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雲四十年】馬化騰的必然與偶然

作者 | 沙眸

“風雲四十年”系列

1978-2018,風雲四十年。四十年中,青雲之上,明星企業起起落落;聚光燈下,風雲人物幾度沉浮。他們中有些人留在了史冊上,有些人留在了人們的心裡。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格隆匯精心選擇了過去四十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批經濟人物,來分析他們的偶然與必然,分析中國、中國經濟之所以有今天的偶然與必然。這一系列中的每篇文章既不幽默,也不八卦,讀來甚至有沉重的壓抑感,但恰恰是這種專業且深刻的反思,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當下所需要的,能令我們趔趄前行的疼痛的清醒。

“風雲四十年”系列,格隆匯每周日隆重推出,敬請期待。

1

1986年4月11日,時隔76年之後,哈雷彗星拖著絢爛而神秘的長尾巴,準時地重新出現在地球的上空,在中國南部新興海濱城市深圳,一個少年用軟磨硬泡、花了父親四個月工資買來的一台天文望遠鏡,激動而興奮地觀測到了這一罕見現象。

這是一個叫做馬化騰的15歲初中生,他的父母都是公職人員,上面還有一個年長四歲的姐姐,在當時社會中算是一個中產家庭。1984年,馬化騰隨父母從海南島遷居深圳。

彗星,俗稱"掃把星",為怪異之物,在漢族乃至其它很多民族的預言中,哈雷彗星出現在星群的外陰之間,預示著秩序重構的時期即將到來。

馬化騰生長的時代,中國正發生著緊張而劇烈的變動。

1972年,也就是馬化騰出生的第二年,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1978年,74歲的鄧小平實際獲得長官權,歷經十年動亂,國民經濟遭受重創的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大量的國家投資和國際資本引入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經濟復甦的發動機轟然啟動。

幾乎在同一時期,大洋彼岸的美國半導體產業正在快速走向成熟,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集成電路產業以一種倍數增長的態勢,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核心--電腦及資訊技術革命。在之後的短短十幾年時間,個人電腦風靡美國的家庭和企業,一大波互聯網企業誕生。

這一場先進與落後的東西方碰撞,似乎也在昭示著一個浩浩蕩蕩的時代大勢即將來臨,在兩方交融的縫隙中,便是一片可以任人自由發揮的競技場,一場技術與資本的依存較量,即將在這裡展開。

2

馬化騰這一代人,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夾縫中,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視窗,馬化騰所成長的深圳市,是新舊交替的夾縫中最光最亮,也是最有利的一個地方。

1989年,馬化騰考入深圳大學的電子工程系的電腦專業,他只是一個十分平凡的學生,除了每天早上背一下單詞,堅持圍著校園跑上一圈,平時開發一些病毒與同學進行交鋒較量,好像也沒什麽特別。

大學四年,他沒有擔任過任何學生幹部的工作,也沒有競選過任何協會職務,在芸芸學生中,他只是一個長相普通、沉默安靜、偶爾喜歡在電腦房裡搗搗蛋的理科男,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在管理和公共事務的處理上,有什麽出眾的才能。事實上,從後來的騰訊發展軌跡上也可以看出,這個年輕人的創業者在管理上確實沒什麽值得誇耀的地方。

大學畢業後,馬化騰憑借自己在實習時做的一款小巧和美觀的股票分析軟體,加入了潤迅公司。

潤迅,當時涉足的是一個爆發性增長的行業--呼叫台服務。呼叫機就是我們所說的"BB機""傳呼機",是一種別於腰間的小東西,1990年前後,幾乎到了"人腰一機"的地步,它的風靡意味著當時的中國實際已經進入了即時通信的時代。

馬化騰也趁著這一波大勢,先後搗鼓出了不少給傳呼機配套的小軟體,小打小鬧賺了一些錢,和大多數混跡華強北的青年一樣,他只是大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直到1994年底,他突然被一個叫惠多網的新東西吸引了。

這是一種BBS建站程式,通過電話線連接,點對點方式轉發信件,這種帶有及時通訊雛形的東西,帶給了馬化騰十分大的震撼,就像是在他的眼前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馬化騰花了5萬元重金,拉了4條電話線,配備了8台電腦,開設了一個"馬站",就如同之後幾年沉迷於網咖的學生,一頭扎進了這個神奇的網絡世界,廢寢忘食,忘乎所以。1996年初,求伯君在珠海架起了"西線"站點,同年5月,雷軍在北京創建了"西點"站點,中國互聯網的社交雛形,似乎就這個地方,開始機甲狂潮了。

但是,恵多網的站點有著巨大的局限性,注定只能算是一個啟示,帶給馬化騰更多的,其實是一種在日後被稱之為"用戶體驗"的東西,一位叫李宗樺的惠多網網友回憶道:"他在網上簡直就是一個話癆,總是喋喋不休的反覆跟你討論一個技術問題,他重視每一個‘馬站’用戶的意見,會不斷地寫郵件,從不厭煩。"

而這一特點,也是日後騰訊在各種挑戰中,能夠保持產品優勢,挖起寬寬護城河的原因所在。

就在馬化騰沉迷於惠多網的時候,互聯網世界進入了一個令人炫目的地震期,1995年,JAVA技術誕生,網景通信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達到27億美元。次年,楊致遠的雅虎上市,一躍而成為市值鋼彈8.5億美元的新巨頭。

同樣是1995年,對電腦有著狂熱愛好的丁磊,無法忍受平淡而乏味的生活,頂著家中重重壓力,孤身一人跑到熱浪滾滾的南方,到處亂逛,拜訪了幾位素未謀面的網友,其中就包括惠多網的深圳站長馬化騰。

第二年,丁磊拿出50萬元積蓄創辦網易,模仿美國的Hotmail,開發了第一款中文免費電子郵箱系統,以119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廣州電信旗下的飛華網,之後又以每套1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全國各地電信公司開辦的網站,賺得盆滿缽滿。

丁磊的故事刺激了馬化騰,1998年春節後的某一天,他找到老同學張志東聊天,突然說道:"我們一起辦一家企業吧。"

3

日後叱吒風雲的騰訊,就這樣誕生了。

不過,從它一誕生開始,就注定了後天不足,如同性格沉悶的馬化騰一樣,在一眾互聯網企業中,毫不起眼,甚至是難以生存。

歸結原因,是馬化騰對大勢的誤判。在傳呼機行業中浸淫了幾年的馬化騰,開發的產品反覆在傳呼機領域裡折騰,浩蕩大勢下,傳呼機已經是落日余暉,幾個創業者就像是瓶子裡的泥鰍,眼看著水越來越少,越來越渾濁,苦撐乏力。

多年後,馬化騰回憶道:"在創業的那些年,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未來,都在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惱不已。"

就在馬化騰拚命掙扎的這幾年,行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熱鬧而喧囂。

1998年到1999年,雅虎走進中國,谷歌在一個車柯瑞創立。鮑嶽橋創立聯眾遊戲,朱俊創立九城,劉強東創立京東,周鴻禕創立3721,張朝陽創立搜狐,新浪網也在這一年成立,網易也從一個軟體銷售公司轉型為門戶網站,馬雲孤注一擲創立阿里巴巴,攜程網上線登場,李國慶夫婦回國創立當當網,百度也開通了服務……

這個橫空出世的產業,就像是一條喧囂而璀璨的星河,突然出現在夜空,引人矚目。

但是,熱鬧是他們的,騰訊什麽都沒有,馬化騰每天都在為資金而奔波,他看不清楚未來的路在何方。

直到1998年,突然有絲光亮照進了黑暗--它叫做OICQ。

1998年8月,馬化騰看到一個招標新聞,廣州電信想要購買一個類似ICQ的即時通訊軟體,於是與幾個夥伴就做了一款,儘管後來沒有招標上,但是看到ICQ被美國在線以4.07億美元收購,又不忍心割肉,於是決定把它"養起來"。

這是一個瘋狂的決定,在那個門戶為王的時代,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即時通訊都不被人看好,它沒有盈利途徑,看不到未來,從OICQ誕生開始,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就一直徘徊在破產的邊緣,這個小軟體就像是一隻餓死鬼投胎的小精靈,怎麽都喂不飽。

馬化騰最終動搖了,他想把它賣掉,但是沒有人願意購買,它就像是一個天生殘疾的棄嬰,沒有人願意接盤。

關鍵時刻,運氣降臨在了這個年輕人的身上,就在他近乎絕望的時候,IDG與盈科這兩家風投機構突然闖進了視野,這個對風投沒有一點認知的懵懂創業者,直到簽訂了40%股權置換220萬美元融資合約的時候,還處在懵圈狀態。

220萬美元很快就燒完了,馬化騰團隊又想把這個小軟體賣掉,左右都沒辦法出手,那一年互聯網泡沫崩潰,整個行業的就像是冬天的空氣一樣冷。

就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命運之神再次眷顧了這個年輕人,HIM突然出現,以6000萬估值的溢價,給騰訊注入了大筆資金。

運氣,一直是盤旋在馬化騰身上的一道光環,實際上這樣的光環在中國早期互聯網創業身上隨處可見,馬化騰並非一個天生長官者,在他帶領騰訊往前衝的路上,更多的是身邊協同人員的配合,外加一些被時代堆疊的運氣成分,給了這個這個年輕的創業者適應的機會。

這一輪危機過後,移動夢網的時代到來,各家互聯網企業開啟了搭便車的模式,紛紛從泡沫泥潭中掙脫出來,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QQ第一次展示了它對用戶的綁定性,通過移動QQ發出的簡訊數量約佔整個"移動夢網"簡訊數量的70%,2001年2月,騰訊依靠移動夢網,淨利潤超過1000萬元。

春風得意馬蹄疾,此時的騰訊就像是一個捧著金飯碗的乞丐,賺來的錢都投入到了QQ上,可是卻找不到獲利的方法,急於盈利的馬化騰,開始實行QQ號碼注冊收費製。

這一操作引發了社會公眾的怒火,殺雞取卵、壟斷、吃相難看等輿論標簽,一下子鋪天蓋地全貼在了馬化騰的身上,公眾將過去忍受彈窗與廣告閃爍的怒火宣泄而出,呼籲社會出現第二個即時通訊軟體。

於是,朗瑪UC應運而生,各家門戶網站紛紛推出自己的即時通訊工具,網易泡泡、新浪聊聊吧、搜狐我找你、雅虎通、E話通、TOM的skype……市面上一下子出現了30多款類似競品,騰訊引爆了一場針對自己的圍剿戰。

2003年,馬化騰才如夢初醒,趕緊調整方向,決定重回免費之路。這是騰訊的一段黑歷史,日後極少被提及,但是不可否認是馬化騰在戰略的把握中,非常危險的歧途經歷。

馬化騰是一個很能明白自身不足的人,這一點在大學的時候就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他知道自己的數學沒那麽好,所以主攻C語言編程,學習視覺圖形優化,更加耐心打磨產品的易用與操作性。

這一個特點,再次體現在了騰訊的治理上,馬化騰知道自己並無太大管理天賦,所以表現得很低調,從未一票否決過任何議題,所有大的決策,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結果。

馬化騰沒有馬雲那種強悍的作風、非凡的個人魅力,也不像"海歸派"李彥巨集那樣洋氣十足,一副紳士派頭。在馬化騰身上,只有水一樣的溫和、平淡。在資深互聯網人士謝文看來,騰訊是比較自然的一個公司,很謙遜很簡單,也不強人所難,將那種自傲或者是自得,壓得非常深,這也是馬化騰以及其他幾個創始人的性格特點。

一位創始型企業家的性格和才能,將最終決定這家企業的所有個性,就如同蘋果從來隻屬於喬布斯一樣,騰訊從氣質和靈魂意義上,隻屬於馬化騰。在互聯網企業野蠻生長的年代,這個看起來不太重要的因素,實際上卻成了騰訊的一個製勝法寶。

因為,馬化騰這個人,與其說他是一個管理者,倒更像是一個產品經理。

事實上,馬化騰對一半以上的戰略和管理並不十分關心。縱觀騰訊的成長歷史,這家企業的轉型及迭代驅動力,並非來自既定的戰略,而是產品的持續創新,而創新來自市場不斷變換的需求。馬化騰用以推動迭代進化的辦法,就是親自參與幾乎所有的產品研發,然後用發郵件的方式下"指導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國首屈一指的郵件狂人。

騰訊內部的一位程式員說,有一次他做一個ppt,後半夜兩點鍾發給馬化騰,本想洗洗睡了,沒料到過了二十分鐘,馬化騰就發回了修改建議。曾主管QQ會員業務的顧思斌回憶說,馬化騰對頁面的字體、字節、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郵件,馬化騰指出兩個字之間的間距好像有問題。

又一個在騰訊人中流傳甚廣的段子是:一大早來到公司,發現pony凌晨四點半發的郵件,總裁很快回了郵件,副總裁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復了討論結論,到了下午3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十點,產品經理發出了該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18個小時。

張志東因此認為:"騰訊的產品迭代就是一個被馬化騰的郵件推著走的過程。"

馬化騰喜歡像普通用戶一樣,每天輪著使用每一個產品,也會經常到各個論壇中去"潛水",聽到不同的聲音和反饋。在他的推動下,騰訊形成了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部落格,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

用馬化騰自己的話說,"這個方法看起來有些笨,但很管用。"

2005年騰訊收購張小龍Foxmail,馬化騰直言:"收購它的目的很簡單,它的體驗做得特別好,我們自己也做,發現怎麽都做不好。"

微創新和自我體驗,讓QQ郵箱這個一度瀕臨熄火的項目,重新燃燒起來,2010年6月3日深夜12點,馬化騰在騰訊微博上難掩興奮地發了一條留言:"QQ郵箱團隊是騰訊的驕傲和典範,希望大家多提建議和需求反饋,一定快速反饋!"

這是一個特別經典的騰訊式的、依靠用戶體驗戰術逆襲成功的案例,核心優勢、口碑、體驗迭代、細節美學,幾乎包含了馬化騰所有的產品哲學。之後他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及的很多概念,比如"口碑創造""速度""極致""細節""單點突破"等等,在後來都成為互聯網產品的標配性語言。

實際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互聯網企業家們往往闊談趨勢、戰略、時代責任,卻從來沒有人以"產品經理"的姿態,對產品本身進行如此專注和顛覆性的闡述,馬化騰第一次系統的闡述了自己對產品的看法。

在馬化騰這位"郵件狂人"的親力推動下,"小步快跑,試錯迭代"、"親近用戶,體驗第一"的產品哲學滲入了騰訊的靈魂中,在這種基礎上,騰訊衍生出了賽馬機制。

也正是這一系列的靈魂賦予,讓整個騰訊在互聯網行業風雲迭代的幾年中,從細節挖掘客戶需求,屢次推出自己的微創新。當其余的挑戰者或者因為自身產品缺陷,或者因為內部管理問題一個個慘敗的時候,騰訊在各個領域上四處出擊,瘋狂擴張。

而在移動互聯網來臨的時候,賽馬機制又及時孵化了"微信",這一扛起騰訊新一屆大旗的產品,繼續佔據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的流量端口。

2010年,騰訊QQ的同時在線人數超過了一億,此時BAT格局已經形成,馬化騰看來,伴隨著門戶時代遠去,中國互聯網的第二次"圈地運動"即將結束,騰訊必須在圈到的地上布局建設,開始深層次競爭。

這是一個充滿攻擊性的布局,寡言少語的馬化騰,看起來有些鋒芒畢露,他的這一決定,直接讓騰訊成為了行業公敵。

4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茁壯成長的騰訊逐漸枝繁葉茂,也開始遮擋住其它樹苗的陽光,在2010年的中報裡,騰訊的半年度利潤是37億元,百度約13億元,阿里巴巴約10億元,搜狐約6億元,新浪約3.5億元,騰訊的利潤比其他4家互聯網大佬的總和還多。

與此同時,騰訊像是一台瘋狂的發動機,四處入侵同行的領域,像是一朵茂盛的蒲公英,風一吹,種子四處飄散,扎根生長。

種種對騰訊的不滿,也如同帶刺的荊棘四處瘋長,風暴在無形中瘋狂醞釀,它所造成的行業性不安及情緒對抗,馬化騰絲毫沒有察覺到,聚氣成勢,眾口鑠金,危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引爆。

對騰訊的不滿,歸結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壟斷平台拒絕開放。

自從2006年被譏諷為"全民公敵"之後,馬化騰的"抄襲大王"聲便如江湖耳語一般四處流傳。

李彥巨集認為"搜搜"幾乎就是百度的臨摹者,昔日好友丁磊也反目成仇,公開指責馬化騰"什麽都抄",QQ團購網讓美團的王興如坐針氈,棋牌大戰中慘敗的鮑嶽橋,離開聯眾後成為了一名天使投資人,只要是有騰訊身影的領域都不投,可見忌憚之深。就在各家影片網站打得昏天黑地的時候,QQlive粉墨登場。

儘管,當時各家互聯網企業都互相抄襲,但是在此時,沒有哪一家企業認為自己是五十步笑百步,抄襲成了騰訊的專屬原罪,在所有企業的眼中,進攻中的騰訊就是一個暴躁的掠食者。

在此背景下,騰訊推出QQ電腦管家,與坐擁1.06億用戶的360殺毒軟體成了直接的競爭關係,被摸到尾巴的周鴻禕又怒又怕,於是私信馬化騰,提出了合縱連橫之策,希望騰訊入股360,再幫助騰訊入股迅雷等公司,提出可以以騰訊為互聯網商業航母,一起共建生態的戰略。

但是,這一提議被正激情昂揚的馬化騰拒絕了,理由是"這些公司沒有價值。"

求和不成,唯有置之死地而後生。

中秋節過後,360開始在發起一場針對騰訊的輿論戰,如同今日的Facebook一樣,QQ被指責為侵犯用戶的隱私權,輿論迅速發酵,QQ被推上了道德風險的風口浪尖,如同一顆超級炸彈,引起了QQ用戶的擔憂和恐慌。

與此同時,周鴻禕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草根創業者對壟斷者的反叛",指責騰訊流氓般地壟斷了中國互聯網,擠壓創新力量。被騰訊壓抑已久的中國互聯網江湖,立即一呼百應,群起而攻。

而後,360推出了一款"扣扣保鏢",僅僅幾天的時間,QQ流失了2000萬的用戶,騰訊遭遇史上最大的危機,不得不匆忙宣布用戶在QQ與360兩個軟體中,必須解除安裝一個。

這在當時,對於網民來說,無疑是一次壟斷綁架式的霸王條款,社會公眾對騰訊的怒火,上升到了頂點,網絡輿論一片聲討騰訊,騰訊仿佛成了一隻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馬化騰的"抄襲大王"之名,更是"聲名遠播"。

儘管後來,騰訊贏得了官司,但是民間輿論和外界的批判,對馬化騰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也決定了今後的十年中,騰訊的戰略由封閉轉向開放,注重投資,進而走上了生態巨頭之路。

3Q大戰之後,馬化騰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度興意闌珊,十分困惑與鬱悶,甚至是連性格都改變了,他開始重新思考騰訊的平台策略以及公共屬性,在外部溝通會上,他也變得柔軟和開放,他變得喜歡跟人交流,革命式的推出了"馬八條",並且舉行了10場"診斷騰訊"的主題座談會,以極為謙卑的姿態,積極聽取社會的意見,謀求重構騰訊。

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裡面打破是生命。

3Q大戰讓馬化騰心力交瘁,處於職業生涯中最焦慮和凶險的時刻,但是也正是這一次大戰,讓他整個人開始從內到外發生改變,真正成為一艘商業巨艦的掌舵人。

也正是這種自我突破與憂患意識,融入到了騰訊的基因中,讓騰訊在移動互聯網來臨的時候,主動從內部扶持"微信",擊穿QQ的壁壘,霸佔了移動互聯網時期一個巨大的流量端口。

5

今天,如果我們撇開騰訊身上的巨大光環,去複盤騰訊的成長與成功之路,其實不難發現這樣一個顯著的悖論:騰訊成長壯大的最核心競爭優勢,基本都是拜時代所賜,而非自身高瞻遠矚,刻意營造、培育出來的。

換句話說,騰訊具備極好的戰術素養,但,騰訊在戰略上,一直乏善可陳。某種程度上,騰訊的誕生與成長,甚至有著巨大的偶然性。

無論是QQ還是微信,都是偉大的產品,都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當年沒有人不用QQ,現在沒有人不用微信。但其背景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社交領域的崛起是一個必然,馬化騰幸運地看到並有效抓住、放大這一趨勢與風口,將自身的偶然,建立在了時代的必然之上。

所有重大戰略,都交給時代代為決定。甚至是幾次公司大戰略上的微轉型,也都是被對手逼迫所致。正是周鴻禕的生死一搏,讓騰訊生態由封閉,走向開放,而廣受市場詬病的"挾流量四處收稅"的投資業務,也一躍成為騰訊最核心的業務與"競爭優勢"之一。

馬化騰的氣質,決定了騰訊能夠將這種時代風口用到極致。馬化騰睿智、內斂、謙遜、低調,對產品有著近乎偏執的感悟與追求。他一直被時代潮流所裹挾,跌撞前行。相比於其他的互聯網創業大佬,除了專注和做產品,他在前瞻戰略上並沒有什麽特別可圈可點的地方。幸運的是,他身處在一個"大行業"與"大時代",搭上了互聯網經濟的第一班列車,恰恰他身處的深圳,是這一列火車上風景最好的那個視窗。

但,時代一詞,本身就意味著期限。時代風口,也有減弱甚至停歇的時候。一旦時代風口停歇或者轉換,再高的戰術修養,再多的戰術修補,都可能於事無補,甚至徒勞掙扎。

市場對騰訊一直詬病的一點,就是騰訊一直在容易的事情上做了太多的加法:無論是"流量稅收"業務--股權投資,還是深度依賴、存在天然道德瑕疵的遊戲業務,騰訊從無關停並轉的戰略調整打算,更無壯士斷腕的決絕,有的只是修飾與遮掩,一條路走到黑。

這種涉及新路開拓、戰略上的大刀闊斧,從來不是馬化騰的基因與長項,也不是騰訊團隊的基因與長項。反觀阿里,除了財務主管蔡崇信,阿里所有業務條線的高管,幾乎都是土鱉。他們從骨子裡天然理解和熟悉這塊14億人的熱土,他們沒有任何島國思維的束縛,不願甚至羞於沿著任何老路行走,思想極具張力,敢想敢拚敢殺,四處探險,狡兔三窟甚至五窟,並將各自的創新力發揮到了極致。他們能像李逵一樣赤膊上陣,殺得滿臉血咒之城,也能隨時洗個澡,端起咖啡聊戰略方向。所以,阿里巴巴,我們除了知道馬雲,我們一定還知道張勇,知道彭蕾,知道井賢棟,知道樊路遠,知道王磊……

反觀騰訊,除了微信的張小龍是本土的,其他條線高管,幾乎清一色來自香港、台灣等島地的國際投行,他們見多識廣,天生高雅精致,能在劃定好的舞台與軌道上,把事情做得很標準、很漂亮。

至於戶外探險,摸索新路,戰略調整甚至戰略顛覆,那都是另一回事。

所以,騰訊,我們除了知道馬化騰,最多還知道一個張小龍,你基本不會知道其他人。

面對高山仰止、巨人一樣的騰訊,我們很難將固步自封、小(巨)富即安與它關聯。但,一直走最容易走的路,硬幣的另一面,與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固步自封沒有根本區別。

而一直走最容易走的路,未來大概率也會無路可走。

6

尾聲

2018年歲末,馬化騰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者100人名單。這個入選,實至而名歸。他的公司與產品,極大改變了中國人資訊交換與獲取的方式與成本,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

這屬天功,亦馬君化騰之功。

明年對絕大多數實體企業,都必將是艱難的一年,因為整個社會面前的路都越來越窄。我們需要領袖級的企業和企業家,帶領大家去趟出路來,撞出氣來,騰訊責無旁貸,馬化騰亦責無旁貸。

2019年,農歷己亥年,肖豬,也是1971年出生的馬化騰的第四個本命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後邁步從頭越的轉折年。我們祝福他,祝福騰訊,更祝福中國。

作者專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