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勤奮是為了社會運轉,懶才是為了真正的快樂

作者:孫薇

視覺設計:大西

繼一波親子綜藝火爆之後,像《生活相對論》、《向往的生活》這類慢綜藝也流行起來,網友們沉溺在生活化的明星展示中無可自拔。更早一點,我們發現,網絡媒體對都市文藝生活方式的推崇,在都市一隅中過上閑適生活的自由職業者成為另一種明星。

就像最近,自媒體一條介紹的住在台灣的日本人大原扁理,已經過了8年每周做二休五的生活,他不社交、不辦手機、隻買生活必需品,平均一個月隻賺4500元就能負擔花銷,而且還有一些存錢。

我們在上一篇關於“懶惰”的文章中提到,“勞動道德論”使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剩餘價值,利用宗教、哲學等手段塑造出來的概念,而人們在這些概念異化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

像“任性生活者”大張偉與“極簡主義者”楊志華之間開啟的生活"較量"不僅是兩種城市生活樣本,似乎也是人們對於放棄了的生活意義的重新追求和審視意識的復甦。

在城市生活中,應該懶惰還是勤奮,或許應該回到更本質的問題上去審視,或許就有了更啟發的審視緯度。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騙局。 

因為農業社會非但沒有給人類帶來比狩獵時代更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新時代裡數量最大的一群人——農民的生活更加辛苦、無法滿足,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被禁錮在土地之上。

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並沒有使大多數人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健康舒適,而由此造成的人口爆炸不僅造成了新的社會和環境問題,人口本身也變成了生產資料,目的是繼續增加產量,還製造出“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 

農業革命沒有給人類帶來的快樂幸福,工業時代依然無法完成,直到今天。

經過幾百年,人類普遍接受“懶惰是墮落、勤奮值得讚揚”的精神規訓。這種價值觀到今天,已經成為每一個人自出生起就與社會達成的契約,成為一種內化了的價值觀。

《共產黨宣言》說的精辟,現代世界就是“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環境中“場”的力量會促使人不斷向前運轉,要不斷爭取更多,這是造成現代人焦慮的主要原因。

尤瓦爾在《未來簡史》中寫到,“現代性要求我們更加努力,以確保人類不論是個人還是整體都不想退出這場競賽(雖然這場競賽正是所有緊張和混亂的源頭)。為此,現代性繼續高舉增長的旗幟作為其最高價值,要求我們為此要冒一切危險、作出一切犧牲。就整體而言,現代社會鼓勵政府、企業和組織以現實增長作為成功的標注,並將穩定視為洪水猛獸;就個人而言,現代性要求我們不斷提高收入和生活水準,就算目前的生活已經令自己相當滿意,我們還是應該努力爭取更多。昨天的奢侈品成了今天的必需品。”

尤瓦爾說,這份現代契約承諾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力量,但代價是什麽?為了換取力量,這份契約要求我們放棄意義。

我們為了什麽勤奮工作?努力創造讓現代社會能夠高速運轉下去的能量?

這個問題不丹旺楚克王朝的第四位國王——吉米辛覺曾經問過自己。這位國王出生於1955年,是二戰結束十年內出生的那一批人,他先是在印度,後留學英國,目睹了後現代的種種,汙染、犯罪、戰爭、失業、工作壓力、社會衝突、人際疏離……他看到雖然物質豐富了,但人們並沒有感到幸福。 

人類不論是個人還是整體,都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麽?

 

吉米辛覺花了兩年時間在不丹各地走訪,得到的答案是幸福快樂。人們不想總是忙著生產,而是想要幸福快樂。生產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夠為幸福提供物質基礎。但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為了解除現代性與人之間的惡性循環的“契約”,人們不必為了懼怕生活壓力的危機感而拚命工作。吉米辛覺統治時期,在不丹推行了自己的另類模式,追求“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實現。

“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也和不丹的佛教傳統很有關係,苦樂在佛教最關注的根本問題中。

不丹全民享受免費醫療福利和免費教育福利。在一本2010出版的書裡提到,僅80多萬人的國民的不丹擁有200多所學校和158個醫院。

不丹沒有要飯的,也看不到餓到營養不良的窮人,不丹的食物簡單但很健康,“窮儉”主要表現在沒有奢侈美食方面。

不丹的房屋在外觀上都差不多,連國王的房子也不會比平民的房子大多少。

和北歐挪威文化中強調平等意識很相似,不丹文化也是強調“反炫富”、“重平等”。

一位官員在談到不丹留學生的高回歸率時曾說,“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有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和文化,這就是不丹擁有的。”

在英國學者懷特編制的“世界幸福圖”中,北歐的丹麥排名第一,不丹排名第八,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在不丹之後。

| “世界幸福指數”圖示,北歐諸國最高

不丹屬於發展中國家,提到高福利的發達國家,很容易想到北歐的冰島。

2008年,冰島經濟危機,總理宣布,國家可能將要破產。但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觀察到,冰島既沒有社會失序現象,甚至連道德失序都沒有。 

冰島人說,他們有社會福利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可以吃飽飯、可以福利看病、小孩上學也是免費的,所以不必去乞討,人們心態也較為平和。

經濟危機帶來的唯一改變,是娛樂性消費減少,首都雷克雅未克被稱為不眠夜之都,經濟危機時酒吧業頗受影響。 

北歐的文化價值傳統重視社會公平,所以北歐五國都有很好的社會福利制度,冰島也一致籠罩在這樣的價值氛圍中,經濟分配一直很公平。

| 冰島

北歐權貴精英們表現出了關注窮人的道德,他們讓富人多交稅來提供全民福利,這樣的做法使社會趨向和諧,冰島很少發生對抗性的衝突,連普通罪案都極少,冰島是世界上謀殺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在不斷摸索冰島未來發展方向的時候,有人提出了更深刻的問題:經濟增長是唯一的方向嗎?

在20世紀,想評估一個國家是否成功,公認的標準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但現在,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甚至經濟學家,都呼籲要用GDH(gross domestic happiness)來補充甚至取代GDP。

在一篇在海外生活的中國女生的帖子裡看到,在高福利的國家裡的人們並非不需要工作,也不是每天只需要工作幾小時,而是可以更專注於工作的效率和意義。

 

然而幸福快樂也並不是由經濟狀況、社會形態、甚至你和什麽樣的人在一起決定的,這些事情本身不會讓人痛苦或快樂。

沒有生活高福利國家裡的人們也不必過於沮喪。國家層面可以提供的是一個平均水準的幸福指數,而落實到每個人的現實生活,自我具有更大的掌控權。

研究顯示,美國人在20世紀90年代的主觀幸福感,與20世紀50年代的調查美國仍然大致相同。

“1985年,大多數韓國民眾生活貧窮、未受教育、深受傳統束縛,並且活在專製獨裁統治之下。到了今天,韓國已經是一個領先的經濟強國,國民教育水準在全球數一數二,且享有穩定而相對自由的民主制度。然而,韓國在1985年大約每10萬人中有9人自殺,如今自殺率則超過3倍,達到每10萬人中有30人自殺。”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崇拜神是浪費時間,死後一切不複存在,而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樂。

| 哈佛大學花了75年追蹤了724個人,從少年到老年,年複一年地詢問和記載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狀況等,得出了以上結論

在心理層面,快樂與否要看你的期望如何,而非客觀條件。夠了,不能達到滿意。現實必須符合期望,才能讓我們滿足。

從生物層面來說,幸福快樂其實都是由生化機制控制的,是對外界刺激的生理反應。

尤瓦爾說,這些都是進化的錯。

“我們的生化系統不斷適應變化,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殖的機會,而不是快樂幸福的機會。我們努力取得食物、追求伴侶、就是想避免饑餓帶來的不愉悅感受,並且享受進食的愉悅、性愛的高潮。”

欲望是無止盡的,如果“昨天的奢侈品成了今天的必需品”,那麽下一個問題會隨著上一個問題的解決而立刻出現,愉悅平靜就總是短暫的。 

那麽唯一能確保長久心滿意足的方法,就是去掌控自身的感受系統。

想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我們該做的並非加速,而是放慢追求快感的速度。

跳脫出應該懶惰還是勤奮,幸福快樂不是這個二元問題能夠解答。

日本人大原扁理的生活方式或《瓦爾登湖》裡的故事,或許都是我們探索的開始。

參考資料:

《在世界邊緣的沉思——對社會發展模式的反思》尹伊文 著

《未來簡史》《人類簡史》[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著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