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的四十年》創造出哪些屬於電視人的內容邏輯?

導讀

從1978年到2018年,在這段跨越四十年的時間之旅中,《我們的四十年》在場景、道具等細節方面都按照當年現實生活的樣子打造,這些基於文化背景構建的細節,無不展示著中國電視事業風雨四十年發展歷程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

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

文/安哲

無論從置景到劇情,還是從演繹到立意,《我們的四十年》都足夠精準地描繪了改革開放以來,一代電視人熱血奮鬥與時代發展間交織而成的畫卷,主創人員將自己對電視事業的深切感悟融入其中,不僅讓劇情變得真實可信,也為這一段流金歲月賦予了更加深入人心的溫暖力量。

作為一部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作品,《我們的四十年》一經播出就迅速掀起新一輪的追劇熱潮,成為一段時間內的熱議焦點。

在《我們的四十年》的特別企劃《問一問電視人的1978-2018》中,老一輩藝術家謝芳、製片人王錦、導演王梓、編劇庸人,主演柴碧雲、李茂,從劇中到劇外,從自身到行業的深度解讀,讓我們看到了這部以個人的經歷與成長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變化的電視劇,與電視人一直秉持著的精神有何共通之處,又有哪些獨屬於電視人的內容邏輯?

細節浸潤時代質感和力度

複刻觀眾與電視的美好記憶

從11月11日開播至今,《我們的四十年》一直穩居收視前三名,且單日播放量整體呈現上漲趨勢。從觀眾自發安利該劇好看,甚至一度要發起眾籌讓《我們的四十年》上熱搜的客觀反映來看,該劇確實在潛移默化中抓住了人心,讓人不禁沉浸到那段流金歲月中。

古樸狹窄的胡同、老北京四合院磚牆瓦房、竹椅子、綠色郵箱……處處充滿懷舊意味的老物件,營造出一種久違卻親切無比的年代感,不只是讓60後、70後找回了兒時的記憶,也給其他年齡群的觀眾帶來了溫暖的回憶與向往。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台小小的黑白電視就是幸福。到了晚上,男女老少在電視機前圍坐一圈,那是一個夜不閉戶、親如一家的年代,甚至一台電視機就能引發出無數關於兒時的回憶和成長感悟。也許我們沒有像馮都那樣自己組裝過電視機,但拆過電視以及其他家電的我們同樣沒少挨揍;也許我們沒有像馮都那樣夢想成為電視裡的人物,但立起衣領就仿佛自己是《追捕》裡的高倉健,脖子上披著一截手紙就以為自己是《上海灘》裡的許文強,甚至還會去渴望《廬山戀》裡前衛大膽的那一吻……

從1978年到2018年,在這段跨越四十年的時間之旅中,《我們的四十年》在場景、道具等細節方面都按照當年現實生活的樣子打造,這些基於文化背景構建的細節,無不展示著中國電視事業風雨四十年發展歷程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正是這些誠意滿滿的細節呈現,流淌出一個時代在樸實生活中蘊含著的溫暖和煙火氣,讓觀眾難以抑製洶湧而來的情緒,如同借助劇情的搭乘時光機,回到了記憶中那個有些模糊,卻又時常回味的年代。

真實再現改革年代人物縮影

以小見大直擊時代情懷

作為一部有著較長時間跨度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我們的四十年》講述了三個從小在一個大院長大的年輕人,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因為電視而展開的夢想、愛情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故事,劇中的年輕人完全就是時代大潮下平凡的中國人的縮影,勾勒出一部接地氣、有溫度的一代電視人的奮鬥史。

金世佳飾演的馮都從第一眼看到電視就立志要成為電視裡的人,他和女友一起創業成立影視公司,將愛好和理想做成了自己的畢生事業。除了講好一個頗具時代特色的創業故事,也體現出一代創業者以務實、開放、創新的態度去創造社會價值的奮鬥歷程。

社會眾生相在馮都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很多人生選擇都是在大國與小家的交織下,在時代與個人的碰撞中完成的。這就讓觀眾看到了一代電視人、創業者的奮進和堅守。談及這一點,製片人王錦表示:“作為影視人,我們堅守的底線不能變。”

李茂飾演的肖戰受知識分子家庭熏陶,有很強的優越感和好強的個性。因為大家都認為馮都比自己優秀而心生嫉妒,後來兩人成了商場中的對手。肖戰在商場中用盡策略針對馮都,一方面展現了人物因嫉妒而迷失自我的過程,同時也讓觀眾被這個角色的蛻變牢牢吸引。

在《我們的四十年》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群生於不平凡時代的年輕人的光陰故事。其中既有激情和夢想,也有掙扎與沉淪。從他們的生活變遷中,觀眾很容易窺見時代大潮下每個生命個體在奮鬥過程中的得失與成長。

正如編劇庸人強調的那樣:“改革開放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從貧困落後、一窮二白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我們是親歷者。”正是出於這樣的創作動機,劇中“我們”的經歷更像是社會群像的縮影,可以讓年輕觀眾更深刻地理解父輩、祖輩們的艱苦創業,並自覺去繼承和發揚這些品質,讓那個年代的“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我們”形成關照與啟迪。

真正賞心悅目的演技

帶來作品質感的提升

《我們的四十年》之所以能夠取得好的播放效果和口碑,除了那些浸潤時代質感的細節,還與一眾與中國電視共同成長起來的演員們的細膩演繹不無關係。他們將對演員這個職業的理解,共情到電視人之中。正如老一輩藝術家謝芳所說的那樣:“不管過去多少年,做演員這一行都是盡力的。”

《我們的四十年》中不管是馮奶奶、馮勝利、武堅強,還是馮都、西城、肖戰、伊春,演員們用現實中對電視發展的深切感受,去帶動角色塑造,讓角色變得更有血有肉也更有生活氣息。這些生動立體的角色天然帶有好感度,所以才會在短時間內拉近與觀眾的情感距離。

當馮勝利與武堅強時不時就在大院中上演一場唇槍舌劍,各種歇後語說來就來,會不會讓人想到自己的長輩與鄰居鬥嘴的樣子?當金世佳一副北京“小炮兒”式的玩世不恭的做派,把校花伊春撩得小鹿亂撞,又是否會讓人想起情竇初開時的自己?在老戲骨和年輕演員的共同演繹下,這些機甲狂潮著年代特徵的鮮活人物,讓觀眾看到的其實是一個個曾經的自己,既有老一輩踏踏實實過日子的溫馨感,也有年輕一輩的執著與善良,以及對未來的熱烈期待。

正如導演王梓介紹的那樣:“這些85後一代的年輕演員,在演繹他們父輩青春階段的電視劇前,做了大量的功課和研究,對父輩青春階段的心態、精神世界進行深入的了解。”

西城的扮演者柴碧雲在拍攝前就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除了通過音樂、文學作品、影像資料等了解過去,她還讓媽媽把90年代穿過的舊衣服寄過來,穿在身上去感受那個年代,這才有了一個即使在魚龍混雜的環境裡生存也要保有靈魂高潔的西城。

“演員像是一份平常工作,我們演的都是平凡人。”肖戰的扮演者李茂對角色的理解,代表著劇中很多年輕演員對角色的思考。正是根植於主創人員對年代和角色的這份深層理解,在老戲骨與青年演員間的互相帶動、互相促進下,《我們的四十年》才更為準確地抓住了這群“60後”在80年代的青春寫照,以及真實的思想狀態和生活日常,也讓該劇呈現出細膩、向上的現實主義底色。

通過對青年在奮鬥階段創業的艱難的立體化呈現,《我們的四十年》不僅讓觀眾看到了主創團隊對電視人這一職業的深刻理解,也通過劇中人物的一次次抉擇為觀眾勾畫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電視發展的歷程與意義,能夠將二者巧妙結合在一起,確實稱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