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標題:聚焦文藝精品創作 更好滿足人民期待——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發言摘編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08月27日  20 版)


心懷信仰 肩有擔當


電影《紅海行動》主演 張 譯

  

電影是時代的寫真,演員是連接觀眾的紐帶。一旦進入電影,我們就必須忘卻自己,用各種不同的身份,在光影世界中生活戰鬥。不斷加強專業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時常思考應該如何演好角色、如何向觀眾傳遞正能量,是演員一生都要做的功課。

  

2018年,《紅海行動》以36億票房成績榮登春節檔電影票房榜首。作為影片主演,我深切體會到,只要具備真誠的創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再付出辛勤的汗水,主旋律電影一樣可以叫好又叫座。蛟龍突擊隊隊長楊銳這個角色對演員的要求不僅僅是演技,更重要的是軍事素養和精神信念。感謝培養我10年的軍隊,它賦予我軍人的品格。經歷半年拍攝,我們終於將植根於骨子裡的自信自豪,用精彩故事傳遞給觀眾——中國人,無論身處何方,背後都有祖國強有力的支撐。

  

回溯新中國70年歷史,一個個光輝瞬間牽動億萬中國人的心。即將在國慶檔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選取7個歷史瞬間,講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我演出的篇章叫做《相遇》,塑造的雖是一個小人物,可他的心中始終裝著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出演這部電影,我不但有機會學到新的表演方法,也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優秀電影不僅會給觀眾,也會給主創帶來精神鼓舞,這份鼓舞又能換來創作表演中持之以恆的決心和奮發前行的毅力。

  

通向偉大目標的道路注定會有曲折和艱險,就像登山一樣,70年裡不斷攀登和進取的精神鼓舞一代代中國人,不斷把祖國各項事業推向更高的山峰。我新近出演的另一部電影《攀登者》,就是展現中國登山隊員克服重重困難,挑戰極限,實現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拍攝時,我們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實景雪山上一趴就是一整天,從裡到外都凍透了。有一場戲,需要我光著腳踩在雪地裡,猝不及防的刺痛感讓我瞬間就對當年登山隊員承受的艱辛感同身受。願我們的作品無愧於登山勇士們當年的拚搏。

  

電影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精神文化食糧,是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我們要不斷學習、努力攀登、全面武裝自己,努力做一個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電影工作者,為我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貢獻力量。


深入生活 提煉生活


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編劇 馬連倫

  

我非常幸運地在年輕時遇到馬烽和孫謙兩位好老師,他們都是“山藥蛋派”代表作家,也都是“人民作家”。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時,馬烽說的“甚也不用想,下生活去,關進屋子裡寫不出來好作品”和孫謙那句“小馬記住,深入生活很重要,認識生活也很重要”。兩位老師的話我記了一輩子。

  

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創作,如話劇《孔繁森》、電視劇《我的奶奶》《於成龍》《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等,基本上都是現實題材作品,都是在對生活有深入了解、真切感受和深刻認識基礎上完成的。

  

右玉故事是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起,右玉20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乾,一張藍圖繪到底,帶領幹部群眾艱苦奮鬥70年,把一個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今天的“塞上綠洲”,把一個被外國專家判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山區縣”變成“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生態旅遊縣”,變成山西的後花園。雖然我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關注右玉,前前後後去了無數趟,走遍右玉每一個鄉鎮,很多村莊一去再去,但在接到《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的創作任務後,我又三去右玉。為了真切體會五六十年代右玉群眾植樹造林的真實生活,我在一個十分偏遠的小山村找到已經94歲高齡、從1955年就開始擔任村支書的尹小禿老人,聽他講述當年在遍地風沙裡種樹的故事。為了找到對右玉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的人物感覺,我輾轉聯繫到曾經同他九死一生的老戰友、南下幹部楊作林老人。張榮懷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什麽性格、什麽形象甚至怎麽跟人發脾氣、怎麽跟人瞪眼睛,老人一口氣講了3個多小時,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出現在我腦海裡。

  

生活有了,素材也很豐富,但這個劇本怎麽寫?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創作手法問題,還是一個認識生活和提煉生活的問題,是一個主題立意的問題。“右玉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始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功在長遠的實乾精神,在於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利益的政績觀”,我們選擇在右玉精神這一立意上深挖細作。因為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所以高遠的立意立得起來;因為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所以才能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拿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謳歌英雄 創新表達


歌劇《沂蒙山》導演 黃定山

  

2013年冬,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考察時深情地說,“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我與民族歌劇《沂蒙山》結緣於兩年多前。作為一名有著40年軍齡的部隊文藝工作者,我創作的大部分作品是革命歷史題材和當代現實題材,作品主人公是革命先烈、是英雄楷模。我深知,紅色文化、革命歷史文化對我們民族血脈的傳承極為重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引領,因而每一次創作都滿懷深情、心存敬意。《沂蒙山》禮讚中華民族英勇無畏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傳播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保家衛國的時代強音。在劇中,沂蒙山是子弟兵暖暖的母親山,是人民軍隊勝利的靠山,是軍民同心的不朽豐碑!我們希望通過作品展現山東軍民可歌可泣的抗戰史,弘揚黨和人民、軍隊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中國歌劇發展到今天,民族化是其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讓中國觀眾熟悉和熱愛歌劇藝術的重要因素。這幾年,民族歌劇在國家重點扶持和指導推動下,出現一批優秀作品。我們在《沂蒙山》的創作中,重視向傳統民族歌劇藝術學習,用敬畏之心傳承藝術傳統,把歌劇藝術的根須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劇組多次赴沂蒙老區采風和體驗生活,深入了解沂蒙風土人情、民歌民謠,感受傳統戲曲及民間音樂和表演的藝術魅力,注重在作品中體現濃鬱的民族風格。

  

民族歌劇要發展,還需以開拓之心創新表達。當代歌劇創作要從當代觀眾審美需求和審美特徵出發,這就包括不拘一格的音樂風格、豐富的戲劇結構和多元化的舞台呈現方式。一句話,今天的歌劇不僅要“好聽”,還要“好看”。這就是我在《沂蒙山》中提倡的“整體歌劇”理念。歌劇在舞台上呈現時,不僅是音樂的,不僅是文學的,不僅是表演的,還是美術、建築、光影、聲音等空間和時間藝術的,從而讓觀眾整體接受,享受一種現代藝術語境下的審美愉悅。

    

以情動人 潤物無聲


廣播劇《“事兒媽”宋小娥》編劇 潘海琳

  

廣播劇《“事兒媽”宋小娥》創作靈感源於去年夏天在朋友圈刷屏的一個視頻:在重慶萬州一家商場門口,一個背書包的小男孩拿著瓶子,數次往返商場接水,為一個街頭流浪漢仔細清理擦洗手腳,最後兩人還互相揮手道別。這則視頻短時間內引發數萬人觀看,許多人為小男孩的舉動點讚,但是也有人說小男孩多此一舉,不該管流浪漢的閑事……

  

由這個真實事件我們展開構思:以一個母親的口吻,塑造一個愛管“閑事”的小女孩兒宋小娥的形象,揭示孩子童真背後善心和關愛的可貴;再用孩子眼光,審視我們成年人習以為常的處事方式,反思我們自以為成熟、遊刃有余的“大人樣”;通過劇中人物之間的愛與衝突,揭示社會轉型過程中價值標準的撕裂和重建,以強化作品的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

  

雖然題材不宏大,演員也不是明星大腕,但聽眾、同行、專家的反饋讓我們起初惴惴不安的心放了下來。作品的可貴在於立足童真童心,用對生活的真誠拷問和對社會的真實表現,表達人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現實題材的兒童劇不好寫,時代變化迅速,新思維、新事物、新詞匯不斷湧現,我們與孩子的代溝越來越深。作為成人創作者,怎樣才能創作出一個鮮活的屬於孩子的故事?這是我們在創作中時刻問自己的問題。我們一次次走進幼兒園,與孩子交朋友,堅持“讓孩子說孩子的話”,堅持啟用孩子演播。同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在劇裡糅進許多當下社會熱點,如高鐵霸座、小區鄰居不相往來、老人摔倒了不敢扶等發生在身邊的事。矛盾衝突與釋疑解惑環環相扣,讓聽眾感到這就是熱騰騰的真實生活,不生硬也不落窠臼。

  

以情動人,潤物無聲,這樣的作品不僅僅是給孩子聽,也是給大人聽的。很多成人聽眾反饋說,這部劇促使他們反思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觀”塑造問題,怎樣與孩子一起“真實做人,善良為人,真誠待人”。這樣的接受效果讓我想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形象,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激蕩人心。”

   

知行合一 提升境界


歌曲《心遠天高》作曲 王黎光

  

文藝工作者唯有明確新時代需要什麽,新時代人民群眾審美情趣是什麽,才能更好地完成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光榮使命。從《東方為什麽紅》《老阿姨》《走在小康路上》到《心遠天高》,回顧我的音樂創作之路,始終與人民同悲同喜,與時代同向同行。同時,我也愈加感悟到:藝術創作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需要靈性、靈氣、靈魂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抵近藝術創作的至高境界。

  

靈性來源於用心用情去感受生活,並激發出創作的欲望和對音樂的熱愛。《心遠天高》這首反映“天眼之父”南仁東的歌曲,就是從生活深井中挖出來的一捧清泉。2018年,我赴貴州采風,喀斯特窪坑“天眼”工程的功勳英雄、總工程師南仁東的事跡深深觸動了我。南仁東所主持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計劃,先後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高精尖技術,對中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故事是部長篇,僅僅涉及一小部分我就已經抑製不住自己的創作激情。於是,我停下腳步、靜下心來,開始深入其間調研、學習、采風。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等陌生術語讓我感到工程建設者的非同一般。500米的小山坳有了英雄,有了“心比天還要高”“心比天還要遠”的境界。事件、人物有了源泉和元素,我的內心也有了《心遠天高》的創作構思。

  

靈氣來源於藝術家與生活、文化之間積極而強烈的碰撞。藝術創作者只有跑遍山山水水,滿懷真誠地撲向生活,汲取深厚的生活和文化養分,才能機甲狂潮最大才情。在創作《心遠天高》過程中,無論是安順的黃果樹瀑布,還是台江的反排木鼓,豐饒的民風、民俗、民歌總會賦予我創作靈感。多彩貴州的山山水水、黔東南的鄉音鄉情,與“天眼”之光相互映照,形成巨大衝擊力,衝撞我的內心世界,激發和釋放我的藝術創作能力。

  

靈魂體現為要在作品中注入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創作的靈魂來源於理想信念的堅定、境界格局的遠大,更來自文藝工作者對時代和人民的責任。作為一名音樂創作者,我將牢記培根鑄魂的使命,對時代珍惜珍視、用心動情,傾力寫出更多飽蘸家國情懷的黃鍾大呂之聲,用藝術反映新時代的巨變、描繪偉大民族的精神圖譜。

     

講好故事 做好傳播


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 王為松

  

1949年5月29日,上海解放第二天,新華社社論《祝上海解放》中寫道:“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這兩種情況,使得上海的解放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通過《戰上海》這本書,幫助讀者重回70年前硝煙彌漫的上海戰場,重溫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德的建設歷程,就是為了充分展現從“戰上海”到“建上海”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充分反映從“舊世界”到“新世界”翻天覆地的時代巨變,努力塑造從“武安邦”到“文治國”的中國共產黨人群像,從而堅守初心,錘煉砥礪奮進的民族品格。

  

2017年,我們和作者策劃這個選題時,就意識到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講述上海解放的歷史細節,更要為70年前用積極作為和無畏擔當贏得人民擁護的中國共產黨人畫像,為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奮鬥史立傳, 是在打磨一部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當年胡喬木、胡繩同志強調,要用一本書的篇幅講清楚黨的歷史,一定要有一個統領全篇的思想、一個貫穿全書的線索。過去寫文章講究“文氣”,黨史也要寫出貫穿黨史的那麽一口氣,就是告訴讀者中國共產黨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作者和編輯在創作、打磨《戰上海》時,十分注意用扎實豐沛的史料、真實生動的細節、鮮活立體的刻畫、精煉平實的敘述把“戰上海”的故事寫清楚、寫客觀、寫生動,把“戰上海精神”說明白、說細致、說徹底,努力讓這部作品和“戰上海精神”留得下、叫得響、傳得開。

  

此外,我們跳出傳統思維,全方位拓展品牌效應,把這本“有意義”的書通過“有意思”的方式異塵餘生更廣人群。我們不僅主動為電台、電視台節目提供內容素材,而且積極開發音頻版圖書,還精心策劃“戰上海、走上海實景對話”閱讀推廣活動,和作者一道,沿著解放上海的進軍路線,回到歷史場景。講好中國故事,尤其是講好黨史和新中國史,需要出版工作者更新發展理念,做好媒體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著力在全民閱讀上下功夫,在主題出版和各類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實現全媒體時代“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的效應。


堅持導向 引領創作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杜飛進

  

緊緊扭住提高作品質量這一生命線,以組織化創作機制錘煉精品,以良好文藝生態托舉高峰,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始終是我們的行動自覺和奮進目標。

  

第一,堅守新時代文化使命,導向為要、規劃先行、質量製勝,用文藝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聚焦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吹響“新主流創作”集結號,圍繞重要節點、重大主題制定重點藝術門類五年規劃,這次入選作品如電影《紅海行動》《周恩來回延安》、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廣播劇《中共中央在香山》、歌曲《我們都是追夢人》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第二,扭住創作中心環節,鍛造精品力作。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形成從劇本前端到刊播終端的全流程、組織化創作生產機制。以項目化運作方式集中優質資源,打造重量級作品。作品扶持上,堅持“獎、補、貸、投”聯動,頒布《關於推動北京影視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針對創作生產瓶頸,注重“管家服務”,不斷完善配套扶持措施。北京市宣傳文化引導基金、文化藝術基金、影視出版基金每年投入5億元,電影《紅海行動》在創作階段獲得的基金支持就高達2000萬元。

  

第三,把握文藝創作規律,引導文藝家深耕生活。圍繞三條文化帶、副中心、新機場等新題材新熱點,建立“深扎基地”,推出《天路》《藏地彩虹》等優秀作品。推進文聯改革和文藝家協會建設,抓好新文藝類型創作、新文藝組織建設、新文藝群體引領等工作。率先成立網絡文學作家委員會,連續舉辦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引導網絡作家關注現實題材。把優秀青年納入“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在文化領軍企業設置創作人才孵化基地。

  

第四,培育良好文藝生態,讓北京成為中國文藝“聚寶盆”。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切實承擔起凝聚薈萃、異塵餘生帶動、創新引領、傳播交流和服務保障任務,發揮北京劇院運營服務平台、劇目排練中心和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作用,辦好北京國際電影節、圖書節、音樂節和電視節目交易會,推動形成文化“進京城”效應。連續舉辦6屆劇本推介會,累計入市劇本萬餘部。部署實施“新北京”書寫工程、“歌唱北京”原創歌曲征集活動,辦好文學節、文學獎、文學院、文學期刊,同時不斷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

    

高舉旗幟 提質培優


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虞愛華

  

“四全四抓”,是安徽近幾年抓文藝創作生產的初步探索。一是全面對標抓思想引領。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文藝創作生產。先後舉辦文藝培訓班、研討班96期,輪訓6000多人次,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推進增強“四力”和“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教育實踐。年近七旬的女作家潘小平帶領團隊,先後走訪沿淮67個縣(市、區),行程2萬公里,歷時3年多,創作出反映70年治淮史的報告文學《一條大河波浪寬》。全省2萬多名文藝工作者深入脫貧攻堅、重點工程建設等現場一線,常態化開展采風創作、慰問演出、文化惠民等活動。

  

二是全力以赴抓文學原創。實施中長篇小說精品創作工程,對主題創作、期刊建設、簽約作家等重點扶持;聚焦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火熱實踐,聚焦塑造時代新人形象,組織現實題材創作生產;原創作品在全國重點報刊發表量創歷史新高,安徽作家時隔22年再獲魯迅文學獎。計劃用3年時間組織創作一批體現“四個謳歌”的中長篇小說。加強影視和廣播劇作品創作,廣播劇連續10屆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三是全程服務抓創作質量。對重點作品的創作生產實行源頭把控、全程把控。立足當年、放眼三年,對各門類創作選題、內容、周期等規劃設計,滾動實施重點文藝項目116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定期調度會商,此次獲獎的4部作品,就是兩月一調度、半年一總結,集中各領域精兵強將,反覆論證、修改提升的結果。

  

四是全心全意抓人才培養。去年,“中國文藝名家看安徽”8個系列活動邀請230多位文藝界人士到安徽采風創作,通過座談交流、現場指導等形式,對我省120多名相應門類骨乾創作人員點撥幫助。深入實施“名家名師帶徒”計劃,打破門戶局限,“一帶一”方式傳藝,韓再芬、黃新德等黃梅戲領軍人物收徒培養新秀20多人。推出“有戲安徽”專區,在劇場、電視、網絡、手機、廣播“五位一體”傳播。堅持“開門”合作育人才、創精品,先後與兄弟省市和10多位名家合作,推出歌曲《脫貧宣言》,即將推出電視劇《覺醒年代》《外交風雲》《國家情懷》等。對全省優秀文藝骨乾,政治上給榮譽、經濟上重獎勵、生活上多關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