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能否聽懂65歲的羅大佑?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昔日我曾蒼老,今日風華正茂。”(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當65歲的羅大佑在工體再次彈起吉他,滿懷激情唱完那些熟悉的金曲後,他的歌迷可能會想起鮑勃·迪倫My Back Pages中這句經過“信達雅”漢化後的經典歌詞。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作曲家。羅大佑被不少人稱為中國的鮑勃·迪倫,不僅僅在於他早年黑衣墨鏡的舞台形象酷似後者,兩人在音樂風格和人生路徑上都有不少相似之處。

鮑勃·迪倫和羅大佑早年的音樂都帶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後來兩人逐漸與社會運動保持距離;他們的歌詞都非常講究,有詩歌的韻味,文學性很強;兩人的嗓音都不算標準的好嗓子,他們不少歌曲都通過他人翻唱走紅。

最值得玩味的是,兩人都老當益壯:鮑勃·迪倫2011年以70高齡在上海高唱Forever Young,1954年出生的羅大佑2019年以“老人家”自嘲在北京唱起了《光陰的故事》。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是否還能聽懂這位65歲的“老人家”?

羅大佑為什麽給《都挺好》寫歌?

2019年6月8日晚上,是高考結束的日子,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青春無悔追夢版”巡回演唱會北京站在工人體育館舉行。就在一年半之前,羅大佑就在凱迪拉克中心舉辦過“當年離家的年輕人”主題演唱會。

“像夜裡孤獨的流星,飛越在光年裡找尋,浩瀚的宇宙,多少穿梭的星辰,數一數有誰同行……”在本次演唱會現場,羅大佑演唱了上半年熱播電視劇《都挺好》的片尾曲《叮嚀》,這首歌由羅大佑填詞作曲,毛不易演唱,這可能是羅大佑這場演唱會上最大可能的一次“接地氣”。

羅大佑給電視劇寫片尾曲,對於他的忠實粉而言,顯然五味雜陳。《都挺好》中的極品一家人在上半年大火,但很顯然沒有多少人關注到這首片尾曲,即便關注到了,記住的也是原唱毛不易。

“輕輕擁抱是那麽親,卻用了半生來走近……”《都挺好》表達了原生家庭的痛感,但是這首《叮嚀》卻在大團圓結局到來之前給劇中撕裂的情感予以撫慰。羅大佑選擇給一部講述親情的家庭題材電視劇寫歌,應該說這個話題符合他現在的心境。

2017年,羅大佑發表了第8張個人專輯《家III》,收錄了《家III》《同學會》《握手》《人生愛繼續》等11首歌,風格和主題都跟之前大有不同。2017年12月31日跨年夜,他在凱迪拉克中心舉行了“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北京演唱會。

這場演唱會的歌曲被編排出一種“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況味,分別用《家》《家II》《家III》三首歌來遞進,最後用《鹿港小鎮》來壓軸,應和“當年離家的年輕人”的主題。漂泊多年,老來得女,羅大佑柔軟了很多,他在串場的錄像中自我調侃“老那麽憤怒幹嘛……”

而2019年的這次演唱會,羅大佑以《鹿港小鎮》開場,以《明天會更好》壓軸。除了《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兩首帶有“批判和反思”的歌曲,入選的歌曲抒發的都是不同層次的“少年愁”。那個曾經因為“抗議歌手”而被當做知識分子的羅大佑,開始全身心為人生歌唱。

這種心境的轉變就像他在新專輯中一首唱的那樣——《你準備要活兩次》,“第一回年少不識愁滋味,第二回老大徒傷悲”“第一回熱血發揮大慈悲,第二回隱藏大智慧”“第一回都反對效法前輩,第二回卻指點後輩”……

在本次演唱會上,羅大佑還邀請了歌手鄭鈞來做串場嘉賓,共同合唱了《戀曲1980》。羅大佑與鄭鈞雖然都是著名的音樂人,但是兩人的交情來自於一檔綜藝節目《中國最強音》。除了《中國最強音》,羅大佑還短暫在《中國好聲音》第三季擔任導師。

“風花雪月之,嘩啦啦啦乎,所謂你歌者,是否如此也。”羅大佑早在1982年的在《之乎者也》中如此不羈地唱道,他批判的是唱片業,也是世相。很顯然,他跟當下的音樂真人秀節目一點也不搭。

踏遍青山人未老

在音樂產業不景氣的這些年,音樂人要麽去做綜藝節目,要麽嫁接在影視工業求生。而現在這兩個產業都形成了一條龍服務,先是通過選秀節目出道,然後再給各種影視劇唱宣傳曲,最典型的是“火箭少女”。

事實上,除了《都挺好》之外,羅大佑這些年也跟影視行業保持一定聯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為影片《華麗上班族》譜寫配樂和歌曲。這部杜琪峰執導的歌舞片上映後水土不服,票房失利。

事實上,羅大佑跨界到電影圈也跟杜琪峰密切相關。1990年,杜琪峰憑借《阿郎的故事》在香港影壇立穩,周潤發和張艾嘉在片中上演了一段撕心裂肺的愛情悲劇,片中的插曲《戀曲1990》和主題曲《你的樣子》,都由羅大佑創作。

除此之外,羅大佑還給《黃金時代》和《太平輪》兩部文藝片創作了宣傳曲《只得一生》和《穿越漩渦》。前一首歌對蕭紅漂泊而傳奇的一生致以敬意,後一首則緊扣“戰爭與愛情”主題刻畫大時代下的眾生相。2018年7月,羅大佑給電影《我不是藥神》寫了題為《夜是秋月明》的“音樂觀後感”。

這三首歌某種意義都是行銷作品,但是它們依然具有一定的獨立傳唱屬性。羅大佑本人也在創作中身體力行,以時代、歷史、社會變革為主題寫下一首首好歌,拓展了華語流行音樂的表現空間。這也是一旦涉及到人文關懷和歷史文化等創作議題之時,人們都會找羅大佑的原因。

1983年,羅大佑發表了專輯《未來的主人翁》。台灣樂評家馬世芳對這張專輯評價很高,他認為裡面的三首歌分別代表了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馬世芳挑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分別是《亞細亞的孤兒》《現象72變》《未來的主人翁》,這也是羅大佑“嚴肅音樂”的代表作。

但羅大佑在中國內地比較流行的音樂,還是那些抒發“青春感懷”“離愁別緒”的歌曲。出道40余年,對於今年的年輕人而言,羅大佑更多是“父輩的偶像”,是KTV點歌台上的“流金歲月”,畢竟像《戀曲1980》《戀曲1990》《往事2000》這樣的歌曲後綴,都在默默暗示這些歌的年紀與80後、90後、00後同齡。

在國產劇中,羅大佑的音樂也經常出現在一些年代戲中來確立時代感。比如,《光陰的故事》之於電影《中國合夥人》,《是否》之於電視劇《生逢燦爛的日子》。李少紅還拍了一部電影《迷妹羅曼史》,在片中,羅大佑再次被認定為“媽媽輩”的偶像,它的海報上寫著一句slogan——“陪老媽再瘋一回”。

然而,經典永不褪色,反而歷久彌新。如果華語音樂可以留下傳世百年的作品,羅大佑的一些歌曲肯定可以傳承;如果華語電影也要拍自己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羅大佑的音樂傳記片肯定也算一個。

雖然羅大佑表現得不再像一個知識分子,但是《未來的主人翁》中的警世預言正在變成現實,《鹿港小鎮》中現代化陷阱也浮出水面,《將進酒》對歷史的追憶、家國情懷的抒發依然感染人。而更多的那些抒發“少年愁”的歌曲,也已幻化為一代代人的青春表達。

老兵不死,他們只會漸漸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

【文/楊文山】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