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火箭講述人類火箭與飛機的矢量推力技術之三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強博士

本系列共5篇,本文是第3篇。

本文共2392字,25圖。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小火箭已經講述了九號飛艇和V-2彈道飛彈這2款型號了,那發軔階段的第3款是誰呢?

答: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

鷂式戰鬥機在1967年12月28日實現了首飛,並於1969年4月1日,人類登月那一年正式入役,成為人類首款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戰鬥機。

小火箭認為,鷂的誕生,有三個契機: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九號飛艇,讓英國工程師對矢量推力技術念念不忘,並終究將其有助於提升起降性能的理念應用到了噴氣式戰鬥機上;

第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設計師受到了充分的信任,能夠暢快淋漓地在飛馬座矢量推力發動機上發揮才能;

第三,人類進入冷戰時代,對於垂直/短距起降技術充滿向往,客觀上推動了矢量推力技術的發展。

有多向往?

小火箭舉幾個例子:

以上3張照片分別是康維爾XFY垂直起降技術驗證機的地面狀態、垂直起飛狀態和水準巡航狀態。

1954年,該機首飛成功。這是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罕有的能夠坐下來好好談合作的一個項目(幾乎是僅有的)。

來自蘇聯的壓力,尤其是核壓力太大,美國陸軍方面擔心在機場被遠程轟炸機或者核飛彈摧毀後,自己會失去空中支援火力,因此決定自己出資採購一款不依賴於機場跑道的近距支援攻擊機;美國海軍則渴望擁有一款不依賴於航母甲板跑道的艦載戰鬥機。

康維爾這家研製了美國首款洲際彈道飛彈(垂直起飛)的企業,算是在航空領域也嘗試了一把垂直起飛。

類似的項目還有,比如上圖這架X-13技術驗證機。

同樣是在1954年,轟炸機也做了短距起飛的嘗試:

1954年4月15日,改進版本的B-47戰略轟炸機在30台火箭發動機的輔助下實現短距起飛的場景。

沒有火箭助推的B-47,在滿載後,需要3170米的滑跑距離才能起飛,而帶有火箭助推系統的B-47則僅需2240

也就是火箭助推能夠縮短B-47戰略轟炸機30%的滑跑距離。

小火箭看到上圖,也還是捏了一把汗。要知道,B-47為了追求升阻比(我估算了一下,大概在20左右),硬生生把機翼設計得非常非常薄。

薄到什麽程度呢?連一塊像樣的機翼油箱都塞不進去。於是,B-47戰略轟炸機大部分的燃油都囤積在機身腹部(這個和我們人類的腹部很像),而火箭發動機也是在這個部分點火的!

太拚了!

對以上技術的詳細分析,見小火箭的公號報告《腦洞大開!小火箭講述火箭助推起飛簡史》。

人類工程師嘗試了把飛機豎起來、給飛機捆綁固體火箭助推器等等多種方法,終究不夠理想。

最終,還是羅爾斯·羅伊斯的飛馬座矢量推力噴氣式發動機把問題解決了。

鷂、海鷂、AV-8B家族的飛機,擁有4個可以旋轉的噴口,前面2個噴出從壓氣機引出來的冷氣,後面2個噴出從燃燒室引出來的熱氣,在起降階段,轉而向下;在平飛巡航階段,轉而向後。

其基本原理,和一戰時期的九號飛艇並無本質差別。

鷂式飛機的可旋轉噴口特寫,其轉動角度從0°到大於90°。

鷂式飛機/AV-8B戰鬥機的出現,奠定了現代垂直/短距起降的工程基礎,成為了矢量推力技術在航空領域應用的成功案例。

蘇聯方面,在1971年,也就是鷂式飛機首飛成功4年後,蘇聯海軍首款實用型艦載固定翼戰鬥機,同時也是蘇聯第一款垂直起降戰鬥機雅克-38首飛成功。

有關該機,小火箭準備以後單獨寫一個系列。

1987年,蘇聯研製成功了能夠超聲速飛行的雅克-141垂直起降戰鬥機。

機動

可以說,矢量推力技術在垂直/短距起降領域的應用,很早就得到了共識。

然後,有工程師提出了這樣的理念:

既然矢量推力能夠在起降階段幫助戰鬥機快速升空或者順利著陸,那麽在平飛狀態下,如果同樣引入矢量推力的話,豈不是能夠提高戰鬥機的機動能力了?

這個理念,是可行的。

1975年,蘭利計算中心開始開展二元推力矢量噴嘴的項目。

1977年,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加入項目,並提供了2架F-15重型空中優勢戰鬥機作為研究項目的飛行載體。其中1架,是該公司生產的第1架雙座型F-15戰鬥機,足見公司對矢量推力技術的重視。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空軍攜大量投資加入。

很快,上圖這架帶有二元推力矢量噴嘴的F-15戰鬥機就首飛成功了。

隨後,美國宇航局NASA將項目更名為F-15短距起降/機動能力驗證項目。

1987年,同時具備調節俯仰和偏航機動性的三元推力矢量噴嘴技術突破。之前的那種只能夠在俯仰方向提供矢量能力的噴嘴被替代。

1988年9月7日,一架魔改版本的F-15在美國宇航局德萊頓飛行研究中心的乾涸鹽湖上空首飛成功!

和普通F-15不同的是,她擁有一對全動鴨翼,以及能夠配合鴨翼作動的尾翼,還有一對三元矢量噴管。

等一下!原來美國也搞過鴨翼?

嗯,是的。

可是,這對鴨翼怎樣看起來這麽眼熟?仿佛在哪裡見過似的。而且,要耦合一下子的話,這鴨翼的後緣為什麽非得還帶切角呢?

答:這對鴨翼,不是從頭設計的,是臨時拿來用用的,所以氣動方面沒有專門優化。另外,之所以看著眼熟,是因為這對鴨翼實際上就是F/A-18大黃蜂艦載戰鬥機的尾翼啊!

對比一下,可以看出F-15短距起降/機動能力驗證機的鴨翼其實就是從F/A-18的水準尾翼。

在兩台推力巨大(單台推力79千牛,帶加力129.7千牛)的普拉特·惠特尼F100噴氣式發動機尾部,兩部普拉特·惠特尼的P/YBBN三元矢量噴管清晰可見。

這種可以在太空20°範圍內任意調節推力方向的噴管,與那對碩大的鴨翼,讓這架F-15戰鬥機擁有了超強的機動性。

在傳統F-15戰鬥機可以打趣說F-15驗證機隻不過是把別人家的屁股安到頭部,同時多了一對靈動無比的尾巴的小怪物的時候,數據來說話了。

(用一個年輕人用的詞,就是 吊打)

F-15驗證機的實用可控攻角為85.7°,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難以想象的。

在大攻角飛行狀態下,傳統空氣舵面已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了,此時矢量推力噴管的強勢助力則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

版權聲明:

本文是邢強博士原創文章,騰訊獨家內容。歡迎朋友圈轉發。

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歡迎 加入 小火箭 ,進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