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丨中國父親,亟待走出舒適區

撰文/尼德羅

幾天前,我看了一部以“父子情”為主題的暑期檔電影——《銀河補習班》。影片本身拍得如何,我不便做出評價。不過,由於片子呈現了大量“父子情深”的畫面,也探討了“應試教育”的種種問題,這與我感興趣的領域直接相關。所以,我就順著影片,來談談“中國父親”這個話題。

電影《銀河補習班》的海報

一位父親的“南柯一夢”

在影片中,馬皓文、馬飛的父子關係很好,甚至超過了母子關係。由此可以推測,馬皓文對孩子早期的投入是很多的。5、6歲的孩子,誰投入的時間精力更多,他往往會更依戀誰。

電影中的馬皓文馬飛父子

正是因為有堅實的感情基礎,馬皓文雖然坐了7年牢,但回到兒子身邊之後,父子關係還是可以迅速升溫。片中,馬皓文多次鼓勵馬飛要相信自己不會失敗,大概底氣就來自於兒子對父親的一種高度信任。當然,我個人很懷疑這種接近“精神原子彈”的鼓勵話語,到底有沒有用。

馬飛曾經受附近比自己大的小流氓的欺負,馬皓文刑滿釋放之後,成了馬飛的保鏢。儘管他被揍得滿臉烏青,但他成功履行了父親保衛孩子的職責。加上離異的緣故,馬皓文還獨自承擔起照料馬飛生活的責任,下廚、打掃、整理、鋪床,都是由他來乾。

電影劇照

當然,考慮到補習的主題,馬皓文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學習的輔導者。他用自己的知識、理念和行動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麽怎麽學,他激活了孩子內在的學習熱情,也在帶著馬飛玩了半個多月後,從班級倒數第五考到了年級第十。其中的劇情邏輯當然頗令人生疑,但馬皓文是好父親的這一形象,算是固定住了。

所以,馬皓文的父親角色實際上可以分拆為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經濟的提供者、日常生活的照料人、孩子安全的呵護人;二是孩子的玩伴、功課輔導者和人生導師。而在影片中,馬飛的蛻變與成功,與馬皓文的積極介入是完全分不開的。從結果上來看,馬皓文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父親: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社會成就,都獲得了讓人羨慕的結果。

馬皓文在被塑造成“好父親”形象的過程中,伴隨著他對應試教育的猛烈批評。但讓人困惑的是,影片又把馬飛塑造成考取省高考狀元的有力競爭者,馬皓文也在重壓之下指責孩子“(考試成績)不爭氣”。

從導演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失誤,但從現實的角度來說,這反而更為寫實。很多父親在輔導孩子的學習之前,總是存在很多批判,一旦真正介入,反而更容易迎合應試教育的遊戲規則。

回到影片的邏輯,唯一能夠解釋馬飛如此厲害的說辭,只能是他的智商大大碾壓了其他同學。因為素質教育培養的能力,也許可以獲得不錯的應試成績,但不可能是萬裡挑一。所以,馬飛是一個頂級天才,他在應試教育中遙遙領先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智力超群,父親所啟發他的那些“活學活用”方法之效果,實際上被影片高估了。

更苛刻地說,馬皓文培養馬文的過程和手段,與最後孩子取得的成績,內在邏輯是彼此衝突的。不管這位父親投入了多少,投入的程度又多麽地深,這種矛盾都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更大的一種可能是,這則故事其實是一位好高騖遠、處境尷尬但又非常渴望孩子能以不走尋常路的方式出人頭地的父親,在某個慵懶的下午,躺著太師椅上所做的一個“南柯一夢”。

傳統父親的兩張面孔

按照年齡推算,馬文出生於1984年,作為建築設計師的馬皓文大概率是一個50後父親。50後父親的形象,總是嚴厲多於慈愛。絕大部分人為了養家糊口,背負巨大壓力,平時與孩子互動不多,但在孩子的“關鍵時刻”,常常會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孩子一些忠告。

可以說,50後的中國父親依然保持著傳統中國父親的形象:威嚴、專斷。例如,生於1950年代的影星成龍,堪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成龍的兒子房祖名曾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問他孤不孤單,房祖名的回答是:“童年很開心,因為很平凡,我很享受一個人吃漢堡包,我不會寂寞,我有司機陪我。”

成龍

“我有司機陪我”,僅僅一句話,就可以成為插向成龍心頭的一把“刀”。這意味著作為父親的成龍是極為失敗的。當明星的孩子只能當“星二代”,並且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能夠直接說明父親教育的失敗。

作為父親的成龍缺少對孩子的陪伴,但不乏對孩子的控制,包括如廁該用多少紙,他也會對兒子提出苛刻要求。所以,成龍與兒子決不是朋友關係,而是一種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當然,我很難說成龍不愛自己的兒子,只是在實際層面,成龍的確沒有好好愛自己的兒子。

我相信成龍不止一次找房祖名談話,尤其是兒子鑄下大錯之後。但是,這恰恰證明了傳統父親簡單套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對孩子進行指手畫腳並無意義。教育是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父子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彼此都有共情能力,單向的忠告,往往沒有什麽意義。

當然,傳統中國的父親並非只有一個面向。在歷史上,注重“修身齊家”的儒家父親,也湧現過一些“好父親”,例如曾國藩、梁啟超等等。以梁啟超為例,他自己是豐碑式的人物,9個子女也各個有出息,一本《梁啟超家書》則成了梁啟超是個好父親的書面證明。

《梁啟超家書》

在《梁啟超家書》中,作為父親的梁啟超與9個孩子長期保持通信。梁不但“筆端飽含感情”,而且兼顧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就修身、讀書、愛情、擇友等等方面進行探討和交流。這些書信沒有嚴厲呵斥的話語,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相反,有些內容還挺有趣。

從書信本身可以判斷,儘管梁啟超早年奔波流離,很難兼顧家庭,但在跟孩子的交流中,他非常用心,也很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傳統中國的好父親,除了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之外,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投入到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中,並且在孩子的重要節點上,用盡量平等的姿態與孩子進行溝通,客觀上起到了擔任孩子人生導師的作用。

中國父親的新挑戰

作為父親,不論是為人詬病的成龍,還是被人推崇的梁啟超,他們背後都有一位婚後一直處於全職狀態的妻子。但在今天,普通家庭中的妻子紛紛走出家庭,進入職場,全職妻子並不構成現代家庭的標配

妻子角色的變化,衝擊了丈夫的功能設定。原本,男性的第一要務是主外,是養家糊口,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幫妻子搭把手就可以獲得女性普遍的讚揚。但在今天,女性同樣走出家門,走向職場,並且乾得風生水起。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男性卻並沒有意識到改變的到來,並保持這慣常的話語方式。

職場女性

例如,許多男性會不自覺地對妻子說“我幫你帶一下孩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是一起帶的,而不是幫誰帶。

客觀上來說,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中國社會男女平等總體上一直在進步。女性的政治權利在提升,就業率也在一路攀升。並且,計劃生育政策意外地加速家庭獨生女的經濟地位提升,加上高校擴招,使得一大批女性能夠進入高等學府學習。

在不少綜合性大學(例如廣東的中山大學),女生的人數都超過了男生。此外,家用電器的普及,外賣、家政行業的發展,也為女性從家庭走向社會,送出了神助攻——許多家務可以外包給技術和雇員。

但是,女性在獲得經濟自由的同時,依然有兩個幾乎難以繞開的障礙。一是生育,二是孩子的教育。生育必須要由女性來,這一點是生理差別帶來的後果;而女性對孩子教育的更多投入,則是生育之後的慣性作用,以及社會觀念塑造共同導致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或本身在外工作,或有能力工作但為了孩子主動選擇辭職在家,不論哪一種情況下,女性都有了充足的底氣和理由,要求男性分擔一部分育兒事務。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這些聽起來讓男性並不感到舒服的流行概念,紛紛被創造出來。

數千年來,男性一直以在外狩獵、打仗、耕耘、經商、從政......但在長久的和平之後,在經濟不斷增長的背景之下,男性整體上處於在一個“舒適區”。總體上,在婚姻內部,男生是既得利益者,這一點毋庸諱言。也因此,質疑、呼籲乃至責難男性走出“舒適區”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對於中國社會中的父親來說,新的挑戰和壓力,就在自己眼前。

“好父親”的標準敘事

絕大部分新女性都極度渴望男性回歸家庭,但並不是帶著過去的姿態、經驗和知識體系回歸。對於今天的爸爸們來說,做父親不再是一種自然行為,而是一個需要重新學習的龐大領域,需要進行身份上的自我反思,知識上的不斷更新,行動力上的高度戒備。

成龍的養育方式放在今天,讓他成了新女性口誅筆伐的對象;梁啟超雖然光芒四射,育兒成績斐然,但是他對0-3歲育兒階段的較少介入,也可能會引發議論。不過,討論問題切忌拋開時空語境,我們可以評判歷史,但必須回到現實。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這一父親設定,實際上較為符合當代女性對好父親的想象。具體而言,這些設定可以列為幾點:

1、賺錢養家;

2、保護妻兒;

3、做飯、做家務

4、成為孩子的朋友;

5、創造性地解決教育難題;

除了上面4點,從妻子懷孕開始,當代好父親還需要滿足兩點點:

6、積極學習分娩、胎教、育兒知識

7、介入到孩子0-3歲階段,與妻子實現AB角互換。

當女性主動投身社會,形成與男性在職場上的競爭之後,又逐漸地要求男性回歸家庭,分攤除懷孕、分娩、哺乳以外的其它事務。對此,女性是表現得積極主動,而男性表現得消極被動。

為了實現家庭內部的性別平等,廣大已婚媽媽對那些主動投身家庭的男性予以表彰,在由女性組成的“八卦聯盟”中給予好評、點讚,並把他們製作和包裝成典型人物,分發到各個家庭進行展示、攀比、教育和動員。著名演員黃磊,他成功而快速的轉型,正是搭上了這一班“好父親包裝大賽”的順風車。

這一趟觀念變革的列車,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階層,不同圈子,開的速度都不一樣。比如在江浙地區,父親在家做飯的比例較廣東高很多;在一線城市,父親承擔的教育責任也比鄉村父親可能更大;在知識分子圈子,父親對孩子的陪伴要高於商人圈子;在中產家庭,父親也比貧困家庭和富人家庭的爸爸,抽出更多時間陪孩子。

在過去40年裡,父親回歸家庭的趨勢是全球性的現象。對比2005年和1975年的數據,荷蘭父母在家陪伴孩子的時間每天多了3個小時;美國父母每天多增加了1.75小時陪伴孩子。此外,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也都存在類似的變化。我沒有看到中國的數據,但從日常性的觀察來看,爸爸帶娃的絕對比例雖然還不高,但增長趨勢卻很快。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用孫文先生的這句話來描述中國父親身份的轉型,似乎也非常合適。對於幾乎所有的中國父親來說,轉型的挑戰不可謂不大。正所謂“由奢入儉難”,從舒適區走出來並不容易。

但是,做一個“好父親”的回報也可以非常豐厚,例如更和諧的家庭氛圍,千金難買的親子關係,越發重要的共情能力,以及投資教育的高回報等等。在趨勢上,絕大多數中產階級父親都需要面臨這一挑戰,也都應該力爭做得更好。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