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進京城》:與其拍成電影,不如拍成電視劇

鄒靜之編劇、胡玫執導、富大龍等主演的《進京城》正在上映,影片聚焦兩百多年前的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獻演的歷史事件,以嶽九、汪潤生等人的藝術追求和愛恨糾葛構築了京劇濫觴期的一代風華。

對比同樣題材同為鄒靜之編劇的《大武生》,《進京城》要優秀得多。《大武生》完全是無視藝術規律的失敗作品,是流量小生、玩票導演弄出的一個荒腔走板的大雜燴。八年之後,互聯網IP影視大潮退散,藝術規律開始重回舞台中央,儘管上映3天,票房只有300多萬。

《進京城》劇照。

《進京城》完成度較高,拿捏住了娛樂性和教育意義

傳統題材尤其是涉及京劇流變史的影視劇不好拍,因為懂行的人會一板一眼地關注著片子裡是否做到了細節真實,四功五法到道具化妝甚至於演員戲裡戲外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會被放到顯微鏡下檢驗;注重娛樂的人會對著影視劇的故事情節、演員表演指指點點,表現傳統藝術多了會被說成紀錄片,表現少了又會被指摘“掛羊頭賣狗肉”。這個平衡度很不好拿捏,觀念的衝突往往會被附加在影視作品中。

從以上來看,《進京城》完成度還是頗高的。人物塑造、情節推進和國粹展示等都可圈可點,盡最大可能拿捏住了娛樂性和教育意義。

影視劇是表演的藝術,成敗首先看演員。首先讚歎的是富大龍的表演,精湛、精彩。童星出身的富大龍,雖說佳作不少,三十多年來卻一直不溫不火,也許是天注定的大器晚成。《進京城》中,據媒體報導,富大龍的表演都是真槍實彈的個人演出,形體、外貌都不佔優勢的他,唱念做打都有板有眼,一段《坐樓殺惜》的獨舞、一場月下豆子功,就足以征服所有觀眾,屬於他的稱謂應該是藝術家而不是明星。

富大龍飾演嶽九。

相形之下,馬敬涵的汪潤生、馬伊琍的鳳格格和王子文的春榮雖然也很好地詮釋了人物,但顯得中規中矩得多。不得不提的是劉立偉,班主霍喜子的精明算計、顧全大局,以及師徒感情的引而不發,一張一弛都細膩真實,《大明王朝1566》中的陳公公、《風箏》裡的徐百川化身成一個滾滾紅塵中汲汲以求的戲班子當家。焦晃老爺子鏡頭不多,台詞就那麽幾句,卻讓人覺得兩百年前的皇帝就是這個樣子的,給人以安定感。劉佩琦、洪宗義、姚安濂等人讓全片的表演大廈經得起對每一塊磚瓦的檢驗。

《進京城》是一個著眼於傳統戲曲題材的電影,片中對戲曲元素的選取、改造俯拾皆是。在筆者有限的鑒賞水準下,大體上能看出戲台上表演的《定軍山》《千里送京娘》《戰長沙》《大破天門陣》《紅鬃烈馬》等十多種傳統戲曲,而且對戲曲行當一般都慎重三分的“老爺戲”(關公戲)有不少表現,也可看出出品方的文化情懷。

影片的故事情節也化用了不少傳統戲曲,比如潤生和春榮的愛恨糾葛就頗像一出《紅鬃烈馬》,二人雞舍離別的場景也在《別窯投軍》的旋律映襯下進行。潤生與鳳格格的交往,有幾分《西廂記》《牡丹亭》的味道,卻只有相遇,而無翻牆,發乎情止乎禮。嶽九被同行嫉妒,借官府之手被攆出京城,後來重新北上,讓我腦中遊離的是《大登殿》的故事。

《進京城》劇照。

京劇起源的故事展現得太過素淨

但精彩之處往往也意味著缺憾。通觀全片,可以看出主創對“人的尊嚴”“戲比天大”等主題的良苦用心,更想在當下生活中傳遞一種文化自信的觀念。呈現出來的故事,卻有點太素了,像是小心翼翼清洗了一件傳承了幾百年的瓷器,紋理、光澤熠熠生輝,卻難以看到歷史賦予其的滄桑、前人摩挲把玩的心血。比如,三教九流匯聚的戲園子怎麽可能整潔有序、光線充足,它必是一個燈光昏暗亂中有序的格局,裡面流動著各種聲音,也夾雜著一分曖昧,如《霸王別姬》中所展示的一般。

演員的表演是精彩的,故事線索卻有點破碎。嶽九的線索在於人活一口氣,要把失去的再掙回來。汪潤生的故事脈絡是一個青年演員的成長史,在社會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收獲自己的尊嚴。他們各自推進的時候,扣人心弦,有了交集以後,則榫卯不接。運河時代的揚州,是天下財富、文化的中心,一個行當裡出類拔萃的人怎麽可能互相都聞所未聞呢?嶽九與潤生兩代人的不同際遇,最後都用一個皇權社會稀缺的“尊嚴”來表達也顯得有點弄巧成拙。

《進京城》劇照。

這樣就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嶽九與潤生兩代藝人身上隻展現了時代背景下的愛恨情仇,卻對藝術演變著墨不多。教科書上對京劇的起源只有簡單的一句“四大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後來融合漢調及其他地方戲,產生了京劇”。影片的背景設定是乾隆年間的京劇萌芽期,彼時京城流行的還是文雅的昆腔,民間早已是弋陽腔、京腔、秦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等暗流湧動,花雅之爭激烈異常。這個藝術發展史的高光時刻,只在開頭嶽九被攆出京城時曇花一現,後面就都是平鋪直敘讓春台班問鼎天下了。要知道當年可是四喜、春台、長春、啟秀、霓翠、和春、雙慶、合福等數以十計的徽班進京,春台擅長的是童子戲。

此時還只能稱為徽劇的表演形式,片中對角兒的描繪、觀眾的反響,轍韻板眼都已經是清末民初的成熟京戲的模樣了,這種“早熟”讓人遺憾。除了鳳格格對汪潤生提及的幾點“老爺戲”表演的改進意見,一句“這門子藝術,怎麽也得有二百年才能成型”的預言,也頗有後人給前人加戲的意思,可以說,影片對於京劇藝術的發展只見故事不見探索。不過,僅僅113分鐘的長度,容量有限,難以盡善盡美。筆者倒是期待著後續能有電視劇版本的《進京城》。

對影視史稍加盤點,就會發現融傳統戲曲入劇的作品著實不少,《霸王別姬》《梅蘭芳》《大宅門》《夜深沉》《天下第一醜》《新白娘子傳奇》等等,戲曲這一流淌在中國文化骨子裡的元素是中國影視繞不過去的命題。《進京城》雖有舍有得,但也是近幾年來鮮見的好作品了,希望借助這個影片的話題,能夠出現越來越多兼具現代表達和傳統藝術的影視作品。

何殊我(評論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郭利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