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留學兩年敗200萬:別讓驕縱教育澆灌出“巨嬰”

22歲男生留學歸來成“巨嬰”。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據報導,黑龍江哈爾濱市的一個年輕人,留學兩年花光父母的200萬並棄學,歸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堅持了不到兩個月就再次棄學,接下來整天與遊戲為伴,一事無成,僅剩下向父母伸手要錢。不言而喻,這名年輕人成了活脫脫的“巨嬰”。

稍微梳理一下這名年輕人成長的軌跡。在他10歲的時候,父母因三觀不合離異,他隨父親。一年後,父母分別再組織家庭,他就一直由奶奶監護和照顧。奶奶對他百般溺愛,總覺得父母離異孩子受委屈了,所以加倍地補償他缺失的“愛”;而父母也總是覺得虧欠了孩子,對他總是有求必應。

他18歲高中畢業後,母親覺得應該把他送出國去培養,就送他到紐西蘭讀預科。結果,兩年敗光200萬,卻連預科都無法通過。

可以這麽說,這名年輕人之所以成為“巨嬰”,完全是父母和奶奶聯手的家庭教育下一點一點地澆灌出來的。

半個世紀前,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曾把一個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養模式分為三種:權力型、權威型和放縱型。從這個男孩的成長史來看,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完全是典型的放縱型。

放縱型家庭教育模式的特點就是父母或者養育人對孩子無條件滿足,嬌慣寵溺,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孩子的人格和社會性發展受到嚴重的抑製,身體在一天天成熟,但心智和人格卻滯留在兒童狀態——退縮、任性、脆弱、不負責任。

像類似這名年輕人的成長軌跡,許多離異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著相似的問題。父母和養育人總覺得父母離異是對孩子的虧欠和傷害,所以就無條件滿足孩子要求,試圖用加倍的關愛來彌補這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和“虧欠”。

但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看,這樣的心態和做法根本就是錯的。對於離異的父母來說,當孩子已經是兒童晚期,瀕臨青春期,離異的過程有必要讓孩子參與、討論。這不僅是夫婦倆的事,也是孩子的事,所以提前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理解事情的性質以及父母會怎樣給予他適應新成長環境的支持。

否則,孩子被動接受父母離異,在情緒沮喪期又面臨新生活方式的適應,一旦沒能順利適應,其人格發展則會受到壓抑。這是其一。當父母和養育人心態上覺得父母離異虧欠孩子,因此通過無條件的物質滿足和行為嬌縱,就好像用溺愛的繭殼把孩子包裹住,使他自主適應環境的能力一點點被抑製,直到損害。這是其二。這兩項大體就是“巨嬰”養成的心路歷程。

相比於用嬌縱的方式來溺愛孩子,高品質的愛是支持和陪護。支持就意味著要了解和發現自己的孩子到底處於怎樣的情緒狀態,然後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陪護則意味著父母要花時間來陪伴孩子。只有陪伴才能真正地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狀況,才能提供必要和及時的支持,以共同建設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父母如果不能學會積極和理性地愛孩子,而是一味地放縱嬌慣,那麽,育出“巨嬰”就是高概率事情。

唐映紅(心理學學者)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張彥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