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婦產科基本技能操作大全

一、婦科檢查法

一、適應證

二、準備工作
1.用物:一次性會陰墊、窺器、手套。
2.患者解小便,排空膀胱後,取膀胱截石位。有尿失禁者,檢查前不需排空膀胱。檢查者面向患者,立在患者兩腿之間。
三、操作方法
1.外陰部 觀察外陰發育及陰毛分布情況,有無皮炎、潰瘍及腫塊,分開小陰唇,暴露陰道前庭、尿道口和陰道口。囑患者用力向下屏氣,觀察有無陰道前後壁的脫垂和子宮脫垂。
2.陰道窺器檢查:檢查者用左手將兩側陰唇分開,右手將窺器斜行沿著陰道後側壁緩慢插入陰道內,插入後逐漸旋轉至前方,擺正後緩慢張開兩葉,暴露宮頸、陰道壁及穹窿部,然後旋轉至一側以暴露側壁。觀察陰道粘膜、陰道分泌物及宮頸有無異常。
3.雙合診:檢查者戴手套,右手(或左手)食中兩指順陰道後壁輕輕插入,檢查陰道通暢度和深度,再捫及宮頸大小、形狀硬度及外口情況,有無接觸性出血。隨後將陰道內兩指放在宮頸後方,另一隻手手掌心朝下手指平放在患者腹部平臍處,當陰道內手指向上向前抬舉宮頸時,腹部手指往下往後按壓腹壁,並逐漸向恥骨聯合部移動,捫及子宮的位置、大小、形狀、軟硬度、活動度以及有無壓痛。將陰道內兩指由宮頸後方移至一側穹窿部,儘可能往上向盆腔深部捫觸,與此同時另一手從同側下腹壁髂脊水準開始,由上往下按壓腹壁,與陰道內手指相互對合,以觸摸附件區有無腫塊、增厚或壓痛。
4.檢查結果記錄:
外陰:發育情況及婚產式(未婚、已婚未產或經產式)。有異常發現時詳細描述。
陰道:是否通暢,粘膜情況,分泌物量、色、性狀以及有無臭味。
宮頸:大小、硬度,有無糜爛、撕裂、息肉、腺囊腫,有無接觸性出血、舉痛等。
宮體:位置、大小、硬度、活動度,有無壓痛等。
附件:有無塊物、增厚或壓痛,若捫及塊物,記錄其位置、大小、硬度,表面光滑與否、活動度,有無壓痛以及與子宮及盆壁關係。左右兩側分別記錄。
四、注意事項
1.檢查者態度嚴肅、語言親切、檢查仔細、動作輕柔。每次檢查不應超過3人。
2.男醫生檢查時,應有其他醫務人員在場。
3.避免經期做盆腔檢查。若異常陰道出血必須檢查,檢查前消毒外陰、戴無菌手套,使用無菌器械。
4.未婚患者禁作雙合診及陰道窺器檢查,可行直腸-腹部診。
5.雙合診檢查不滿意或檢查骶韌帶、子宮直腸窩病變、腫瘤與盆腔關係時應作三合診。

二、妊娠中晚期檢查法

一、適應證
妊娠20周以後。
二、準備工作
用物:血壓計、體重秤、皮尺、胎心聽筒或多普勒胎心儀。
三、操作方法
包括測量血壓、稱體重、測量腹圍、宮高、四步觸診、聽胎心、骨盆外測量。
1.測量血壓:患者取坐位,手臂與心臟在同一水準,測量血壓,如產婦血壓較基礎血壓增高時,應先休息15分鐘後重複測量,並做記錄。
2.稱體重。
3.測量宮高腹圍:孕婦排空膀胱,取仰臥位,塑料軟尺測量子宮底到恥骨聯合上緣中點的距離,此為宮高。用軟尺經臍水準測量腹周徑,此為腹圍。並做記錄。
4.腹部四步觸診法:孕婦同樣是在排空膀胱,取仰臥位,兩腿稍屈曲時檢查。前3步手法,檢查者面向孕婦,第4步手法時,檢查者面向孕婦右側。
第一步手法:檢查者雙手置於子宮底部,確定子宮底高度,估計胎兒大小與妊娠周數是否相符,再以雙手指腹交替輕推,分辨宮底處是胎體的哪一部分,圓而硬有浮球感的為胎頭,寬而軟且形狀不規則的為胎臀。
第二步手法:檢查者雙手置於腹部左右側,一手固定,另一手輕輕深按檢查,兩手交替進行。分辨胎背及胎兒四肢各在母體腹壁的哪一側,平坦飽滿部分為胎背,並確定胎背向前、向側方或向後。觸到可變形的高低不平部分為胎兒肢體,有時感到胎兒肢體在活動。
第三步手法: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經一步查清先露是頭還是臀,再左右推動先露部,以確定是否銜接。能被推動,表示尚未銜接入盆。若已銜接,則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動。
第四步手法: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於先露部兩側,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再一次核對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先露部入盆程度。先露為胎頭時,一手能順利進入骨盆入口,另一手則被胎頭隆起部阻擋,該隆起部稱胎頭隆突。枕先露時,胎頭隆突為額骨,與胎兒肢體同側;面先露時,胎頭隆突為枕骨,與胎背同側。
5.聽診:使用胎心聽筒或多普勒胎心聽診器在胎背一側聽取胎心,頭先露時胎心於臍下右側或左側;臀先露時胎心於臍上右側或左側;肩先露時,胎心於臍周聽到,正常胎心120~160次/分。
四、注意事項
1.體重增加在孕期約12.5Kg,其中妊娠期平均每周增加0.5Kg,如短時間內增加過快,應注意巨大胎兒、羊水過多、妊娠水腫等,若體重增加不多,或一段時間不增加,應注意孕婦營養狀況及胎兒生長情況。
2.血壓:正常妊娠期血壓不應超過 140/90mmHg,或基礎血壓相比不超過30/15 mmHg,於孕20-26周應測平均動脈壓(MAP),計算公式為舒張壓+1/3脈壓,正常<85 mmHg,若≧85 mmHg,妊娠晚期有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可能。
3.用皮尺測量腹圍和宮高時,皮尺鬆緊要適宜,如果腹圍和宮高增長緩慢,不符合人周,應注意胎兒生長受限。
4.做腹部檢查時,檢查者手要溫暖,用力度適當,不宜過重過輕。
5.聽胎心時,應注意胎心的頻率、律是否齊,注意與臍帶雜音、孕婦脈搏相鑒別。

三、骨盆外測量

一、適應證
妊娠20周以後,為妊娠中晚期檢查的內容之一。
二、準備工作
用物:骨盆外測量器、骨盆出口測量器。
三、操作方法
孕婦排尿後,仰臥於檢查床上,露出腹部。檢查者位於孕婦右側進行檢查。
1.髂棘間徑(IS)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前上棘外緣的距離,正常值23~26cm。
2.髂脊間徑(IC)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脊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為25~28cm。
3.骶恥外徑(EC)孕婦取左側臥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測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18~20cm。第5腰椎棘突下相當於米氏菱形窩的上角,或相當於髂脊後聯線中點下1~1.5cm處。此徑線間接推斷骨盆入口前後徑長度,使骨盆外測量中最重要的徑線。骶恥外徑於骨質厚薄相關,EC值減去1/2尺橈周徑(圍繞右側尺骨莖突及橈骨莖突測得的前臂下端周徑)值,即相當於骨盆入口前後徑值。
4. 坐骨結節間徑(IT)或稱出口橫徑(TO)孕婦取仰臥位,兩腿向腹部彎曲,雙手抱雙膝,測量兩坐骨結節內緣間的距離,正常值8.5~9.5cm。也可用檢查者的手拳概測,能容納成人橫置手拳則屬正常。此徑線直接測量骨盆出口橫徑長度。若小於8 cm因加測骨盆出口後矢狀徑。
5.恥骨弓角度)體位同上,用兩手拇指指尖斜著對攏,置於恥骨聯合下緣,左右兩拇指平放在恥骨降支上面,測量兩拇指間的角度,正常值為90o,小於80o為異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橫徑的寬度。

四、陰道手術前消毒鋪巾

一、適應證
經陰道手術前,如人流、取環、上環、經陰道分娩、宮頸錐切、陰式子宮切除術等。
二、準備工作
用物:無菌手術單、碘伏棉球、卵圓鉗、彎盤、無菌手套。
三、操作方法
1.患者膀胱截石位,卵圓鉗鉗夾碘伏棉球順序消毒外陰三遍:大陰唇、小陰唇、陰阜、大腿內側上1/3、會陰。
2.戴無菌手套,鋪巾順序:會陰單、腹部、腿套
3.消毒陰道、宮頸:
注意事項
注意無菌操作。

五、子宮內膜活組織檢查

一、適應證
1.確定月經失調類型。
2.檢查不孕症病因。
3.異常陰道流血或絕經後陰道流血,需排除子宮內膜器質性病變者。
二、準備工作
用物:消毒包、器械、標本瓶、病理申請單、10%甲醛。
三、操作方法
1.排尿後,受檢者取膀胱截石位,查明子宮大小及位置。
2.常規消毒外陰,鋪孔巾(按陰道手術前消毒鋪單操作)。陰道窺器暴露宮頸,碘伏消毒宮頸及宮頸外口。
3.以宮頸鉗夾持宮頸前唇或後唇,用探針測量宮頸管及宮腔深度。
4.使用刮匙取適量子宮內膜送檢。將刮匙送達宮底部,自上而下沿宮壁刮取,夾出組織,置於無菌紗布上,再取另一條。
5.術畢,取下宮頸鉗,收集全部組織固定10%甲醛中送檢。
四、注意事項
1.採取時間和部位選擇:
(1)了解卵巢功能:通常可在月經期前1~2天取,一般多在月經來潮6小時內取,自宮腔前、後壁各取一條內膜;閉經如能排除妊娠則可隨時取。
(2)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如疑為子宮內膜增生症,應於月經前1~2天或月經來潮6小時內取材;疑為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時,則應於月經第5~7天取材。
(3)原發性不孕者:應在月經來潮前1~2天取材。如為分泌相內膜,提示有排卵;內膜仍呈增生期改變則提示無排卵。
(4)疑有子宮內膜結核:應於經前1周或月經來潮6小時內診刮。診刮前3日及術後4日每日肌內注射鏈黴素0.75及異煙肼0.3口服,以防診刮引起結核病擴散,注意刮取宮角內膜。
(5)疑有子宮內膜癌者隨時可取,並注意刮取宮角內膜。
2.禁忌證:
(1)急性、亞急性生殖道炎症;
(2)可以妊娠;
(3)急性嚴重全身性疾病;
(4)體溫>37.5℃。

六、宮頸脫落細胞檢查

一、適應證
宮頸防癌篩查。
二、準備工作
用物:一次性窺器、會陰墊、鑷子、無菌棉球、刮板、玻片、95%酒精。
三、操作方法
1.陰道窺器擴張陰道,暴露宮頸,若白帶過多,應先用無菌乾棉球輕輕拭凈粘液。
2.取材應在宮頸外口鱗柱上皮交接處,以宮頸外口為圓心.將木質刮板輕輕刮取一周,在玻片上塗抹。塗好的玻片置入95%酒精中固定15分鐘後,染色、閱片。
3.核實玻片序號,填寫申請單。
4.結果判定:(巴氏分級)
巴氏I級:正常。
巴氏Ⅱ級:炎症。一般屬良性改變或炎症。
巴氏Ⅲ級:可疑癌。主要是核異質,表現為核大深染,核形不規則或雙核不典型細胞,性質尚難肯定。
巴氏IV級:高度可疑癌。細胞有惡性特徵,但在塗片中惡性細胞較少。
巴氏V級:癌。具有典型的多量癌細胞。
四、注意事項
1.刮取細胞時避免損傷組織引起出血影響檢查結果。
2.塗片不宜太厚,也不要來回塗抹,以防細胞破壞。
3.檢查時陰道不宜用潤滑劑,必要時可用生理鹽水潤滑。
4.檢查前24小時不宜性交、陰道沖洗、陰道上藥。

2 薄層液基細胞檢查法

一、適應證
宮頸防癌篩查。
二、準備工作
1.用物:一次性窺器、會陰墊、取樣器、樣本瓶(內有細胞保存液)、申請單、序號。
2.填寫申請單及細胞保存液小瓶上的有關內容,核對序號。
三、操作方法
1.陰道窺器擴張陰道,暴露宮頸,若白帶過多,應先用無菌乾棉球輕輕拭凈粘液。
2.取樣:使用掃帚狀採樣器的中央刷毛部分輕輕插入宮頸口內,較短的毛刷完全接觸到外子宮頸,按一個方向旋轉5圈。
3.漂洗:將已取細胞的採樣器放入瓶底,迫使毛刷分散開來,上下漂洗共10次,最後在溶液中快速轉動掃帚狀採樣器以便將進一步的細胞標本漂洗下來。
4.擰緊瓶蓋,送至實驗室,進行過濾。使細胞隨機均勻分開,轉移到靜電處理過的載玻片上,製直徑為2cm的薄層細胞塗片。
5.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
6.結果判斷:(TBS分類法)
(1)感染:有無真菌、細菌、原蟲、病毒等感染。
(2)良性反應性和修復性改變:如炎症引起的上皮細胞反應性改變。
(3)上皮細胞異常:
鱗狀上皮細胞異常:①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性質待定。②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包括HPV感染;鱗狀上皮輕度不典型增生;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I級。③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包括鱗狀上皮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Ⅱ級和Ⅲ級。④鱗狀上皮細胞癌。
腺上皮細胞異常:①絕經後出現酌良性子宮內膜細胞。②不典型腺上皮細胞,性質待定。③宮頸腺癌。④子宮內膜腺癌。⑤宮外腺癌。⑧腺癌,性質及來源待定。
四、注意事項
1.採樣時,刷毛部分應與宮頸貼緊,並有一定力度,以免取材過少,按一個方向轉動5圈,切勿來迴轉動。
2.取材後的採樣器應棄之。
3.注意完整填寫申請單,並與保存液小瓶核對。
4.取材時避免損傷組織引起出血影響檢查結果。
5.檢查時陰道不宜用潤滑劑,必要時可用生理鹽水潤滑。
6.檢查前24小時不宜性交、陰道沖洗、陰道上藥。

七、宮頸活組織檢查

一、適應證
1.宮頸脫落細胞學塗片檢查巴氏Ⅲ級或Ⅲ級以上; TBS分類為不典型鱗狀細胞、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2.陰道鏡檢查時反覆可疑陽性或陽性者。
3.疑有宮頸癌或慢性特異性炎症,需進一步明確診斷者。
二、準備工作
用物:活檢鉗、一次性窺器、一次性會陰墊、鑷子、棉球、紗布、標本瓶、10%甲醛、病理申請單。
三、操作方法
1.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陰道窺器暴露宮頸,用乾棉球拭凈宮頸粘液及分泌物。
2.有條件者,應在陰道鏡檢指引下或碘試驗不著色區取材。如無陰道鏡應在宮頸外口鱗-柱交接處或肉眼糜爛較深或特殊病變處取材。可疑宮頸癌者選3、6、9、12點4點取材。臨床已明確宮頸癌,只為明確病理類型或浸潤程度時可做單點取材。
3.所取標本分瓶裝,作好標記,並用10%甲醛固定,填寫病理申請單後送病理科。
4.必要時宮頸局部紗布壓迫止血,24小時取出。
四、注意事項
1.患有陰道炎症應治癒後再取活檢。
2.妊娠期原則上不做活檢,以避免流產、早產,但臨床高度懷疑宮頸惡性病變仍應檢查。月經前期不宜做活檢,以免與活檢處出血相混淆,且月經來潮時創口不易癒合,有增加內膜在切口種植機會。
3.取材組織應有一定深度,所需組織深度及大小應大於0.5cm。

八 、正常分娩基本操作(接生過程)

一、適應證
產婦宮口開全,經產婦宮口擴張4~5cm且宮縮規律時,應作接產準備工作。
二、準備工作
用物:產包、消毒棉球、便盆、碘伏、消毒手套2付。
三、操作方法
1.臀下置一便盆,消毒外陰部並鋪單(順序見陰道手術消毒)。
2.接生人員按無菌操作常規洗手、消毒、穿手術衣。
3.接生人員站在孕婦右側,當抬頭撥露時,應保護會陰,保護會陰的方法是在會陰部蓋上一塊消毒巾,接產者的右肘支在產床上,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利用手掌大魚際肌頂住會陰部。每當宮縮時應向上內方托壓,同時左手應輕輕下壓胎頭枕部,協助胎頭俯屈和緩慢下降。宮縮間歇期保護會陰的右手稍放鬆,以免壓迫過久引起會陰水腫。當胎頭枕部在恥骨弓下露出時,左手協助胎頭仰伸。此時若宮縮強,應囑產婦張口哈氣以便緩解腹壓的作用。讓產婦在宮縮間歇期稍向下屏氣,使胎頭緩慢娩出。當胎頭娩出時,胎頭娩出後,右手仍然注意保護會陰,不要急於娩出胎肩,而應以左手自鼻根部向下頦擠壓,擠出口鼻內的粘液和羊水。然後協助胎頭複位及外旋轉,使胎兒雙肩徑與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接產者的左手將胎兒頸部向下輕壓,使前肩自恥骨弓下先娩出,繼之再托胎頸向上,使後肩從會陰前緣緩慢娩出。雙肩娩出後,右手方可放鬆,最後雙手協助胎體及下肢相繼以側位娩出。
4.新生兒娩出後首先清理呼吸道,即使用吸管清除新生兒口腔鼻腔的粘液和羊水,呼吸道清理乾淨後仍無哭聲時,應拍打新生兒足底促其啼哭,並作Apgar評分,然後斷臍,用兩把血管鉗夾緊臍帶,在中間剪斷,在距臍輪處 0.5cm 用氣門芯紮緊或用粗絲線結紮,如用絲線結紮臍帶應再在結紮線外 0.5cm 處結紮第二道。臍帶斷端用 20%高錳酸鉀液消毒,待臍帶斷端乾燥後,用無菌紗布包紮。將新生兒交台下,由台下人員處理新生兒。
5.觀察子宮收縮、陰道出血及胎盤撥露徵象。當子宮體變硬、宮底升高、陰道口外露臍帶子向下降變長,陰道有少量出血或手壓恥骨聯合上子宮下段時,子宮體上升臍帶不再回縮時,為胎盤剝離徵象。當確定胎盤剝離後,於子宮收縮時,將左手握子宮底按壓子宮底部,右手輕拉臍帶,協助胎盤娩出,當胎盤至陰道口時,接產者雙手捧住胎盤,向一個方向旋轉並緩慢向外牽拉,將胎盤完整剝離排出。
6.檢查胎盤胎膜:將胎盤鋪平,先檢查母體面,有無胎盤小葉缺損,然後將胎盤提起,檢查胎膜是否完整,再檢查胎盤胎兒面邊緣有無血管斷裂,及時發現副胎盤。副胎盤為一小胎盤,與正常胎盤分離,但兩者間有血管相連。若有副胎盤、部分胎盤殘留或大塊胎膜殘留時,應在無菌操作下,手伸人官腔內,取出殘留組織;若僅有少量胎膜殘留,可給予子宮收縮劑待其自然排出。
7.檢查軟產道:在胎盤娩出後,應仔細檢查會陰、陰道壁及宮頸有無裂傷,若有裂傷,應立即縫合。
8.注意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
四、注意事項
1.胎兒未娩出前,切記不能使用靜脈推注或肌肉注射催產素。
2.保護會陰時,用力不可過大,並應協助胎頭俯屈,讓抬頭以最小徑線在宮縮間歇時緩慢通過陰道,宮縮間歇時保護會陰的手稍放鬆,以免壓迫過久引起會陰水腫。
3.胎頭娩出後,仍應注意保護會陰,初步處理新生兒口鼻內的粘液和羊水後,再娩胎肩。
4.胎盤未全部剝離不應強行壓宮底或牽拉臍帶,以免引起胎盤部分剝離甚至子宮內翻。

附1:枕左前位的分娩機轉
1.銜接:胎頭雙頂經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準,稱為銜接。胎頭進入骨盆入口時呈半俯屈狀態,以枕額徑銜接,由於枕額大於骨盆入口前後徑,胎頭矢狀縫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徑上,胎兒枕骨在骨盆前方。經產婦多在分娩開始後胎頭銜接,小部分初產婦可在預產期前1~2周內胎頭銜接。若初產婦分娩已開始而胎頭仍未銜接,應警惕有無頭盆不稱。
2.下降:胎頭沿骨盆軸前進的動作,稱下降。下降貫穿在整個分娩過程中,與其他動作相伴隨。下降動作是間歇的,宮縮時胎頭下降,間歇時胎頭有稍退縮。促使胎頭下降的因素有:宮縮時通過羊水傳導的壓力,經胎軸傳至胎頭;宮縮時子宮底直接壓迫胎臀;腹肌收縮使腹壓增加;胎體伸直伸長。初產婦胎頭下降速度較經產婦慢,系因子宮頸擴張緩慢及軟組織阻力大的緣故。臨床上觀察胎頭下降的程度,可作為判斷產程進展的重要標誌之一。胎頭在下降過程中,受骨盆底的阻力發生俯屈、內旋轉、仰伸、複位及外旋轉等動作。
3.俯屈:當胎頭以枕額徑進入骨盆腔後,繼續下降至骨盆底,處於半俯屈狀態的胎頭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借槓桿作用進一步俯屈,使下頜貼近胸部,變胎頭銜接時的枕額徑(11.3cm)為枕下前囟徑(9.5cm),以適應產道的最小徑線,有利於胎頭進一步下降。
4.內旋轉:胎頭為適應骨盆縱軸而旋轉,使其矢狀縫與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稱內旋轉。內旋轉從中骨盆開始至骨盆出口平面完成,胎頭於第一產程末完成內旋轉動作。內旋轉使胎頭適應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後徑大於橫徑的特點,有利於胎頭進一步下降。枕先露時,胎頭枕部位置最低,枕左前位時遇到骨盆肛提肌阻力,肛提肌收縮將胎兒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寬的前方,胎枕自骨盆左前方向右旋轉45°至正枕前位,後囟轉至恥骨弓下方。
5.仰伸:胎頭完成內旋轉後,當完全俯屈的胎頭下降達到達陰道外口時,子宮收縮力、腹肌及膈肌收縮力繼續迫使胎頭下降,而肛提肌收縮力又將胎頭向前推進,兩者共同作用(合力)使胎頭沿骨盆軸下降向下前方向轉向前,胎頭的枕骨下部達到恥骨聯合下緣時,以恥骨弓為支點,使胎頭逐漸仰伸,胎頭頂、額、鼻、口、頦相繼娩出。當胎頭仰伸時,胎兒雙肩徑沿左斜徑進入骨盆入口。
6.複位及外旋轉:胎頭娩出時,胎兒雙肩徑沿骨盆左斜經下降。胎頭娩出後,為使胎頭與胎肩成正常關係,枕部向左旋轉45°時,稱為複位。胎肩在盆腔內繼續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線轉動45°時,胎兒雙肩徑轉成與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的方向,枕部需在外繼續向左轉45°,以保持胎頭與胎肩垂直關係,稱外旋轉。
7.胎肩及胎兒娩出:胎頭完成外旋轉後,前肩(右)在恥骨弓下娩出。繼之,後肩(左)從會陰前緣娩出。雙肩娩出後,胎體及下肢隨之順利娩出。至此胎兒娩出過程全部完成。

附2 新生兒Apgar評分
體征 0分 1分 2分
心率 0 <100次 >100次
呼吸 0 淺、慢、不規則 佳
肌張力 鬆弛 四肢稍屈曲 四肢活動好
喉反射 無反射 有些動作 咳嗽、噁心
皮膚顏色 全身蒼白 軀乾紅四肢青紫 全身紅潤

九、人工流產術(負壓吸引術)

一、適應證
妊娠6~10周以內非意願妊娠而無禁忌症者或因醫學原因不宜繼續妊娠者。
二、準備工作
用物:手術包一個(腿套2個、會陰中單1個,腹部小單1個、卵圓鉗、窺器、鑷子、宮頸鉗、探針、宮頸擴張器5~7.5號、6號吸管、7號吸管、彎盤、)吸引器管、負壓吸引器、碘伏棉球。
三、操作方法
1.一般準備:術前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按順序消毒外陰,鋪消毒巾。施術者核實子宮位置、大小及附件情況。
2.消毒:窺器擴張陰道,消毒陰道和宮頸。
3.探測宮腔深度:用探針順子宮方向,探測宮腔深度。
4.擴張宮頸:擴條按順序擴張宮頸,擴張時用力要均勻,不宜過猛,以防宮頸內口損傷和子宮穿孔。
5.吸引:將吸管末端與已消毒好的皮管相連,並與吸引器連接,按子宮位置方向將吸管頭部緩慢送入宮底,深度不超過探針測得的宮腔深度,負壓在400-500mmHg,習慣在子宮鏡與子宮內口之間上下反覆移動。子宮內容物吸凈時,感宮壁粗糙。
6.檢查宮腔是否吸凈,必要時重新放入吸管,再開動負壓吸引。
7.檢查吸出物有無絨毛及胚胎組織,與孕周是否相符,如無絨毛組織,應送病檢,詳細填寫手術記錄。
四、注意事項
1.實施手術者應在門診檢查,確認為早孕後填表。
2.有禁忌症者暫不宜行人流術。
3.術者術前應核實子宮位置、病史。
4.擴宮時按順序擴張宮口,切記跳號。
5.吸宮後常規檢查絨毛,以免漏吸或吸宮不全。
6.術後觀察2小時,注意有無陰道流血、腹痛等異常情況。
7.術後休息2周,1個月內不宜性生活,禁止盆浴。術後給予抗生素及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
8.有發熱、腹痛、陰道流血較多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診。
9.術後14日複診,月經恢復後落實避孕措施並指導避孕。

福利時間:

播放GIF

婦產科大咖影片

免!費!領!取!

醫生匯婦產論壇是一個婦產科師成長社區,分享的影片資源涵蓋:

版權說明

以上影片為醫生匯錄製,版權歸醫生匯所有,未經允許,謝絕商業使用!影片僅供個人學習使用,學術使用請保留此版權聲明,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本微信公眾號。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婦產專家影片】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