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伊拉克水泊梁山,薩達姆活活榨乾?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671-薩達姆活活榨乾

作者:斑馬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了美索不達米亞的燦爛文明,又在匯合處創造了一片沼澤濕地,水盛時達2萬平方千米。

少有人知的沼澤伊拉克

這片沼澤有7000多年歷史,是亞洲最重要的濕地之一。如此大型的濕地扮演著伊拉克之腎的角色,淨化來自北部城市的汙水,再送到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可謂“中東水鄉”。

難以相信是在伊拉克

能同時擁有石油、沃土和沼澤,伊拉克的確是一個伊甸園一樣的存在。

不過,這樣的狀況在千年後的今天很有可能就要被逆轉了。今天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除了少數綠洲外,絕大部分地方只能偶爾看到牧羊人;濕地也不複當年,水鄉可能墮為荒漠,我們很難再聽到巴士拉葦鶯悅耳的歌聲。而這背後的原因卻很複雜。

先民也不環保

美索不達米亞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不假,卻不算風調雨順的福地。兩河流域北部亞述故土降水尚可,但孕育古巴比倫文明的南部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mm,可以說極其乾旱。

伊拉克南部這降水實在是不行

不同的河谷環境也使兩河性格大相徑庭:底格裡斯河魯莽,洪峰常出現在會危害春收的四月,而不是作物最需水的夏末;幼發拉底河雖然少洪水,但其涓涓細流走過泛濫大片乾旱平原,大部分水分都被白白蒸發掉。和尼羅河這樣定期泛濫的乖孩子比起來,兩河都有點倔強,逼得先民們只好大力發展灌溉。

穿行在沙漠中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

早在公元前5000年,兩河流域就出現了灌溉工程。到了公元前1500年,人們已經能夠改變平原上河水的流向,修建運河溝通兩河。漢謨拉比就修建了膨脹感十足的“漢謨拉比——萬民之福”大運河,為古巴比倫南部的城市提供了充足水源。

巴比倫長官人的百年大計

經過千年鬥爭,人類終於降伏了放蕩不羈的兩河。灌溉系統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農產品出現了剩餘;而運河工程則改善了交通運輸,促進了貿易。不過遠古超級工程並沒有讓農民笑顏永駐,土地鹽鹼化成了最大的難題。

運河不斷將水輸入農田,過渡灌溉抬高了地下水位,並把地下的鹽分帶到地表,待水蒸發後,鹽分會在地表沉澱。經過年複一年的積累,沃土變得齁鹹。

可以說是相當嚴重的

鹽鹼化現象其實很早就露出了端倪。蘇美爾人最初更喜歡種好吃又營養的小麥。但前3500年時,大麥(耐鹽能力強)就和小麥(耐鹽能力較差)的播種面積平分秋色了。到了前2400年,小麥面積隻佔了六分之一。再到前1700年時,農田裡已經看不到小麥了。隨著土質變差,大麥也要種不下去了,前2400年時還可以每公頃產糧2500升,到了前1700年大概就只有900升了。

逐漸減少的糧食難以喂飽不斷增長的人口。自前3300年,蘇美爾的眾多城邦就為了搶奪灌溉權和沃土,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內戰,打了一千年也沒有實現統一,蘇美爾文明卻逐漸走向了衰敗。

而生態環境也深遠影響了文明的進程。就在小麥退出餐桌不久後的前1595年,赫梯帝國攻陷巴比倫,兩河歷史也進入“黑暗時代”,古國F4之一的古巴比倫(這裡不包括新巴比倫)就此謝幕於兩河流域。

赫梯從西北而來入侵兩河

迦勒底從南方入侵(建立新巴比倫)

其後又有亞述從北邊、波斯從東邊

與鹽鹼化如影隨形的還有土地沙化。蒙古鐵蹄踩碎統一的伊斯蘭世界後,美索不達米亞一直動蕩不安。古老而複雜的灌溉系統被破壞,當地統治者也無力重建。水渠不斷被來自上遊的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流量減少。這就加速了幾千年前開始的土地惡化過程,最終銀葉變枯枝,沃土成荒漠。

幼發拉底河兩岸

 

濕地裡的叛軍

當然古人的折騰力度有限,主要是圍繞著兩河中上游水量較小、容易利用的地區展開的。位於兩河下遊的“伊甸園”,由於濕沼遍地,難以通行和開發,過得還算舒服。但隨著技術進步和人口的進一步膨脹,美索不達米亞濕地終究躲不過今人的魔爪。

簡直不像是在伊拉克

(這還是改造和摧殘後的)

60年代起,土耳其和敘利亞都開始在兩河上遊大興水利,這讓伊拉克水量頓減,美索不達米亞濕地也日漸消瘦。初興水利時,濕地面積尚保持在1.5萬-2萬平方千米之間。到了1973年,濕地就只剩下1.05 萬平方千米。待到80年代時,濕地已經縮減至不到8000 平方千米。

兩河發源於土耳其

而土耳其的突厥穆斯林

對下遊的阿拉伯穆斯林兄弟

可是絕不會手軟的

不過,真正讓沼澤命懸一線的是戰火和仇恨。

沼澤裡除了水鳥和魚,還生活著沼澤阿拉伯人,他們延續著有5000年歷史的“沼澤阿拉伯文明”。這個民族大家庭聚居,以捕魚打獵和種田為生,還會造出人工小島,並用蘆葦建造漂浮在水面上的房子。但最大的危險在於,這群人是什葉派穆斯林。

伊拉克55%的人口都是什葉派,但他們長期生活在遜尼派的統治下。直到1991年,南部的什葉派趁著海灣戰爭發動了大起義,佔領包括巴士拉在內的幾十座城鎮達一個月之久。在美索不達米亞濕地裡,反政府武裝利用沼澤的迷宮地形,建立天然防線,在蘆葦蕩裡神出鬼沒,與政府軍打遊擊,背後當然得到了沼澤阿拉伯人的庇護。

伊拉克境內明顯的分為什葉派與遜尼派

這下可是得罪了從海灣戰爭中喘過氣來的薩達姆。為了徹底解決南方叛亂,他想出了斬草除根的計策——將這片濕地從地圖上徹底抹掉。

我們要斬草除根!

1991年,伊拉克政府軍除了用炮火夷平 “堡壘”,用子彈解決“伊奸”,還修河築堤,使水流繞過沼澤直接被引入波斯灣,徹底斬斷濕地水源。這條“絕命”運河被薩達姆自豪的稱之為“榮耀河”或者“忠誠水道”。

這都是專治沼澤人民的高級環境工程

(幼發拉底河匯入阿拉伯河的人工水道)

截至2003年,濕地面積只剩下1000-2000平方千米,與70年代相比,減少了90%。昔日常見的水獺、灰狼和野鴨等動物,如今無影無蹤,甚至鯉魚、甲魚等大眾臉也消失得一乾二淨,只剩下龜裂的泥地上呆立著衰黃的蘆葦。

乾涸是她唯一的選擇?

(幼發拉底河下遊曾經的濕地)

 

伊甸園——寂靜而絕望。

沼澤阿拉伯人也受到了沉重打擊。據BBC報導,伊拉克政府在清算中大約消滅了20%的沼澤阿拉伯人。剩下的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只好背井離鄉,僅在1994年就有超過20萬人選擇離開。大部分人逃往伊朗,那裡畢竟是什葉派老家。太窮的當地人沒有車、船可以逃走,只好繼續耗在枯澤附近,買裝在大鐵桶裡的飲用水喝。

興國利民的水利設施卻成了反人類的武器,真是細思極恐。

伊拉克曾經的長官人薩達姆也曾暢遊底格裡斯

榨乾濕地請問他於心何忍

圖中白帽者為薩達姆

請問他為什麽總能遊得最快

 

 

 

自救不易

待到伊拉克戰爭的硝煙散去,美索不達米亞濕地似乎看到了隧道終點的光明。

薩達姆一被送上絞刑架,沼澤阿拉伯人就開始動手拆除水壩和運河,讓死水重新流動。新政府也在沼澤地帶建立試點用來實施包括蘆葦河床修複在內的環境友好技術,以期盡快複原沼澤。當地專家團隊還將濕地恢復工作與農業和漁業結合,在巴士拉大學的幫助下建立了伊拉克環境統計數據庫。

薩達姆雕像被摧毀

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向伊拉克南部濕地撥款1100萬美元資金,用來恢復生態環境,解決當地人飲用水和醫療衛生問題。

苦心人天不負,2006年,約一半的沼澤面積重獲灌溉,2008年沼澤恢復到了排乾前近75%的水量。美索不達米亞濕地仿佛死而複生,戰火後的伊拉克似乎也看到了和平與複興的希望。

2000 - 09年美索不達米亞沼澤的衛星影像

但掘壩一時爽,河水變鹹湯——地表鹽層被水溶解,河水變成了高濃度鹽水,又進入人們的儲水池,危害人畜田野的健康。而當地貧窮的民眾窮急了眼,開始毫無節製地電擊捕魚、噴灑農藥,濕地雖然有了水,生機卻遠沒有恢復。

與此同時

是隻升不降的人口

乾旱也考驗著大病初愈的濕地。08年-09年,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水流量因乾旱大幅減少,只有往年的三四成,濕地又減小了58%。管是不會有人管的,搶卻絕對少不了。在濕地尚未恢復之時,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已經開始爭搶兩河水資源了。

層層建壩,點滴必爭

土耳其一直宣稱對境內河流擁有絕對主權,其大壩數量、水庫庫容和水電裝機容量都是敘、伊兩國的數倍。土耳其的東部大開發——在幼發拉底河興修水利的安納托利亞開發過程(GAP)更是水老虎。1991年GAP的阿塔圖克水壩蓄水期間,幼發拉底河斷流9天,伊拉克40%的農田因此歉收,因此又揚言要炸壩。

阿塔圖爾克大壩

緊接著敘利亞也設法充分利用流經本國的幼發拉底河水源,建設了奧托拉大壩以及蒂斯林和阿巴斯等水壩。兩位卡水管的大佬最後留了40%的水給伊拉克,還是高度鹽水。經過層層盤剝,最後注入美索不達米亞濕地的水流已經是強弩之末。再遇上嚴重旱災,濕地恐怕又要變成乾地。

事實上,面對土耳其的瘋狂圈水

敘利亞除了攔截僅剩的水源

自身也沒有什麽好辦法

為了不讓伊甸園第二次流淚,人們仍在竭盡全力地保護她。

2009年,為應對旱情,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伊拉克政府展開合作,撥款4700 萬美元用於恢復濕地,改善“沼澤阿拉伯人”生活。伊拉克“第一國家公園”也於2013年在美索不達米亞濕地落成,或許會對濕地保護起到自己的作用。

2016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包括三處考古遺址和四處濕地沼澤的伊拉克南部艾赫沃爾(生態多樣性避難所和美索不達米亞城市遺跡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這片美麗富饒又充滿文化底蘊的濕地。

可是恐怖主義崛起、兩河三國的利益紛爭、當地居民的赤貧,仍然讓這片濕地的前景晦暗不明。人類文明搖籃中的伊甸園,究竟何時才能變成人們記憶中那個樣子?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