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個問題,1套非技術人員的AI方法論

雷剛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這是一篇寫給非技術人員的AI專欄。

給那些有意在公司組織、管理中尋求高效的人,那些希望走向管理崗位的人。

這篇《哈佛商業評論》最新推薦的熱文,來自一位叫Emma Martinho-Truswell的戰略谘詢專家,她是“牛津洞見”的聯合創始人及COO,他們這家公司就是專門為政府和企業提供AI、數據方面的谘詢建議的。

更早之前,Emma還在澳大利亞國務院任職,給墨西哥提供數據方面的“國策”建議。

所以對於AI時代的“生存法則”,她有整一套巨集觀到微觀的思考。

艾瑪說,很多人被現在的鋪天蓋地的AI報導和進展嚇到,很容易走向兩種極端。

一種極端是科幻式的,認為影視作品中的AI會馬上到來,而且對於未來很悲觀。另一種極端是認為AI只是技術人員才該關心。

但是如果心態更謙虛一些,了解更多AI的原理和內核,即便不是技術從業者,對個人、對組織的幫助都迫切而重要。

比如作為一個經常管理團隊出差的財務總監,使用了機器學習的軟體讓工作變得更簡單。軟體能從收據中就智能提取商家的名字、金額、稅收,以及可能的費用分類,大大節省了時間和效率。

所以懂AI原理的人,或許能更有效地找到新時代的工作方法,也能進行更高效的管理。

大家往往以為AI只是一種電腦方法,但就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有一些大眾性的誤解:只有那些聰明的數學、電腦人才才能夠理解和使用。

然而,跟所有技術一樣,即便不擁有機器學習的學位,如果能夠理解AI技術的原理,也能提升工作能力。

就像不是每一個知曉飛機駕駛原理的人,都是飛行員,但知曉原理,可能會讓他們更心中有數:飛機飛行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如何降低飛機飛行中的噪音,或者在短途旅行中選擇更經濟實惠的那一個班機。

在大多數公司、組織和政府部門中,投資\投入AI之時,更明顯的精力被放在了買人才和買技術工具上。

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找到一種方法、手段,讓團隊中的所有成員,都能更好地理解AI。

全員頭腦中有AI的方法論,有利於讓團隊成員更好發現工作中可以使用AI的地方,每一個簡單枯燥重複的地方用上了AI,效率到氛圍都會完全不同。

比如一位行政助理,如果他使用的是AI化的議程、日歷軟體,可以從老闆的數據中學習,就能發現之前一些忽略的地方,比如提醒老闆:很久沒有和團隊溝通了。

那麽如何學習AI、了解AI原理呢?最簡單的可以從三大問題出發。

第一,知道AI是如何工作的。

非AI系統的構建者,了解機器學習和人類學習的差異,非常重要。人類面對龐大數據分析的時候,總是想先找到其中規律,然後簡化數據和運行,但可能就會忽略一些數據呈現的特點,而機器學習就不用,再大的數據,它都有方法找到各種維度。

所以理解AI如何工作,就是對數據和數據的計算有重新認知。

第二,知道AI擅長什麽。

AI發展太迅猛,很多“外行”可能覺得只要有大數據,AI就能通過訓練來解決問題。但往往忘記了,一切都要在人們明確其參數範圍的前提下,AI才會顯得出色而有用。

知道AI擅長什麽,才能在面對問題時知道:這個AI可以解決,這個AI還沒法解決。

第三,知道AI無法做什麽。

不要認為呼籲學習“AI方法論”,是因為AI萬能,恰恰相反,是因為AI不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只有知曉AI的不能,才能在AI使用中防止被“忽悠”。

比如AI無法揭示數據背後的“偏見”,也還無法理解它給出建議的後果,所以在你運用AI給出一些決策建議的時候,千萬不能把這個決策建議當做最終決定。

AI永遠無法做什麽?比如聘用誰、不聘用誰,董事會上該討論和進行的決策,這些都無法讓AI全權完成。

總而言之,AI時代已來,但最好的擁抱方式是善於為AI找到應用機會,能夠幫助員工更高效完成現有工作,並快速實施更多的想法。

對AI有更充分的了解,就能知道哪裡可以部署AI,哪裡需要避免AI,哪裡需要投資AI。

AI會讓人類組織和團隊不斷進行變化,包括在組織工作方向、溝通和腦暴的時候,有AI和沒有AI都會不同。

所以,是時候了,AI化生存。

傳送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