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工業巨頭逐鹿中國智能製造

四個月前,日本人畑中長則被派往北京,擔任日立(中國)智能製造事業推進本部高級總經理。

顧名思義,畑中長則在中國的任務是推廣日立的智能製造技術。在他赴任前,日立在中國還未設立過類似職位。這項任命釋放出該公司加速在中國智能製造行業布局的信號。

畑中長則和同事佐佐木一彰長官著一支約50人的團隊,負責這項工作。後者擔任日立中國產業系統事業統括本部高級總經理,在去年7月才被派到中國。

在佐佐木一彰看來,中國仍有不少製造技術相對落後的工廠,如何讓它們智能化並提高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商業機遇所在。

畑中長則稱,日立的對策之一是物聯網技術,借助生產數據的深度挖掘以提高生產效率,達成工廠管理者所設定的各種目標。

今年的工博會上,日立(中國)展示了名為VSIP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這是一項基於影像識別和分析的物聯網技術。借助於在工廠內安裝的360度攝影機,工人的工作情況等工廠實際運行數據得以可視化呈現,管理者可以此為依據,優化工人們的工作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VSIP目前已在日本多家工廠應用,日立也與一家中國青島的在建工廠合作,試點這項新技術。佐佐木一彰稱,日立希望通過在中國增加合作夥伴,幫助推廣這項技術。

相比之下,博世力士樂的步伐看起來邁得更快一些。今年1月,它與埃斯頓自動化(002747.SZ)共建的機器人智能工廠項目已宣布投產。

該工廠由博世力士樂與埃斯頓合作設計、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10億元,其中一期計劃投資5.9億元。相比舊產線,這座智能工廠的產能提高了八倍,製造周期縮短60%,直接人工成本下降一半。

博世力士樂中國工業4.0項目經理趙奕臣指出,效率提高主要源自兩方面,一是通過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工,更重要的是改善生產流程,減少太空、物料和返工等方面的浪費,最終實現產能提升。

這也是博世力士樂更為看重的一項理念:精益生產。它意圖讓工廠擁有更低的生產成本、更靈活的交付方式和更高的產品品質,這被認為是工廠進一步實現智能製造的前提條件。這家總部設於德國的公司,業務涵蓋液壓、氣動、工業自動化等方面。

趙奕臣觀察到,中國很多製造型企業認為,擁有軟體平台、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就是一座智能工廠了。但這些技術是否可以真正幫助製造企業提升生產水準?趙奕臣認為,答案也許並不一定。

在他看來,如果工廠無法理順生產流程背後的邏輯,增加的設備並不能發揮效用,反而會造成災難。

與此相伴的是,許多製造企業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痛點在何處。三菱電機也注意到了類似問題,它同樣在中國尋找智能製造領域的機遇。這家日本公司在2003年就提出了“E-F@ctory”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目前已應用於全球200多家企業。

近兩三年,三菱電機開始涉足針對中國客戶的智能製造谘詢服務。但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王堅發現,有的國內企業並不清楚自身處於智能製造的哪個階段,也不了解工廠面臨的真正痛點。

三菱電機曾為中車集團旗下的一家子公司進行過類似的谘詢。剛開始,客戶提出想引入新的製造設備,但在考察過生產現場後,三菱電機發現這家公司的問題不在於缺少設備,而是生產流程規劃不合理,使得製造周期被拉長、中間產品庫存量變大。

“最終,該工廠在沒有導入任何新設備的情況下,僅通過生產流程再造,原有的設備運轉率就提升了10%以上,產品交貨期縮短近20%。”王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在為製造企業解決如何對症下藥的問題後,博世力士樂面對的另一項挑戰是生產數據缺失,這是其設計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基礎。埃斯頓精益生產總監儲斌提及,公司原先的機器人工廠還處於工業2.0時代,缺乏數據成為了與博世力士樂合作新建智能工廠的一大障礙。

趙奕臣給出了兩步走的解決方案:首先是盡可能分析已收集的數據,再根據經驗與客戶合作對缺失的數據提出假設,隨後驗證是否有效。

趙奕臣的團隊曾通過這種方式,為另一個客戶秦川機床(000837.SZ)獲取了一項加工工藝的敲擊壓力數據。

生產數據的缺失,凸顯了中國製造業與歐美發達水準的差距。在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看來,從“中國製造”躍升為“中國智造”,數字化將是必由之路。西門子數字化工廠集團首席執行官Jan Mrosik在今年曾總結稱,數字化企業作為一項理念已經完全成熟。

西門子在2014年成立了數字化工廠集團,並將“數字化”確立為公司的三大核心增長領域之一。目前西門子全球有250多個工廠實現了數字化,其標杆項目是德國安貝格電子製造工廠。這家生產基地在員工零增長的前提下,產量相較29年前增長了13倍。

在中國,西門子也有諸多數字化項目落地。西門子在四川成都新建的公司第二座數字化工廠,被認為是安貝格工廠的姊妹廠。它還在與上海凱賽生物合作,新建一座利用數字化技術規模化生產生物化工品的新工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