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人取名那點事兒:叫你一聲“國慶”,你敢答應嗎?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起名都十分看重,甚至花重金批八字,只為求一個保佑前程似錦、一生順遂的好名字。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無數人澎湃的愛國情懷尚未退卻,“建國”、“國強”、“國慶”等名字出現在無數人的戶口簿上。60年代流行“軍、勇、偉”,70年代流行“強、濤、輝”, 80年代流行“磊、超、鵬”,90年代“傑、浩、帥”,00年代流行“俊、宇、涵”,你中槍了嗎?雖然都是意義極好的字詞,但現代人緊隨潮流的起名方式,不僅有失特色,還導致了大批量的重名。相比現代,古人在這方面可是比我們講究多了!

出生前後,古人除了會有屬於自己的名,長大以後還要取字,兩者結合稱為名字,多數情況下名與字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乾的情況幾乎見不到。三國時期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飛”是名,“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飛”就是“翼之德”,意思是“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繫,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最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隻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後來人們有了名以後,越來越追究字的蘊意,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不僅如此,古人除有名和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號是人在名和字之外的尊稱。早期有號的人多是聖賢雅士,如老子號廣成子、范蠡號鴟夷子皮等。就范蠡這個號鴟夷子皮來說,看似粗俗,實則蘊含大智慧,其原義為牛皮做的酒囊,用時可盡日盛酒,不用時可折疊藏身,蘊含著能屈能伸、包羅萬象、吞吐天地之意,這個號可以說反映了范蠡歷經世事,自成一派的超脫與自由。

之後直至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和字之外另取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等,其中的緣由與內涵更是呈現多樣化。明清時期更把取號視為一種風尚,幾乎人人有號。

但是,凡事不是絕對的,固然古人在起名、用字、取號上甚是用心,其中也有很多變化多端的起名淵源。周人的祖先後稷名“棄”,這個名字是他的母親薑嫄給他取的。傳說後稷是薑嫄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薑嫄認為這個男孩來歷不明,便把他丟棄在一條窄巷,結果牛馬走過卻避而不踩他。於是又想把男孩放在山林,結果發現山林裡人來人往。無奈之下,只好把他丟在結了冰的河面上,還沒等薑嫄離開,就有大鳥飛過來,用翅膀把男孩保護起來。薑嫄頓時覺得這個男孩很不一般,不再妄圖丟棄,抱回家中養大。因起初一直想丟棄他,便給他取名“棄”。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周人並不認為像“棄”這樣的名字很難聽,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如周莊王叫“黑肩”,魯成公叫“黑肱”,晉成公叫“黑臀”, 鄭莊公出生時難產,因此名叫“寤wù生”,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即腦袋上面中間低四面高,故名“丘”。這都是根據生下來的生理特徵取名,質樸的古人將其看作很自然的一件事。

根據夢境和占卜來取名也是古人的信仰所在。春秋時,衛襄公寵幸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宮女,這位宮女夢見衛國的祖先康叔對她說:“你的兒子以後一定會擁有衛國,你要給你兒子取名叫‘元’。”衛襄公知道後認為是天意,就給這位宮女生下的兒子取名叫“元”,並立他為繼承人,衛襄公死後,這個男孩繼位為衛靈公。魯國人季友將要出生時,其父魯桓公找人占卜。卜者說:“男也,其名曰‘友’,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友亡,則魯不昌。”小孩出生後,手掌上竟有個“友”字,於是魯桓公就以“友”為他命名。同時古人起名也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以國家名、官職名、山川、隱疾、畜牲、器幣等為名,否則會引起諸多麻煩。

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談到她的名字時這樣說:“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願意保有我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也就是說,今天的人們大可放棄對擁有一個高雅名字的執念,學會面對真實,而不是流於世俗,畢竟哪怕是講究的古人,在這方面尚且存有很多隨意,更何況我們?

你見過哪些特別美的名字?有什麽含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