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怎麼吃更健康?3 點總結 2019 ADA 年會研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一直在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地位,而不良的飲食習慣與肥胖,2 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吃什麼和怎麼吃,越來越成為現代人關注的健康話題。

6 月 9 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 2019 ADA(美國糖尿病協會)大會上,晝夜節律與體重、血糖等代謝危險因素的關係等系列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斷食減肥法是否可行?晚上吃早可能更有效!

當下最熱門的斷食減肥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 5:2 輕斷食,也就是一周中正常飲食 5 天,剩餘 2 天輕斷食(約 500 kcal/天),但是這種方式較為辛苦,難以長期堅持。

第二種是 16:8 間歇性斷食,即每天將進食時間控制在 8 小時內,剩下的 16 小時處於禁食狀態。相比之下 16:8 間歇性斷食較為溫和,而且在禁食的 16 小時之中,大部分是睡眠時間。

小鼠的研究提示間歇性斷食在控制血糖、體重、炎症指標方面可能更有效。(研究詳情可在下方滑動查看)

研究者採用 16:8 的間歇性斷食(Time-Restrict Feeding, TRF)方式對小鼠進行研究,將小鼠分為高脂飲食和正常飲食組,每組中再根據是否 TRF 分為兩個亞組。

結果顯示,20 周後高脂飲食+TRF 組的小鼠較高脂飲食+隨時可進食組小鼠體重、血糖、膽固醇、肝臟脂肪變性程度及 TNF-α 水準更低,但是略高於正常飲食的兩個亞組,提示間歇性斷食在控制血糖、體重、炎症指標方面可能更有效。

研究者隨後進行了人體的研究,他們將糖尿病前期的男性分成按正常三餐時間進食和將三餐控制在 6~14 點(early TRF,簡稱為「eTRF」)兩組,每餐的熱量都是全天的 1/3,結果顯示 eTRF 組的平均血糖、血糖峰值較正常進餐時間組更低,血糖控制更為平穩。

早上吃得要像「皇帝」,晚上吃得要像「乞丐」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把一天的飯都放在下午 3 點前吃完實現起來也是很困難的,於是研究者對飲食方案進行了調整。

他們將超重的女性受試者分成早上吃大餐和晚上吃大餐兩組,結果顯示,12 周後早上吃大餐這組體重下降更顯著,同時飢餓感更低。在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也看到,早上吃大餐組的血糖控制更佳。

因此以上兩部分研究提示,晚飯不僅要吃早,更要吃少,更有助於代謝指標的改善。

先菜肉,後主食,血糖更平穩

如果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一樣,僅僅是進餐順序不同,也會影響血糖水準嗎?

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人員將二甲雙胍治療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一組先吃碳水化合物後吃蛋白質和蔬菜,另一組先吃蛋白質和蔬菜後吃碳水化合物,結果顯示,先吃碳水化合物這組的餐後血糖各點顯著高於後吃碳水化合物組

但是很多人進餐時其實是一口飯一口菜,也就是混合性進食,那麼這樣的進餐方式對血糖的影響如何呢?

研究者隨後又設計了三組進餐順序:第一組先吃碳水,第二組先吃蛋白質和蔬菜,第三組則混在一起吃,結果顯示,只有先吃蛋白質和蔬菜這組餐後血糖更平穩,混在一起吃其實和先吃碳水沒多大差別……

所以先吃菜肉,最後吃主食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更能減少血糖波動。

最後的 3 點建議

1. 目前大部分飲食研究都局限於小型、短期、特定人群,中國古代也曾提出「過午不食」和「辟穀」,但極端的飲食方案能否普適於所有人群,目前尚無定論。

對於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建議在醫師和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

2.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現代人很難在上班前享用豐盛的早餐,但是在飲食結構方面可以適當加強蔬菜和蛋白質的攝入,比如菜包、雞蛋、牛奶、豆漿都是不錯的選擇。

同時盡量將晚餐提早解決,不隨意加餐或進食夜宵,更有利於控制體重和血糖。

3. 中國傳統飲食結構以米飯、麵條、饅頭等高碳水食物為主,但過多過快的碳水攝入對餐後血糖水準影響較大。

對於高血糖人群,可以嘗試先吃蔬菜和蛋白質類食物,後吃主食,對血糖的控制也會更加平穩。

推薦閱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