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暢的追劇爽感,都被中插“牛皮癬”殺死了

導讀

曾幾何時,中插廣告還被稱作創意中插,以小劇場或者番外篇的方式呈現軟性廣告,讓觀眾眼前一亮。如今,中插廣告的“情節”愈發套路與浮誇,創意難覓讓觀眾大呼出戲,已然是惡化追劇體驗的“牛皮癬”。

來源:深壹(ID:fmshenyi)

文/星河鷺

從馬伯庸吐槽,到中插廣告下架,播出平台只花了數天時間而已。1月6日,原著作者馬伯庸發博稱《古董局中局》的中插廣告不考慮與角色格調的統一性,對演員和角色都是傷害,登上微博熱搜;時隔數日,網友在追劇時突然發現,尬演的中插小劇場竟然在《古董局中局》消失了。

曾幾何時,中插廣告還被稱作創意中插,以小劇場或者番外篇的方式呈現軟性廣告,讓觀眾眼前一亮。自《老九門》開始,中插廣告還成為片方/平台重要的營收管道。如今,中插廣告的“情節”愈發套路與浮誇,創意難覓讓觀眾大呼出戲,已然是惡化追劇體驗的“牛皮癬”。

《古董局中局》之前,新版《流星花園》《如懿傳》《延禧攻略》等中插廣告也都引發爭議,這種介於硬性貼片廣告與軟性植入廣告之間的廣告形式,亟待找到廣告植入與觀眾觀劇體驗之間的平衡。

勃興三年中插已入瓶頸期

也許是《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表現不佳,馬伯庸對自己的另一部IP化作品《古董局中局》尤為上心。開播時,馬伯庸差點誤會了許願人設崩塌,行至劇中又忍不住對中插廣告不吐不快——本來是一臉X格的藥二爺,在中插廣告中竟然變成了大傻子。馬伯庸呼籲,廣告內容能不能和劇的格調、角色的人設統一一下。

人設不統一的頑疾,在中插廣告勃興之時,還被認為具有與劇情迥異的“反差萌”,贏得了一大批觀眾的好感;而如今,這些用情景短劇來安利產品的小廣告,無論怎樣采取溫情、搞笑抑或洗腦的風格,卻再也難以給觀眾留下記憶點,只剩下“很尬”的評價。

創意中插不再擁有創意。種種跡象表明,曾被視作秀色可餐的“夾心式廣告”,沒法與內容保持原汁原味、共生共榮,甚至日益挑戰觀眾的觀看習慣了。

首先,與大劇深度綁定的中插廣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成為輿論火藥桶,近一年來尤為突出。從《扶搖》“擁有貴族般細膩觸感”的宮內女性專業產品,到《延禧攻略》宮女們能夠“準確預測姨媽期”某APP,再到《如懿傳》妃嬪與宮女們追捧“一個朋友互動、製造快樂的社交APP”,這些花式呈現的中插廣告都引發了“看廣告還是看劇”的吐槽。

這些中插廣告和軟性植入廣告、硬性貼片廣告一起,極大削弱了追劇觀感。如軟廣告較多的新版《流星花園》,以及《如懿傳》開播時無法消除的某奶粉廣告,甚至給劇集口碑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在社交、美妝、快消、餐飲、旅行等廣告類別外,遊走在政策邊緣的互金APP,依然是中插廣告的“專寵”。無法在上星衛視中謀求露臉的P2P軟體,幾乎攻佔了影片平台:從PPmoney到和信貸,從悟空理財到網利寶,從京東金融到平安財富寶,這些被有關部門列為重點對象的互金APP,集中對網友進行轟炸。這些與“民間借貸”、“跑路”、“高利貸”等敏感詞相關的廣告,無疑埋藏著不少雷區。

除此之外,還有中插廣告價格與市場蛋糕的停滯不前。第一次引爆中插市場的《老九門》,單條售賣價格為100萬左右;到了2017年的《白夜追凶》與《楚喬傳》等,網劇與電視劇價格分別漲到了100-300萬和100-500萬;到了2018年大熱的宮鬥雙子星《如懿傳》與《延禧攻略》均為300萬;《古董局中局》遭到馬伯庸吐槽後,《4A廣告周刊》爆料稱該劇的中插廣告報價是180萬,3條起售。從2016年勃興到2019年,高速市場化三年後的中插廣告價格,並未得到飛速增長。

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至2018年網絡影片“創意中插廣告”規模分別為8億、30億、20億,在經過去年的大爆發後,有廣告沒創意的“創意中插廣告”,在規模上已經開始回落。來自藝恩的《2017-2018創意中插市場廣告白皮書》也指出,在2014年至2015年的探索期後,創意中插廣告迎來了突破期(2016年)、爆發期(2017年)和穩定期(2018年)。

付費會員與廣告收益的取捨

馬伯庸吐槽《古董局中局》後,網友們的高讚回答大多跟會員有關:“開VIP就是為了不看廣告,現在又來這一出,很影響觀感。”在愈發討人厭煩的中插廣告背後,是廣告主、平台與用戶的三方角力。

中插廣告的問世,有避開政策風險的考量。早在2011年,廣電總局規定電視台在電視劇播出中間不得插播廣告,廣告需求逐漸向網絡端轉移;而對於互金APP廣告的嚴控,更讓影片平台成為其“避風港”。

寧財神用《武林外傳》和《龍門鏢局》,為業內貢獻了中插廣告的雛形與初步試驗。作為國產情景喜劇的巔峰,《武林外傳》用“假廣告”的方式來呈現小劇場,白駝山壯骨粉、鳥牌皂角粉、唐門不粘鍋、桃花牌地板蠟等子虛烏有的產品,有相當強的喜劇效果。等到《龍門鏢局》大肆植入廣告,從平安票號到順豐、德邦、聚美、TOTO馬桶到TV,超500萬收入顯示出美好的市場前景。

這些“廣告即內容,且內容有趣”的中插廣告,雖然單客曝光成本高,但是廣告直接轉化率被認為遠超其他廣告形式。新鮮有趣的中插廣告,被冠以“創意中插”的美譽,是彼時片方與平台的全新營收點。

在網劇會員付費剛剛起步的2015年,對支付巨額版權費用、依賴廣告投放來生存的影片平台來說,中插廣告是探索盈利模式與擴容盈利空間的好方法。為了抵達消費能力更高的會員群體,中插廣告甚至無視會員權益——會員可以略去劇集、綜藝的貼片廣告,但小劇場式的中插還是得手動拖拉進度條。

數年過去,創意中插喪失了創意,依舊在老舊套路中進行流水線生產,審美疲勞在所難免。以往《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郭嘉的“反差萌”人設頗為吸粉,到了如今《古董局中局》中藥不然的人設落差引吐槽,閱聽人的需求已經變成了“廣告不要太硬”,削弱違和感才是扳回一局的關鍵所在。

截至2018年底,中國影片會員規模超過2.3億,增速遠超中國網民,空間可謂廣闊。藝恩《2018中國影片內容付費產業觀察》甚至做出判斷,影片付費是拉動中國娛樂內容付費的最大引擎。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用戶對內容創作的反作用力愈發明顯——就在馬伯庸吐槽、網友附議後的數天,播出平台就刪掉了不合時宜的中插廣告。“潔版”的《古董局中局》,倒也迅速得到網友的讚譽。

結語

回顧中插廣告的製作變遷史,其主導權經歷了從製片方,逐漸轉移到具有資源整合能力的平台方,中插廣告的製作滯後一直為人詬病。從《如懿傳》《延禧攻略》分別報收2.6億與2.1億廣告費用操作來看,劇集在拍攝製作前,會進行一輪招商;而在版權販賣給平台後,平台還能依照熱度靈活處理,迅速跟進中插等廣告。如《延禧攻略》在播出之初不為人看好,但在走紅之後迅速追平了《如懿傳》的300萬/條單價。

看似靈活的廣告投入,卻遇上了小劇場製作的麻煩。與拍戲同時進行,是小劇場廣告的最佳錄製方法,但往往佔比不高。大部分中插廣告由於外包,廣告製作方與劇集導演缺乏基本溝通,也欠缺創新誠意,違和在所難免。割裂的追劇觀感,才造成了一輪又一輪的中插負面輿情。

有趣的是,同樣屬於小劇場廣告的“小尬劇”,竟然在2018年底走紅。網友們接連表示“領券買大牌做精致女孩的微博小尬劇,看多了會上癮”,甚至還會反覆觀看。與劇集的中插廣告相比,小尬劇由演技拙劣的素人出演、表演浮誇且劇情狗血,強行安利廣告反倒被稱作互聯網的“清流”……同屬小劇場廣告,小尬劇與中插廣告緣何待遇兩極?

因為小尬劇本以綿密的尷尬感著稱,它迎合了內容消費者的狂歡心理,兩三分鐘的《一秒之前是老公,一秒之後是渣男》式劇情並非長影片;而中插廣告卻硬生生打斷用戶喜歡的“沉浸感”“代入感”,自然遭受差評。

還有個原因是,網友們看“小尬劇”,都是跳過領券購物環節,直接看精致女主對渣男的強力反殺,尬爽之時還不用付費;可付費會員可是掏出了真金白銀,來為劇集和綜藝買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