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神經內科採用介入治療,讓腦血管病患者在安全中康復

魯網濟寧6月3日訊(記者 孫詩夢)眾所周知,外科治療是靠開放手術來完成的;內科治療則主要靠服藥;而介入治療,則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對疾病作出診斷和治療。據了解,血管內介入治療具有微創、安全、恢復快等優點,目前已成為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主要適應腦動脈狹窄或閉塞,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患者。

為讓更多的腦血管患者了解這一診療方法,記者採訪了濟寧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初建峰。

什麼是介入治療?

「在腦血管病中,70%左右為缺血性腦血管病,該病主要是腦血管狹窄或閉塞所致。血管內介入治療為過去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某些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帶來了希望。」初建峰醫生介紹說。

據了解,介入療法的操作多在血管內進行。一些疾病採用介入療法,不用開刀,只需要一個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細管子插入血管內即可。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優點是創傷小,恢復快,一般不需要全麻,可治療手術難以到達的病變,特別適合高齡或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

初建峰表示,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治療前,必須做腦血管造影或腦血管成像,目的是了解主動脈弓、頸內動脈系統及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狀況,判斷是否存在腦血管病變及是否適合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目前,雖然核磁共振或CT血管成像也能顯示腦血管,但還不能完全代替腦血管造影。腦血管造影是一種成熟的檢查方法,操作簡單、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

如何進行介入治療?

初建峰醫生介紹:介入治療的方法,就是在腦動脈狹窄患者的大腿根部穿刺股動脈作血管造影,用球囊導管擴張血管,再用支架輸送導管將支架送至血管狹窄部位並釋放,利用支架的彈性將狹窄的動脈撐開,讓血液順暢流通,從而改變腦缺血癥狀,而腦動脈狹窄手術也就完成了。

在腦血管裡放支架,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對此,初建峰醫生解釋說,腦血管支架的應用分為顱內放置和顱外放置,它可有效保證血液流通。介入治療對腦血管病患者而言,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痛苦和創傷,對醫生而言,則減少了開顱手術的風險。

原來大家都知道心臟可以支架,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腦血管也可以放支架,而且能夠解決藥物不能解決的問題。來自泗水的王某今年50歲,因反覆發作性言語不清伴右側肢體無力,在當地醫院就診發現右側大腦中動脈重度狹窄,標準藥物治療2周後仍無法控制癥狀時可能進展為完全癱瘓。隨後患者來到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初建峰主任帶領全體神經介入人員充分討論手術指征,手術方式,手術併發症防範等方面問題後,便為患者進行了右側大腦中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術後患者癥狀完全緩解,經過一段時間修整後,患者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初建峰副主任說,神經內科的介入治療,對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操作水準要求相對較高,同時還需要一個技術嫻熟的團隊。據了解,2011年,神經內科介入小組成立,以此為標誌,醫院針對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正式走向微創範疇。2015年,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又被授予「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標誌著其在規範診療腦卒中等方面已達全國領先水準。

除此之外,對於超急性期腦梗死的診治,可以用「爭分奪秒」來形容,因為時間就是大腦。作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高級腦卒中基地」,一院有國內領先的腦卒中綠色通道,有效提高了腦卒中救治的效率。目前從入院到靜脈溶栓時間能夠嚴格控制在60分鐘內;而急診橋接取栓從入院頭CT檢查到股動脈穿刺的時間能夠嚴格控制在90分鐘內。急診綠色通道建設規範、運行高效,已經成為國內急診綠色通道建設的典範,多次受到國家衛健委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院神經內科開展的主要手術有:全腦血管造影、急診動脈內機械取栓術、頸部及顱內段血管狹窄的支架成形術、各種動脈夾層的介入治療、亞急性或慢性腦動脈閉塞介入再通術、各個部位出血性或未破裂腦動脈瘤填塞術。手術種類齊全,很多方面都處於省內技術領先水準,每年神經介入2000餘台,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都處於省內前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