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曹丕難為曹植除了七步詩 還有一首詩更是難上加難

前言

皇儲之爭是一場慘烈的戰鬥,在玄武門下李世民讓兩個親兄弟身首異處,戰國時的趙武靈王因繼承人沒有安排好,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相比較而言,曹丕能夠讓退位的漢獻帝壽終正寢,還算是比較寬厚的一位皇帝。

不過曹操在立嗣問題上狐疑不決,搞得大臣們紛紛站隊,雖然曹丕沒有像李世民一樣對兄弟痛下殺手,但他還是很忌憚自己這個才高八鬥又不肯掩飾政治企圖的弟弟 。

七步詩的故事就反映了兄弟二人的微妙關係。不過據文獻記載,曹丕可不是僅僅讓曹植作過一次命題作文,還有一次考驗也驚心動魄。

一、《太平廣記》的死牛詩與七步詩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

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氹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賦成,步猶未竟。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辯一》,曹丕和曹植一起出遊,看見兩頭牛打架,其中一只被擠落井中而亡。於是曹丕下詔讓曹植作《死牛詩》說說這件事,但是不能用牛、井、鬥、死這幾個字。時間馬行百步以內,體裁五言八句,達不到要求斬首。

沒想到曹植策馬而行,沒有用100步就寫完詩了: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氹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在這一段話後面還有一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就是著名的七步詩:

重作三十言自湣詩雲: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說》)

不過今天我們看到的《世說新語·文學》中的七步詩卻不太一樣: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書傳抄刊刻時難免有些錯誤,今天《世說新語》中的七步詩有幾個字與太平廣記不太一樣。但是死牛詩卻一點也沒有記載,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曹植逃過一劫。他終於在黃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過曹丕兒子繼位以後,對於這個喜歡毛遂自薦的親叔叔依然不敢重用,6年以後曹植在憂鬱中病逝,終年41歲。

二、死牛詩 押入聲韻的古體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氹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植的時期,還沒有四聲平仄,當然也不存在什麽格律詩, 那時候也沒有統一的韻書。 隋朝韻書是參考生活中口音制定的,看來和魏晉時期的口音差距還不算大,所以魏晉南北朝很多詩是符合後來韻書標準的。

不過不要看見五言八句的詩就以為是五律,格律詩的規矩很多,例如平仄句式嚴格、中間二聯對仗、黏連無誤,押韻必須平聲韻還要求同韻部(首句可以鄰韻),所以就算瞎貓能碰上死耗子,曹植也不會寫出五律來。

按照韻書來看四個韻腳都是入聲:其中骨、突、窟,是後來韻書的【月】韻、泄【九屑】韻。這四個字雖然是兩個韻部,但是屬於鄰韻,不講究格律的古詩時可以用鄰韻通押,所以這首詩的押韻是符合唐朝古體詩要求的。

三、死牛詩 什麽是白戰體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六一詩話》記載了一段故事:

國朝浮圖以詩名於世者九人.......當時有進士許洞者, 因會諸詩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諸僧皆閣筆。

歐陽修說當時有九位著名的侍僧,個個都是詩界大牛。可是進士許洞不服氣,和這些詩僧會面時提了個要求,邀請他們作詩,但是詩中不可以有這些字: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眾僧人都歇菜了。

後來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了歐陽修自己詠雪的故事:

“六一居士守汝陰日,因雪會客賦詩,詩中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事,皆請勿用。

歐陽修當年在汝陰作官,有一次於“雪中約客作詩”, 他提出: “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字皆請勿用”, 詠雪詩中不許用經常用來描寫”雪“的詞語。這就難了。

多年以後,蘇軾在一次集會上,提議仿照歐陽修作詠雪詩,因為蘇軾詩的有:當時號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這就是“白戰體”的由來,意思是赤手空拳打仗不可持有兵刃。

歐陽修和蘇軾的兩首詠雪詩就不錄入了,老街覺得都不太好,也不建議大家學習這種作詠雪詩的方法。

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還說:

自二公賦詩之後,未有繼之者,豈非難措筆乎?”

自從歐陽修和蘇軾以後,沒有繼續這樣賦詩的人了,難道不是難以下筆嗎?

曹植的死牛詩就是這種“白戰體”式的命題作文,巧妙地避開了牛、井、鬥、死這幾個字,不過讀起來就變得詰屈聱牙,不知道這個故事根本就搞不明白寫的是什麽意思,遠遠不如七步詩的比興手法淺顯易懂。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氹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結束語

《太平廣記》是受宋太宗的命令編成。成書於太平興國二年(977),看來死牛詩早於歐陽修、蘇軾作白戰體。白戰體很難做出好詩,同樣,死牛詩也不是一首好詩,這一類詩有點文字遊戲的味道。

曹植死牛詩用“兩肉、唐突、土窟等詞語代替牛、井、鬥,這種使用“代字”來寫詩的情況在宋朝泛濫成災,還被陸遊批判了一番:

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至慶歷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老學庵筆記》

曹丕在路上看見兩頭牛打架,就讓弟弟作詩,做不出來就要砍頭,聽起來也太兒戲了。這個故事很像《故事會》一類的民間傳說,不過這首詩一定是文人手筆,有可能是後人故意張冠李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