個寶地:

兩條向南流的小溝在村南匯合

而兩溝之間的山峁形似鳳凰頭

左右兩山則是鳳翼

這一發現使得東財主決定在鳳背上建房

西財主在鳳的右翼上建

鳳的左翼依然是舊村

當地煤礦豐富

對財主的財力而言,燒磚挖洞都不在話下

結果兩家財主暗暗較勁

在幾百米約40度的高山坡上,依山就勢

高下疊置,從溝到頂

建成了多達九層的窯洞建築群

話題

關於傳統民居,

你還知道哪些呢?

留言區見~

本文參考自《中華遺產》(2010年09月),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