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霸道總裁”郭台銘:帶領航母戰鬥群轉彎

本文字數:2705,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李娜

代工是寂寞而吃力的生意,“富士康模式”隨著外圍環境的變化遭遇挑戰。鴻海集團在轉型為科技平台公司的過程中,就像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轉彎,需要一點時間。

今年68歲的郭台銘依舊很忙。

剛剛出席完深圳舉行的富士康三十周年紀念活動,郭台銘又出現在了800公里外的鴻海股東大會上,而待不了兩天,他又得起身前往美國,商討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事,每天工作16個小時,全年無休已然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在股東大會上被小股東開玩笑說他這段時間過得有些“力不從心”,但郭台銘依然樂在其中,表示“我的身體還很健康,可以繼續做下去”,並坦言,未來五年是鴻海轉型的關鍵時期,至少往後五年都不會做接班的考量。

從深圳西鄉崩山的一個小小廠區,到現在成長為一家年收入近9000億元,擁有員工120萬人的“超級企業”,郭台銘創造了“富士康模式”,就連美國總統川普也盛讚其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商人”

有人說,哪裡有肉,哪裡就有猛獸;哪裡有花,哪裡就有蜜蜂;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有郭台銘。郭台銘自己說,一隻老虎帶領的羊群可以打敗一隻羊帶領的虎群,而自己願意做那隻老虎。關於他的那本經典書籍《虎與狐》總是擺放在員工書櫃的顯眼處,書名寓意成大事者須同時擁有狐狸的靈活和老虎的氣震山河威勢,才有可能在殘酷叢林中生存下來。

但代工終究是寂寞而吃力的生意,“富士康模式”隨著外圍環境的變化遭遇挑戰。即便全身心投入,但郭台銘還是不得不在近日的股東大會向股東致歉,“我們每年目標10%,不管怎樣,沒有達到預期,我給大家致歉,對不起。”郭台銘如是說。

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鴻海的合計營收達4.707兆元新台幣(大約1.01兆元人民幣),較2016年增長7.98%。雖然創下成立44年新高,但毛利率僅有6.4%,不如2016年的7.3%,營業利率更是只有2.3%,稅後淨利同比下降7%,跌到6年來最低點。工業富聯更是在衝擊A股科技“市值王”後快速回落,短短幾天總市值蒸發了千余億元。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說,代工的帽子並不好脫,市場的耐心似乎也比郭台銘預期的少了一些。

“集團在轉型為科技平台公司的過程中,就像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轉彎,需要一點時間;且全世界網絡公司都在轉型,都在虛實結合,製造業實體經濟加上虛擬互聯網,絕對是未來各行業角逐的戰場。”郭台銘說,鴻海股價要到200新台幣,他才會退休。

但在外界看來,這一數字是現在鴻海股價的一倍有多,要完成顯然不太容易。

每天工作16個小時

“1988年,我在深圳寶安投資開辦了在大陸的第一家工廠。剛來的時候,這裡是一片山窪子,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每逢下雨,就泥濘不堪,每個人都要穿上大大的雨鞋。不過,當時整個深圳也沒有幾條完整的馬路,不像現在,要找一條破碎的馬路反而很難。”在深圳舉行的富士康三十周年活動現場,郭台銘表示,那時自己搞基礎建設:買水管、買電管,甚至所有東西。第一年,郭台銘在貨櫃屋裡辦公,頂著近40℃的高溫。

郭台銘很懷念那個時代。他說當時不管是誰,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人人心裡都有股勁,要加速乾、加油乾。而即便到了現在,他表示自己也要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不過“早已不是為了錢財而工作”了。

這也許和他的創業經歷有關。

郭台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長子。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台銘進入中國台灣“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台銘在複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台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在台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到一年時間,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一退出,企業成了郭台銘的全資公司。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地區興起,郭台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在郭台銘的帶領下,公司開始扭虧為盈。

究其原因,少不了的是郭台銘的勤奮。那時候的他白天跟早班乾,晚上跟夜班乾,夜班散場還要連軸轉,實在撐不住,才把電話簿當枕頭,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來接著乾。有一年過年,郭台銘休息了幾天,反而病了一場,因此他說,“不工作就會生病,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我沒什麽優點,唯一的優點就是‘勤能補拙’。勤能補拙的原因來自於自認為是個負責任的人,該做到的就要努力做到。人笨沒關係,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有智慧。現在聰明人太多了,肯負責、有智慧的人太少。我認為有責任心的人遇到困難,會主動去改變,就會成功。”郭台銘說。

對於“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這句話他很是反感,表示“如果我的孩子面對工作是這種心態,我就打斷他的腿”。郭台銘稱,在富士康,即便是大學生進來也要從基層技工做起。我們給他一個銼刀打磨模具,要求銼到一根頭髮絲的七分之一那麽細。這樣的水準,沒有10年功夫,加上精密機器,是做不到的。哪怕你是麻省理工、哈佛畢業的人才,都一樣不行。因為動手的技術需要時間的積累。

他認為,過去幾十年,富士康在製造加工領域積累的技術經驗和用心鑄就的工匠精神,是富士康最寶貴的財富。“想在世界上拿一枚金牌不是那麽容易的,因為美國、日本、德國這些工業強國不會給你時間。我們先天就比人家弱,只能用中國人的勤勞和聰明去趕超。一遍不行做兩遍,兩遍不行做三遍,三遍不行做一百遍。”

“郭老闆是少有的工作狂,基本上每周工作6天,每天都要工作16個小時以上,自創業以來很少休假。有時候即便晚上剛下飛機,也會馬上趕到公司開會,而且一開就是12個小時。”接近郭台銘的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前老闆還會到員工食堂吃飯,現在太忙了去的次數就少了很多。

上述人士對記者表示,在工業富聯上市那天,雖然郭台銘沒有出現在上證所的現場,但他其實也沒有閑著,一方面忙公司成立三十周年的事情,另一方面拉起了小分隊“考察”富士康門口的“無人超市”,隨行的還有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

“對於創新的商業模式,郭老闆總是會非常有興趣參與。”該人士說。

螞蟻打敗大象的“恐懼”

雖然郭台銘認為未來十年機器將會取代80%的人力,但富士康模式的成功離不開“人海戰術”的使用。

在《郭台銘與富士康》一書中寫道,過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畝畝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結穗之後,農人喜歡拿著鐮刀收割成果,但是富士康的做法是運用自動化機械耕田,接穗時使用割稻機,最重要的是,批量生產的產品品質跟技術工匠的心血結晶不相上下。從某種意義上看,富士康就像是開著“割草機”的全球軍團,讓拿著鐮刀的日本農夫不知所措。

而在當年,這種以人海戰術24小時輪班、大量生產、快速交貨的優勢不僅僅對於日本精雕細琢、限量生產的工匠造成了威脅,也擊敗了像偉創力這樣的代工巨頭。

富士康的第一代產業工人,大多都是農民,入廠前從事“手心向下、手背向上”的田間勞動,曬得黑黑的。郭台銘在深圳三十周年活動上回憶道,“那時候,我們到每個地方去招工,都有源源不絕的人來應聘。來到工廠後,他們非常努力,很快就成為優秀的技術工人。當時,勞動合約法對工人加班規定很嚴,一周只能加班36個小時。但這一代產業工人都特別愛加班。”

他說,工人的底薪是200元,平時加班有1.5倍工資,周末是2倍,算上加班費和全勤獎金,一個月收入可以達到500~600元。廠裡管吃管住,一半收入可以寄回家。乾三年,許多人都在老家建起了新房。農村的生活也改善了。

但這種情況,到2006年、2007年發生了變化:工人們不願意加班了。年輕人覺得,加班太累了,要出去玩。這就是第二代產業工人。這些孩子小時候,父母在外面打工,往往被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他們這個年齡,手心是向上的,缺什麽伸手找父母要就好了。工人們的需求,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衣食住行,漸漸轉向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單調的體力勞動,很難再引起他們的興趣。

事實上,“工人們不好管了”只是富士康代工模式進入瓶頸期的一個縮影,讓郭台銘感到真正焦慮的是富士康最輝煌的時代可能一去不返。

2013年,因營收與盈利不達預期,鴻海股價遭遇重挫,當年大跌64.39%。在一場長達八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郭台銘鞠躬向股東道歉,並宣布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減少對蘋果公司產品製造的依賴,重點放在開發新技術、知識產權和電子商務上。

按照郭台銘當時公布的規劃,未來鴻海的組織架構將不再以並購擴張為主,而是針對成熟的產品、產業或事業體,進行分家、分權、分立後,讓每個次集團均能健康成長。在每一個次集團中,都將誕生一位總裁。同時,財務、專利等部分仍將由集團母公司控制。

現在回頭看,工業富聯的上市也是當年決策的產物。但比起其他業務板塊,工業互聯網卻是承載富士康轉型重任的重要平台。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對郭台銘說:“富士康是製造業的大象,阿里要用很多螞蟻推翻富士康。”直到2016年阿里的雲棲大會,郭台銘還在會上調侃,馬雲所談及的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讓他無比驚慌,一晚上都沒有睡好。

“但經過這麽多年,馬雲的確做得非常成功,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台,要把螞蟻聚集起來打倒我這個大象,但現在看我也沒有被打倒,不過他確實把很多人聚集起來了。”郭台銘繼續調侃道,馬雲沒有做過一天的製造,就像沒有結過婚的人說第二次新婚。馬雲所提及的新製造代表著製造業應該向平台靠齊,以及製造的數據上雲端,而實體經濟不是互聯網+,必須是+互聯網,要區分什麽是虛,什麽是實。這正是富士康的優勢。

可以看到,最近三年,郭台銘頻繁出現在許多物聯網、雲計算的重點行業會議上,為自己的“工業物聯網”戰略月台。

他喜歡舉這樣一個例子:騰訊是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網站,馬雲是人與物之間,但是富士康做製造是人與物、跟機器設備之間的交流,又多了一個。他們解的是二次元方程式,我們是三次元方程式。當富士康把機器串聯起來,各機台都連起來,就有訊息,像大象一樣,它神經網絡很發達,所以大象踩了個小石頭,它馬上就能跳起來。

郭台銘認為,製造業的發展脫離不了工業的更新,工業更新脫離不了工業被資訊化、網絡化,“生產流水線上直接作業將來只會越來越少,最有效率的都是盡量推無人工廠,或者用機械取代人力。”

“我們現在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把單調的活拿走,把工人從流水線上解放出來,讓他們更多地用頭腦去參與創新。工人可以做軟體,做編程,做機器人的控制,研究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層次也得到了提升。這就是第三代和未來的產業工人。最近我們的IT學院改成了工業互聯網學院,就是希望用工業互聯網來取代過去單純的製造。”郭台銘說。

五年內不會退休

在6月22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面對股東對接班人的提問時,郭台銘這樣回答:“因未來5年是鴻海至關重要的轉型期,未來5年我還沒有考慮退休,況且先前已答應股價不到200元不會退休,這個承諾不會改變。”

他表示,培育接班人是他個人每天白天、晚上都在思考的問題,由於未來需要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的跨領域人才,鴻海已展開相關人才的培育,但現階段還不能告訴他們“你們就是接班人選”。

事實上,在2002年,郭台銘就思考6年接班計劃,即到2008年,通過建立聯邦製組織架構從中選擇接班人。而2006年到2007年,他已將日常營運重任分化交給九大事業群總經理。其中,三弟郭台成四十出頭,年輕有為,外界認為非他莫屬。

郭台成比郭台銘小11歲。為人親和,處事謙虛低調。郭台銘也給予三弟非同一般的重視,將PCEBG(個人電腦嵌入式)事業群交其打理,其中包括惠普、蘋果主機板組裝等重頭業務。2004年,郭台銘決心發力鴻海一直以來並不擅長的管道領域,郭台成從零開始,建立CSD(通路服務部)。雖跌跌撞撞幾年始終沒有盈利,郭台銘仍破格將“部門”級別的通路服務部提升為“準事業群”CISG(客戶創新服務群),甚至親身勉勵員工,不能失敗。

但2007年,郭台成因病去世,接班人的問題開始變得棘手。

2013年,步入“中年危機”的鴻海迫切需要改變,郭台銘則選擇了分拆模式。

在當年,郭台銘把鴻海的生意版圖劃分為12個次集團。按照他的規劃,未來鴻海的組織架構將不再以並購擴張為主,而是針對成熟的產品、產業或事業體,進行分家、分權、分立後,讓每個次集團均能健康成長,而不用受到鴻海低本益比的影響。在每一個次集團中,都將誕生一位總裁。同時,財務、專利等部分仍將由集團母公司控制。

這種通過分拆上市的方式,將鴻海向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讓集團中“天上飛的、水上漂的、地下鑽的”都分別推上上市榜單,除了展現各自價值外,也可以進一步達到產業的高度整合。鴻海人士曾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分拆計劃是希望強勢業務可以實現單獨上市,比如大數據以及新材料領域的子公司可以獨立上市。

外界揣測郭台銘是希望利用這種方式“賽馬”,從而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選。但到了第二年,郭台銘卻公開表示:“我最近常常要講交棒給年輕人,但是我不能輕易退到第二線,不然明天股價就跌了。”

郭台銘說道:“富士康現在已經把經驗系統化、制度化,所以我確保在接棒後的三到五年,經驗會繼續傳承,當我在經驗傳承過程中,不能讓底下的人不敢犯錯。最近有很多事業群主管來問我問題,我就跟他們講,你這樣做會有什麽優點,什麽缺點,但是決定要靠你自己來做,我支持你的決定,我是這樣在教他們做事情。但當我認為這件事動搖根本,我就會出來干涉。大部分事情不動搖根本,我盡量讓他們犯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