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華社國內照片一周精選

新華社2019年7月5日至2019年7月11日國內新聞照片一周精選。

圖片編輯|虞東升

遼寧長海:海洋牧場收獲忙

漁民在海洋牧場上分揀捕獲的海魚(7月8日攝)。目前正是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扇貝和魚類收獲的季節,長海縣小長山島海域經典國家級海洋牧場呈現出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

新華社/姚劍鋒

守護“沙漠英雄樹”

艾力·尼亞孜劃著卡盆在塔裡木河畔一處海子裡巡查胡楊長勢(6月19日攝)。

艾力·尼亞孜所在的新疆尉犁縣,位於塔裡木河中下遊、塔克拉瑪乾沙漠北緣,境內分布著約80萬畝胡楊林。他和同事們負責管護東西長520公里、南北寬240公里的胡楊林。

由於巡護面積大,艾力·尼亞孜每天要走幾十公里的路。天然胡楊林地形複雜,沙包、濕地、湖泊都有。為了解胡楊生長情況,艾力·尼亞孜有時騎摩托車,摩托車走不了的地方騎馬,騎不了馬的徒步,有水的地方就劃卡盆(胡楊鑿空做成的獨木舟),他成了可以駕馭各種交通工具的“水路兩棲全能護林員”。

新華社/趙戈

鞍鋼父子兵:您的事業我來接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1999年6歲的羅禹澤與父親羅躍輝的合影(翻拍照片);下圖為:羅禹澤與父親羅躍輝(左)的合影(6月21日攝)。

今年是鞍鋼恢復生產70周年,70年前,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從這裡起步。

70年來,一代代鞍鋼人以百煉成鋼的堅韌品格,用辛勤的汗水為祖國的鋼鐵工業添磚加瓦,有的一家兩代甚至三代都在鞍鋼工作。他們好比一棒棒火炬,不斷傳遞著鋼鐵工人的價值追求、家國情懷。父輩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子輩技能精湛、視野開闊。時光荏苒,變化的是不斷革新的技術和更加廣闊的市場,不變的是對工匠精神的堅守和對創新的不懈追求。

爸爸,請您放心,您的事業我來接。

新華社/潘昱龍

好人不“消失”

吳元渺愛心服務隊的志願者們在臨海市一個養老院為老人義務理發。吳元渺坐在一個角落靜靜地看著他們(6月27日攝)。

浙江臨海人吳元渺曾經是一名理發師,從業之初就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周一天專為老人、殘疾人、軍人免費理發,17年間共服務群眾6萬餘人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人”……榮譽紛至遝來,不期而至的還有疾病。

2008年開始,吳元渺患上了一種腦部疾病,走路顫顫巍巍,手指也不聽使喚,瞞著別人四處求醫,身體卻每況愈下。到2014年,吳元渺已無法堅持理發店的經營和公益事業,他告訴別人“要去北京發展”,隨後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其實吳元渺並沒有離開自己居住的臨海古城街道鹿城社區,而是被老顧客張海林和朱丹丹夫婦收留。張海林兩口子幫他求醫問藥、照料起居。“老吳是個好人,我們做這些都覺得很順當。”張海林說。

難以治愈的疾病讓吳元渺花光了積蓄,朱丹丹為照料他辭去了工作,張海林也僅是派出所的一名輔警。2016年,在社區幹部重新找到這名“消失”的好人之後,從社區街道、總工會到政府各級發起了幫助吳元渺的活動。捐款、補助、送醫上門,吳元渺得到了社會的關注。

與此同時,一支20多人的志願者服務隊開始繼承吳元渺的事業,平均每月兩次到社區鄉鎮為有需要的群體義務理發。

“我希望服務隊把愛心堅持下去。”在輪椅上,吳元渺用顫抖的聲音說。

新華社/翁忻暘

茫茫戈壁馭風人

吐爾洪在風機頂部維護設備(6月27日無人機拍攝)。

今年26歲的吐爾洪·阿不都熱依木,是華能吐魯番風電公司白楊河風電場的一名維修工,在這裡工作已有五個年頭,他的日常工作是為一百多台風機“體檢”。

白楊河風電場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三十裡風區的茫茫戈壁之上,因為常年刮大風,這裡被稱為“魔鬼風區”,當地人都談“風”色變。“但我們的工作就是哪兒有風就要扎到哪兒,風來了才能發電。”吐爾洪說。

平時,吐爾洪和同事們要在風小的日子裡檢修風機,一般每天要檢修兩到五台,每檢修一台平均要三四個小時,有時一爬上風機就要工作七八個小時,午飯都是靠吊裝設備吊上去的。

和吐爾洪一樣,白楊河風電場的20多名員工都默默地堅守在這片戈壁灘上。自2009年投運以來,累計已有110多名“風電人”在這個風電場馭風送電。

新華社/王菲

高原鼠兔:青藏高原特有的小精靈

7月6日,兩隻高原鼠兔在西藏思金拉錯湖邊嬉戲。

高原鼠兔是一種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動物,又稱黑唇鼠兔,被稱為“草原精靈”。高原鼠兔為青藏高原特有物種,主要棲居於高海拔地區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

新華社/周錦帥

雲南:壯鄉花傘傳承百年技藝

張榮華老人在家中查看裱糊完畢正在晾曬的水竹花傘(7月9日攝)。

雲南壯族水竹花傘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一帶,傳承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花傘選用當地優質水竹為原材料,傘架輕盈強韌,傘面油光水滑,內飾編織七彩紛呈。水竹花傘除了用作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當地嫁娶婚俗禮儀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丘北縣官寨鄉向陽村,89歲的張榮華老人和孫子張國慶是當地這一技藝僅存的傳承人。鋸竹、刨木、劈條、刨青、鋸槽、裝鍵、繞傘圈、裱傘、印花、穿飾線、上桐油……每把傘都要經過80余道精細繁瑣的工藝,歷時三至五天,純手工製作,匠心盡顯。

新華社/江文耀

湘江長沙段水位持續暴漲

7月10日,湘江長沙段一處航標指示牌淹沒在江水中(無人機拍攝)。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湘江水位持續暴漲。7月10日21時湘江長沙水文站水位達38.33米,超警戒水位2.33米(警戒水位36米),較前日8時上漲了3.05米。目前,長沙市防汛部門正嚴密監測水位變化,加強堤防巡查,全力做好防範工作。

新華社/李尕

雞鳴三省大橋主拱圈合龍 年底將建成通車

這是正在進行主拱圈合龍施工的雞鳴三省大橋(7月7日無人機拍攝)。

7月7日,位於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雞鳴三省大橋主拱圈順利合龍,標誌大橋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為2019年底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赤水河流域重要的渡改橋工程,該橋建成後將解決三省交界一帶數十萬群眾的出行難題,有力助推烏蒙山區脫貧攻堅。

新華社/劉坤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位於江蘇鹽城東部沿海的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白鷺飛過樹梢(6月26日攝)。

7月5日,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會議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該項目成為中國第54處世界遺產。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於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塗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新華社/李響

青海湖迎來湟魚洄遊季

7月6日,在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裡,一條湟魚在洄遊。

盛夏時節,在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中,湟魚開始成群結隊沿著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遊淡水河產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

新華社/張宏祥

夢幻冰洞

這是7月5日拍攝的雲丘山1號冰洞一角。

位於山西省鄉寧縣的雲丘山冰洞群,四壁皆冰,常年不化。目前開放的1號冰洞總長100余米,最寬處約12米,最高處約15米。洞中的冰筍、冰柱、冰瀑晶瑩剔透,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夢幻般的景象。

新華社/詹彥

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名參觀者進入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參觀(2018年6月26日攝)。

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新華社/翁忻暘

湘江長沙段水位持續暴漲

7月10日,長沙城區湘江和瀏陽河交匯處,洪水過境的湘江水顏色與瀏陽河水顏色形成鮮明對比(無人機拍攝)。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湘江水位持續暴漲。7月10日21時湘江長沙水文站水位達38.33米,超警戒水位2.33米(警戒水位36米),較前日8時上漲了3.05米。目前,長沙市防汛部門正嚴密監測水位變化,加強堤防巡查,全力做好防範工作。

新華社/李尕

天津開通直達香港高鐵列車

7月10日,一名乘客準備乘坐G305次複興號列車。

當日,天津首列直達香港西九龍的G305次複興號列車從天津西站出發,京津冀三地實現了進港高鐵列車的全覆蓋,雄安新區的旅客也可乘坐該趟高鐵直通香港。

新華社/嶽月偉

遠望3號船完成海上測控任務平安返航

遠望3號船在南太平洋執行任務途中(6月21日無人機拍攝)。

7月8日,遠望3號遠洋航天測量船完成第46顆北斗導航衛星海上測控任務,安全抵靠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為歷時1個月、航行3萬裡的本次航程畫上圓滿句號。

遠望3號船是我國第二代航天遠洋測量船,主要擔負對衛星、飛船等航天器的海上測控任務,建成以來共出航52次,圓滿完成以神舟、嫦娥、北斗為代表的83次海上測控任務。

新華社/李雨澤

福建武夷山遭受暴雨襲擊

福建武夷山市區通往吳屯鄉的道路被衝毀,路面交通中斷(7月9日攝)。

連日來,福建省武夷山市遭受暴雨襲擊。7月9日上午11時,福建省防指提升防暴雨應急響應為III級。

新華社發(陳穎 攝)

醉美阿尼瑪卿

透過阿尼瑪卿雪山附近一個農家樂的窗戶遙望阿尼瑪卿雪山(7月10日攝)。

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的阿尼瑪卿雪山是黃河源頭最大的山峰。雪山主峰高6282米,5000米以上山峰有18座,常年雲霧繚繞,被稱為“黃河流域的山中之王”。

盛夏時節,阿尼瑪卿雪山周圍綠草如茵,百花盛開,須晴日,聖潔的雪山與藍天白雲共舞,讓人沉醉。

新華社/費茂華

福建:強降雨持續 多地受影響

7月7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消防隊員用皮劃艇救援被困群眾。

7月3日至7日,福建省經歷了一輪連續強降雨,當地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洪澇及次生災害。

新華社發(邱燦旺 攝)

江門中微子實驗基礎建設進入關鍵階段

中國水電六局工程人員在700米深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地下實驗室排水廊道進行施工(6月23日攝)。

由中國主導的大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江門中微子實驗基礎建設目前進入地下實驗室開鑿的關鍵階段,整個項目預計於2021年全面建成。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位於廣東江門市開平市附近埋深700米的地下實驗室內。該實驗的核心是一個直徑35米、重兩萬噸、由液體閃爍體和光電倍增管構成的中微子探測器。該實驗的首要科學目標是利用反應堆中微子振蕩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這對人類了解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77個機構的60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參與該項目。

新華社/劉大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