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普陀山佛教事業中的專修道場,領略一下!

普陀山作為千年觀音道場,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著濃厚的觀音信仰,素以“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淨地”之盛名,飲譽海內外。十方信眾、香客遊人同一悲仰,梯山航海,朝山禮佛,祈願祝福,沐浴觀音菩薩的慈悲教化,感受觀音道場大叢林的莊嚴整潔、規範化管理及清淨道風。

道風的好壞,關係到佛教的興衰成敗。近年來,普陀山佛教僧團在以道慈大和尚為會長的佛協長官班子帶領下,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堅持“三統一”、“三三製”的治山理念,堅持繼承和創新並重,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推進著普陀山佛教事業的全面提升,加強僧團道風建設即為其中之一。同時普陀山在道風建設上卓有成效,道慈大和尚兼任中國佛教協會漢傳佛教教務教風委員會主任一職,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漢傳佛教教務教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於2016年4月在普陀山舉行。

叢林為安僧辦道之地。普陀山作為一個大叢林,其寺院庵堂自妙善老和尚重興以來漸具規模,但隨著修行弘法事業的展開,原來的規模和條件已漸不能滿足需要。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會長道慈大和尚主導下,普陀山佛教協會在道場建設方面固本強基,陸續重建、恢復白華禪院、息耒禪院、羼提禪院、三聖堂等三十餘座寺院,對全山寺院發展作出整體定位和規劃。現今全山寺院庵堂七十餘座,已開放有四十餘座,均以講經說法、閉關閱藏、禪修念佛、誦經禮懺、佛學研究、佛教教育等方面進行著功能化定位。

持續開展道風建設是普陀山佛教協會推進普陀山佛教事業發展,實施各項建設工作中的一大重點,念佛道場的專修實踐則是普陀山道風建設在專修層面上的重要的一環。在道風建設上,會長道慈大和尚多次指出,道風和修行是佛教生存發展的根本,其他一切而為枝末。離開了這個根本,種種枝末的行為亦毫無意義,也不可能得到大的發展,因此道風和修行一直是普陀山佛教事業各項發展的一個核心。在日常修學上,全山各寺院在堅持早晚功課、過堂用齋、半月布薩等叢林規製,以戒為師,深信因果,行菩薩道,成就道業。道慈大和尚亦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堅持上殿過堂,每日晨起恭誦《地藏經》,日常行持中起表率作用,言傳身教,領眾熏修。

會長道慈大和尚在秉承妙善老和尚的“三統一”管理理念下,適應時代要求,對普陀山佛教的發展與道風建設進行清晰的認識與把握,總結提出了“三三製”管理理念,即“以持戒學修為基礎,以演揚佛法為要務,以組織管理為保障”,各行其職,學修、演教、管理三大塊互為支撐。並在多年的實踐中,日趨完善。以持戒學修為基礎,培養安心辦道、信解受持型僧才,便是“三三製”其中之一。在這一方面的僧才培養中,道慈大和尚多次指出,出家師父有道心,有修行,出淤泥而不染,才能開啟出世間的智慧,樹立出家人清淨莊嚴的形象,進而樹立普陀名山、菩薩道場清淨莊嚴的形象。念佛、誦經、閉關、閱藏等專修道場的確定,則又能保障僧眾專修用功辦道,普陀山道風建設的一大指處即在於此。

普陀山專修道場的形成得益於“三統一”寺院管理,“三三製”人才培養理念及寺院功能化定位。“三統一”為專修道場保障了各項生活所需,“三三製”為專修僧才規劃出專修藍圖,寺院功能化定位確定出寺院的辦道取向,三者共同促成了修行人用功辦道的基礎,營造了修行人不為營生,用功辦道的良好氛圍。

道慈大和尚在往期共修法會中指出,道場清淨莊嚴的共修、專修,就是精進修行、清淨道風最切實的保障與體現。同時,道風建設重在堅持,普陀山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良好的道風,重點就是常年清淨莊嚴的共修,僧眾師父專修一門,常葆精進修學的道心,將修道落到了實處。

如今,普陀山常年念佛共修道場七處,逾百位僧眾專修淨業。常年誦經共修道場四處,近百位僧眾禮誦大乘佛教經典。常年閱藏道場三處,成就二十餘人閱藏。常年閉關道場五處,近二十位師父閉關,最長閉關已達三十餘年。

全山專修念佛的道場,佛協在原有紫竹禪林、西方淨苑、香林淨院、觀音古洞的基礎上,經功能化定位後,增設恢復開放的祥慧淨院、悅嶺禪院、梅福禪院念佛堂,為專修念佛法門的僧眾提供了更好的修學條件和環境,得到了教界內外的讚歎頌揚。

念佛專修道場是全山道風建設在專修、共修層面的一大體現,匯集息心之僧侶,稱揚彌陀萬德之名號,放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疑,持守正念正定,信願念佛,專修淨業。同時,籍此共修念佛功德,護持菩薩道場,展現名山道風,已蔚然成為普陀洛迦修行體系的一顆璀璨明珠。

縱觀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上,淨土法門一直興盛不衰,念佛修行不乏其人,不缺其才。尤以近代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最為突出,其淨土思想上承歷代祖師之血脈,下契當下眾生之根機,一生潛修實證,竭誠盡敬,至今深深影響著淨業行人。大師住錫普陀三十六載,在法雨禪寺藏經樓閱藏、著述、念佛,為淨土宗的弘揚作出稀世的貢獻,現法雨禪寺藏經樓建“印光大師紀念堂”,由趙樸初居士與唐雲先生分別題寫堂匾。堂內印祖臥室依舊,並於外間陳列有關大師的著作、書法和遺物。

普陀山紫竹禪林、西方淨苑、香林淨院、祥慧淨院、悅嶺禪院、梅福禪院、觀音古洞等寺院以佛教淨土五經及歷代淨土宗祖師大德的淨土經論為修行指南,以往生極樂為所期,以發菩提心,真為生死,念佛求生淨土為共住原則,各項法務活動都是圍繞著“念佛”而展開。常住大眾堅持早晚日課、二時過堂、三時念佛、朔望布薩等修行活動,日複一日,精進不懈。學修並重,行解相應,開慈心濟世之德業,暢諸佛度生之本懷,弘傳淨宗聖言量與淨宗祖師思想,普令一切眾生回歸阿彌陀佛極樂鄉邦!

其中重建於1993年西方淨苑,是妙善老和尚主持創辦的第一所專修淨土道場。製訂《念佛堂規約》12條,規定進堂者“二六時中,惟佛是念,惟淨土是求。”此後各寺院庵堂的陸續回收恢復,經過“三統一”“三三製”及寺院功能化定位實踐,現專修或兼修念佛法門者,可謂隨處可見。

《華嚴經》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千百年來,在佛法修學中,作為讀經的最高形式,閱藏倍受推崇,有條件完成閱藏者,亦廣受尊重。普陀山在道風建設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閱藏專修的大力支持。普陀山法雨禪寺藏經樓、慧濟禪寺藏經樓、白華禪院藏經樓,閱藏規製、法度嚴謹,均是僧眾常年閱藏之良地。近代的印光大師曾在法雨禪寺閱藏,當代的印順大師曾在佛頂山閱藏,兩位大師多年深入經藏,為廣弘如來聖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恢復的白華禪院是“三三製”下新增的閱藏道場,其藏經樓之整潔,藏書之可觀,多為其他寺院所不及。現普陀山常年閱藏的僧眾師父有二十餘人,長期深入經藏,學習佛法甚深意趣。

古佛洞常年禮誦《地藏經》兼修念佛法門。《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經中地藏王菩薩廣述造惡乃入三惡道之苦因;為善乃入人天善道之樂果;發菩提心行善、乃至修持念佛法門,是了生脫死、直至成佛的正因。古佛洞施設各山各寺、庵、堂歷代祖師、宗親、師長等往生蓮位;應生未生墮胎嬰靈之蓮位;各地災難橫死孤魂之蓮位等。寺院僧眾學習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孝親精神及利益眾生的悲願,堅固道心,精進辦道,共同勉勵,紹隆三寶。

同時,為發揚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伴山禪院禮誦《法華經》,圓通禪林禮誦《觀音菩薩普門品》,天華禪院禮誦《法華經》、《金剛經》、《普庵咒》等。寺院常住僧眾常年共修,經聞思修,得戒定慧,見道修道,契入境界,得真正受用。以自受用起他功用,繼而普利群萌,利益十方。

閉關修行是普陀山道風建設的一大特色。洛迦山、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悅嶺禪院、古佛洞等道場均有僧人閉關。住山閉關者放下寺務,杜絕外緣,專事修行,或閱藏研教,或專修一門,如淨土宗為了念佛修行,閉淨土關;華嚴宗為了修法界觀,讀誦《華嚴經》,閉華嚴關,禪宗為破迷開悟、明心見性,閉禪關等,根據各人預期的目標而有所不同。閉關先製身一處,進一步製心一處。但是,閉關必須具備許多因緣條件,尤以閉關者的攝心功夫和寺院道場的悉心成就最為難得。近代太虛大師曾於普陀山錫麟禪院閉關潛修,印光大師為其封關,寺院常住傾力護持。

普陀山重視閉關修行,成就閉關修行人。所設關房均位於寺院僻靜處,閉關者專人護關,衣食所需,種種供具,不另乏少。每有僧人發心閉關,常舉行隆重的閉關儀式,道慈大和尚帶領寺院全體僧眾至大殿禮佛後,送閉關者入關,等閉關圓滿結束時,大和尚再帶領大眾迎接閉關者出關。

除此之外,普陀山佛教協會全體執事三次共修觀音七,各寺院庵堂每年至少三個七共修,佛七、禪七、地藏七、法華七等,使全山僧眾皆沾法益。以此種種,保障了菩薩道場道風的純正,亦使普陀名山得到了海內外各界信眾的讚歎和崇敬。

道風和修行,是佛教的興衰榮辱的體現,也是佛教的標誌特徵之一。普陀山佛教協會憑借“三統一”、“三三製”,依據寺院功能化定位,堅持清淨的道風、正信的修行,將道風建設落實在實處,使普陀山佛教僧團更加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菩薩道場真正的清淨莊嚴,繼而接引信眾,利樂有情。

文圖 / 弘法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