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0年來,中國的校服是怎麽變醜的?

曾經有人調侃:“校服毀掉了中國人的青春!”也許沒有那麽嚴重,但是說起學生時代,恐怕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出的場景都是穿著肥大的紅藍綠款運動服在操場上做廣播體操的樣子。

更殘忍的是,你以為你是青春是這樣的:

但現實說,你的青春是這樣的:

中國的校服一直這麽醜嗎?

其實它也好看過。

民國時期:開啟制服式校服時代

女生:中式斜襟立領齊腰上衫 / 西式過膝百褶裙 / 白色長筒襪 / 黑色西式牛津皮鞋

男生:陰丹士林布長袍 / 西裝 / 中山裝 / 鴨舌帽

圖為林徽因與表姐妹們身著北京培華女子中學校服合影

辛亥革命之後,西方現代思想的傳入引發了中國青年對於美與自由的追求,受過新式教育的學生們成為摩登思想與新潮文化的追求者,打破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限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中國產生了最新潮的第一代校服。

隨後,文化氛圍與思想意識的進一步活躍,改良版的新式旗袍逐漸成為最受女學生青睞的服裝。

建國初期:簡潔、樸素的襯衫制服

西式白襯衫 / 深色制服褲 / 及膝裙

五六十年代,由於思想意識的轉變和物資的匱乏,工人階級引領了生活的新風尚,學生的制服由繁複變得簡單。

其實這個款式和配色在今天看來也不難接受。

八十年代:仿海軍服的改革時代

女生:白襯衫 / 天藍色背帶裙

男生:天藍色領子白襯衫 / 短褲

改革開放以後,校服的設計也變得百花齊放,雖然沒有統一的設計,但是改良式海軍服無疑是最受歡迎、最時髦的校服形式,象徵著“乾淨”、“樸素”、“純潔”。

九十年代至今:“面口袋”一統天下

各種顏色的滌綸運動服

1993年4月,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關於加強城市中小學生穿學生裝(校服)管理工作意見》,將校服的概念真正帶入校園,開啟了“面口袋”的時代。

配色醜陋、款式單一、尺碼不和,是現代校服的主要槽點。雖然有的學校開始嘗試“白襯衫+百褶裙”的校服選擇,但是仍舊逃不脫剪裁拙劣的困境。

校服是怎麽變醜的?

二十年代的“文明新裝”色調素雅大方、款式端莊卻不失活力,將中國傳統的婉約之美與西方的簡潔、現代相融合,獨特的審美使之成為學生裝束的時代經典。

而三四十年代流行的中式旗袍則將校服穿出了十二分的摩登。

哪怕是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盛行的藍白相稱的西式襯衫加短褲、背帶裙的組合,也將學生們的青春活力、天真純潔展露無疑。

怎麽到了今天,校服就變醜了呢?

集體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結合

今天中小學校園中流行的“面口袋”校服來源於90年代風靡全國的運動夾克。1984年,中國派出了第一支運動隊伍參加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並斬獲15枚金牌;1990年,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亞運會。運動場上颯爽英姿的中國健兒成為全國人民追隨的偶像。

所以,當1993年國家要求推廣“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的校服時,運動夾克理所當然成為首選。

季羨林曾說:“我們的民族,是一個重視實際的民族。”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確實,只有實用主義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唯一選擇。

滌綸材質不掉色、不縮水、成本低的特點,讓校服顯得更平價、耐穿,而寬大的設計又使得校服具有更強的通用性,無論身高、體重、性別,都能往裡塞,而且一套校服就能應對三個季節:春秋季校服裡隻穿一件單衣即可,冬天則可以往裡套上厚毛衣。

而學校為學生定製校服時,只需按照身高發放即可。這也大大降低了學校的操作成本。

但在今天的城市裡,大部分人已經不愁吃穿,可生活品位卻還停留在溫飽年代。

是我們不能設計出好看的校服嗎?還是校長故意與正常的審美為敵?

其實都不是。是對實用至上的觀念讓人們忘記了美的意義,甚至是恐懼美,遠離美。

“面口袋”校服的擁護者往往是為校服買單的家長們——大多數家長認為“醜校服”有利於抑製攀比、遏製學生早戀的心思。

2007年南京某中學就征求了學生意見定製了美觀的韓版校服,但學生家長知道後卻驚呼“男女生都這麽漂亮,難怪女兒要動心思!”迫使校服不得不放棄新校服的方案。

但如果把早戀和攀比歸罪於校服,校服表示,這個鍋真是又大又黑。反而,若因懼怕“想歪”,而剝奪了孩子追求美的權利,這似乎更是因噎廢食了。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是不是保護孩子的愛美之心,更有利於孩子產生正確的自我認知?我們的孩子缺乏的不是“審醜”的能力,而是發現美、欣賞美、留住美的眼睛。

審美教育的缺失

白岩松曾說:

我們究竟把審美放在了如何重要的位置?看看中國的校服就知道了,校服好不好看可真透露了一個民族的內心。我們校服的特點就是:想找比它難看的太不容易了。而且我們的家長給孩子定的校服都要大一號,學校也要大一號,所以我們從小到大就沒穿過合身的衣服。這就是一個民族的審美。這恰恰發生在我們的校園之內。

實用至上、缺乏設計的“面口袋”校服讓原本朝氣蓬勃的青少年變得性別模糊、死氣沉沉,毫無美感可言。

服裝是人的第二層肌膚,校服作為一種特殊的服裝,既是學生精神與校園文化的象徵,也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如果連跟孩子生活如此緊密的校服,都絲毫沒有“美”的價值,那他們又如何能夠學會從唐詩宋詞、青磚碧瓦中去感受精彩紛呈的藝術;從花開花落、雲卷雲舒中去欣賞四季流轉的自然;從春花秋月、柴米油鹽中去尋找詩意的生活。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美,正是民族之魂的直接展現。

中國並非沒有美學。從古代中國的“青青子衿”到近代社會的斜襟旗袍,無論是華麗繁複,還是簡潔質樸,都體現著東方世界的獨特與優雅。

經歷了艱苦歲月的洗禮,經歷了對美的失落和遺忘,在物質富足、文明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孩子該如何重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會美麗人生的意義。

校服或許是審美教育的開端,道阻且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