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中醫養生壯陽

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中醫養生壯陽

脾之健運與化生精微,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而腎的精氣強弱,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滋養腎臟有關。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腳冰涼。肺主氣司呼吸,脾主運化,二者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在宗氣的生成過程中相互協調,缺一不可。宗氣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氣合於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而成。

肝主疏泄。肝與脾在氣機的升降中起協調作用,脾胃之氣充實,則肝健運得行,氣機升降有節。研讀《靈樞·百病始生》《金匱要略》《脾胃論》,深刻認識到:疾病發生,正虛為本;脾胃虛損,百病由生;治療疾病,扶正固本,注重脾胃為先。那麼,脾胃虛損,究竟會造成哪些病呢?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指非器質性病變所致的消化不良。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情志內傷、飲食傷胃、勞倦傷脾所致。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指結腸、直腸及肛門功能異常導致的便秘。中醫認為,本病雖病位在大腸,但與肺、脾、胃、肝、腎的關係密切。慢性胃炎。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與飲食不節、勞倦太過、情志不暢等有關,其病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就是說,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好不好,主要看三處,脾胃好不好,其實都寫在臉上,通過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就能看出脾胃問題,大家不妨對照自查。第一看臉色,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癥狀。

脾胃好不好,主要看三處,第二看食指,食指反映了整個脾胃功能的情況,如果食指有彎曲變形,根部有酸痛感說明你的消化系統功能出現了障礙。特別是在商陽穴和前頭穴這兩個穴位所在的食指關節處出現硬塊、結節、色變,都說明脾胃虛弱得比較厲害,平時可以多按揉這兩個穴位,有保健作用。除了看食指之外,還要將十個手指併攏,看手指間有沒有縫隙,如果手指根部縫隙過大,就是人們所說的「漏財手」,長了這種手的人,90%脾胃都不好。第三看眼睛,中醫看一個人的脾胃是不是虛弱,可以通過眼睛的下眼瞼是否有水腫來判斷,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大眼袋」。

脾胃的功能非常強大,尤其是脾的運化功能正常,使氣血源源不斷地化生,並保障人體各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以及足夠的能量供給,故脾胃有「後天之本」的說法。脾胃是人體的「氣血之源」,它對人體的營養吸收及運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負責人體的食物消化,維持人體的新陳代謝,脾胃還有促進體內廢棄物排出的作用。脾胃氣充足,人體的其他器官才能和諧運轉。

相對於「先天之本」的腎來說,脾胃更易受到傷害。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思慮過度等都會使「後天」有所損傷和不足。所以修補「後天」,培養「後天」,健全脾胃,保養正氣,應是養生之本。如果總是眼袋水腫,就表明脾胃虛弱,要想徹底消除眼袋,必須先補脾胃,脾胃強壯之後,運化才有力量,身體的水是會慢慢減少,眼袋就會慢慢變小甚至消失。中醫認為,甘屬土味,與脾相配。在水谷精微之中,脾最喜歡甘味。因為甘味食物具有滋養、補脾、緩急、潤燥作用,有幫助脾的運化作用。如紅棗糯米粥可以健脾胃,利水濕;山藥白糖飲可以潤肺補脾,益腎固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