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幼儀傳》:婚姻裡,女人要學會“逃跑”

親愛的小夥伴們,晚安。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顏夕的作品《張幼儀傳》。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回顧了張幼儀從出生到結婚前的生活,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她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女子。

那麽,是什麽樣的機緣巧合,才讓張幼儀和徐志摩走到一起的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湊出來的天作之合

15歲,這是張幼儀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因為她要嫁人了。

四哥告訴她,她要嫁的是一個頗有才華和理想的年輕人。那時候,張幼儀是開心的,還帶著些許期許。

徐家的聘禮很快送到了,13歲的張幼儀當時正在江蘇都督程德全創辦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讀二年級,徐志摩也只有16歲。兩年後的1915年12月5日,雙方家長為張幼儀和徐志摩操辦了一場極其隆重的舊式婚禮。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精心挑選的如意郎君,七年後會公然登報宣布離婚,他們成了一對驚世駭俗的夫妻。也許這樣的結局是一開始就注定的。

1914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寶山一個最有名氣的算命媒婆家中,張幼儀的母親帶著她還有一個木質盒子,裡面是張幼儀和徐志摩的生辰八字。

看完後算命媒婆搖了搖頭,母親趕緊追問:“怎麽樣?”媒婆失望地歎了一口氣說:“可惜了!這門婚事不配。男徐志摩,生於1897年,屬猴,命帶玩樂,又有狡猾;女張幼儀,生於1900年。勤勞富足,又膽小吝嗇。單從屬相來說,兩人命中犯克。”

張幼儀的母親太想要這門親事了,趕緊問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補救。算命媒婆掐指一算,說:“我們可以改一下女方的生辰八字,如果改成1898年,屬狗,那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表面上的革新

回首整個20世紀初期,層出不窮的“新政體”、“新學界”與“新道德”,不但引燃了王朝革命的炮火,也打開了未來兩性平權的閘門。

張幼儀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她做了張家的第一個天足女子,又像男子一樣接受現代教育。卻終究也沒能逃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連她開明的父親都認為,女孩子讀不讀書沒有什麽差別,關鍵是等著一份上天安排的好姻緣。她又能說些什麽呢?她從小接受的就是這樣根深蒂固的教育,從未懷疑,也從未想到反抗。

這時候的文明不過是形式上的“大腳”取代“小腳”,只是有一雙天足,思想還纏著裹腳布。

因為要結婚,張幼儀隻讀了三年書就被迫離開學校了。

她的四哥張公權時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他視察各學校時,在杭州第一中學發現有個學生的作文很突出,作文題目是《論小說與社會的關係》,文筆老到,大有任公梁啟超的氣魄,且書法俊秀,才華橫溢。

幾經探尋,張公權得悉此人名叫徐志摩,是硤石一個地主富豪人家的獨生子。公權自告奮勇,寫了封想要聯姻的信給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徐申如當然喜出望外,立即回信說:“我徐申如有幸娶公權之妹做兒媳。”

1915年,年僅15歲的張幼儀與尚在北平大學讀書的徐志摩結為夫婦,隨後張幼儀就搬到浙江硤石徐家去做少奶奶了。

婚後張幼儀也曾寫信給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希望能完成中斷的學業,但學校的態度是必須要重讀一年,也就是說,還需要兩年才能真正畢業。這對於一個需要天天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的新媳婦來說,太過漫長了。

於是張幼儀讀書的願望成為泡影。一直到晚年,她都為沒能到“像丈夫所愛的女人讀的那種一流學校上學”而耿耿於懷。

悲劇的開始

張幼儀雖然未能完成學業,但也算接受過現代教育。但很奇怪,喜歡讀《新青年》,喜歡“自由、民主、科學”新思潮的徐志摩並不喜歡她,婚後,他們之間也沒有什麽交流。

可是張幼儀始終執拗地認為,教育和讀書一定可以讓丈夫對自己刮目相看。於是,求學不成,張幼儀就在家裡請了家庭教師,學習英語、地理、中文和歷史等。

而那時,徐志摩卻拜自己的偶像梁啟超為師,在外求學。所以七年的婚姻裡,這對新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短短四個月。

他們不在一起的時候,張幼儀都在努力地學習,盼望著丈夫回家的時候,學問的持平可以減少他們之間的陌生感,可以讓她與丈夫平等地交流。

在徐志摩周圍的那些女性中,張幼儀可能是面容最模糊的。徐志摩的冷淡與離棄,會讓人想到她以淚洗面的柔弱,但是在徐志摩的侄兒徐炎眼中,張幼儀分明是個女強人。

徐炎評價張幼儀說:“她性格剛強,嚴於管束,大時尤甚,富於手段;很有主見,也很有主張,且相當主動......”

徐志摩討厭張幼儀,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就鄙夷地吐出一句:“鄉下土包子”,但梁實秋卻稱讚張幼儀“極有風度”,風流倜儻的羅隆基甚至對她一見傾心。

這其實來源於她對現代新潮女性思想的接受,來源於她與她生活的時代的握手言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某種程度上講,也許正是對讀書的渴望和追求改變了張幼儀一生的命運。

張幼儀是一個很雙面的人,她傳統,也現代;她接受新思想,但是又很克制;她渴求接受知識和教育,但是最大的夢想不過是做一名小學老師,教書育人。

這也許是因為她非常理性和現實,她清醒地知道,自己生活的時代並不相信女子的才情,只相信簪花、雲髻、水袖、蓮步,再加上精巧的織錦、刺繡等手藝。

所有人都認為,只有像後者那樣,才是一個真正賢良的淑女,才不用發愁找不到一個好婆家。

張幼儀因為一雙天足曾經被大家揶揄,說她找不到好婆家,這也是她第一次向這個世俗抗爭付出的代價。

也正是因為她的雙面,多年以後,張幼儀告訴侄孫女張邦梅:“我要感謝徐志摩,我要感謝離婚,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在那樣一個時代,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以解脫,成為另外一個女人。”

-【結語】-

親愛的小夥伴們,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張幼儀和徐志摩這段婚姻的起因,了解到七年的婚姻裡,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四個月,也看到了張幼儀不讓須眉的氣概和堅強的靈魂。

那麽,張幼儀與徐志摩之間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今日話題】-

張幼儀一直到晚年,都為沒能到“像丈夫所愛的女人讀的那種一流學校上學”而耿耿於懷。這其中有一個封建女子作為男性的附屬品,想要得到丈夫青睞的傳統,但更多的是對知識的一種執拗的渴望。

我們從字裡行間也能看到,正是因為張幼儀對知識的這種渴望,造就了她高貴、有尊嚴的、獨立的一生。可以說是現實版的“知識改變命運了”。

那麽,你知道哪些“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共讀內容,可以把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我們明天見,晚安!

有聲圖書館

“我想送你一座圖書館。”

免費開放,感謝你我的相遇

音頻領讀,讓閱讀不孤單

10天陪你聽本書,一年你比別人多讀36本

-背景音樂-

《梅花三弄》《西窗的雨》

-作者-

領讀人:年方拾柒,愛生活愛音樂愛文字的理工女,想和你分享每一份美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