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晚清也有3D照片,用特製儀器成像,價格昂貴專供土豪消費

我們現在看3D電影、戴3D眼鏡,追求視覺上的立體效果,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其實,早在晚清時期,比較前衛的人士已經開始探索觀看立體照片了。

晚清時期攝影技術剛剛起步不久,照相機很笨重、很昂貴(一台進口照相機大約150兩銀子),拍照曝光時間長,拍一張照片的成本很高。儘管有種種不利的條件,好奇心還是驅使攝影師努力尋找更逼真的呈現方式。

從現存的史料來看,晚清攝影師衝印了大量立體照片,本文給大家展示的都是英國攝影師赫伯特·龐廷(Herbert George Ponting)的作品(拍攝時間是1902年-1907年)。

立體照片是怎麽獲取的呢?如果說拍攝一張照片成本很高,那拍攝立體照片的成本就是相當高了!

正如大家所見,這種立體照片實際上是兩張差別很小的照片拚版排印而成。兩台照相機放在相鄰位置拍攝同一人物或場景,得到略有不同的圖像(視差),類似人的左右兩隻眼睛所看到的內容。

後來,隨著火棉膠攝影法的應用,用一台雙鏡頭攝影機(鏡頭相距65毫米),即可拍攝出一對並列的照片。這樣才使立體照片的獲取成本下降一些。

當然了,僅將兩張照片拚在一起並不會直接產生立體效果,照片要用一種叫做立體鏡的專門儀器才能實現預期目的。這張拍攝於1860年代的老照片,展示的就是廣州三位老人使用立體鏡的情景。

將立體照片放入立體鏡,使左眼看到的只是左邊的照片,右眼看到的只是右邊的照片。兩眼所看到的照片,便匯合成一個立體影像。前景中的物體顯得非常突出,而後面的物體則似乎相距很遠。

立體鏡有多種形製,有的是價格相對低廉的手持式(就像上圖所示那樣),有的是能放50對立體照片的立櫥式。

1855年之後的歐洲社會,立體鏡越來越普及,逐漸走進千家萬戶。人們購買和收集立體照片,就像現在網友下載音樂和電影一樣平常。

每一家的客廳裡,都擺設有某種形式的立體鏡。當親友來訪時,觀賞立體照片,看看最新作品,被認為是最熱情的款待。當年,倫敦立體照片公司的一則廣告甚至宣稱:“沒有立體照片就沒有完美的家庭”。

立體鏡在歐洲的風行,自然也通過中外交流傳入晚清社會。有一些富貴之家購買了進口的立體鏡。這種新奇的玩意兒讓人驚訝,最易打開話題,顯示擁有者的經濟實力和廣博見聞。為了滿足這個需求,廣州、上海等地租界內的一些照相館紛紛出售立體鏡和立體照片。

以現在的眼光看,那時候的立體鏡所呈現的3D效果很難說有多麽逼真完美,但也正是早期的不懈探索和長時間的技術積累,才有了我們今天令人讚歎的3D效果,以及正在發展中的5D電影、VR虛擬現實以及AR擴增實境。

參考資料:巫鴻《解讀早期中國攝影》,泰瑞·貝內特《中國攝影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