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杭州的候潮門不僅是觀潮的好地方,還是南宋皇城咽喉

候潮門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馳神往,畢竟能夠等候潮水的到來也是一件愜意的事情,不過現在的候潮門遺址是在候潮路和江城路交叉口,隨著錢塘江河道的改變,這裡已經不是最佳聽潮和觀潮的地方,而是在六和塔了。西湖十景中的六和聽濤就是因為六和塔是聽潮的最佳場所而命名的。

竹車門變候潮門

而候潮門這個名字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在改成候潮門之前,它有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竹車門,這個名字的來源還要從錢鏐說起。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屬於吳越國,而錢鏐就是吳越王,為了保障杭州的安全,錢鏐開始築造捍海塘,同時築造了竹車門,《吳越備史》中有記載:

初定其基,而江濤晝夜衝激,沙岸板築不能就。王命強弩五百,以射濤頭,又親築胥山祠,仍為詩一章,函鑰置於海門。其略曰:“為報龍神並水府,錢塘借取築錢城。”既而潮頭遂趨西陵。王乃命運巨石,盛以竹籠,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塹,通衢廣陌,亦由是而成焉。

這裡的王就是錢鏐,而這個事件就是傳說中的錢王射潮。傳說中錢鏐命人射了三次潮,每次一萬支箭,最終射退了潮水,於是命人運巨石,並用竹籠裝起來做地基,建成了城門,因此被稱為竹車門。由此可知,當時的錢塘江要比現在更寬一些,不過經過滄海桑田,昔日的河道已經變成了商業區。

到了南宋時期,南宋的行在在杭州,於是在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對竹車門進行了重新修築,以符合臨時都城的防禦及美觀要求,修建好以後的城門更加堅固,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因此改為候潮門。

候潮門與錢塘江潮水

候潮門的位置和名字就決定了這個城門跟錢江潮水緊密聯繫在一起,錢塘江位於出海口,又加上在北緯30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錢江潮,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錢塘江湧潮最大,平時也是有潮水的,只不過沒有這麽大而已。 不要以為只有現代人才喜歡觀潮、聽潮,古代娛樂活動匱乏的情況下,看潮觀潮更加頻繁,而候潮門就是最佳的觀潮聽潮的地點。

唐宋時期的候潮門就在錢塘江邊上,而錢塘江自杭州城東北繞城向南流去,錢江潮來的時候剛好就打在候潮門的岸邊,但是候潮門的城門不是隨便能上去的,於是,大家把目光放在了候潮門外。 為了便於觀潮,候潮門外建了很多觀潮的樓閣:北面有映江樓,西面有觀潮樓、浙江亭,另有草閣、江樓、樟亭驛、映發亭、廣陵候廟等等,其中樟亭驛就是位置極佳的“觀潮之所”。

當然,觀潮最人流攢動的時候,還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三天,杭州城內的達官顯貴、社會名流、文人騷客等紛紛登上驛樓,居高臨下,品著西湖龍井,靜靜的等待錢江潮的到來,就連皇帝也不例外。《武林舊事》中就有記載宋孝宗從候潮門出去觀潮。 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就有一首詩《登樟亭驛》盛讚錢潮景:“百裡嗚雷震,聞弦暫輟彈。府中聯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當年驛樓觀潮盛況,由此可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孟浩然寫這首詩的時候,候潮門還沒有修建。

候潮門外酒壇兒

杭州十座城門十句諺語,源自南宋,當時杭州作為南宋的行在,商業繁華。“候潮門外酒壇兒”,這裡的酒壇兒說的是紹興的黃酒,紹興距離杭州很近,而且紹興的酒香甜醇美,自然而然成為南宋朝廷的“禦酒”。此後每年都有大量紹興黃酒送到皇宮。 而大量運輸黃酒需要考慮到經濟成本,一是運輸費用,二是破損,紹興到杭州走水路運輸費用低,破損少,是最佳的選擇。

於是每年上等的紹興黃酒都通過浙東運河從紹興出發,抵達現在濱江的西興,再跨越錢塘江,到達貼沙河,通過候潮門邊上的安便水門,經過中河運往杭州各大城管,“候潮門外酒壇兒”由此得名。

南宋時杭州的水門不止一個,而選擇從候潮門旁的南水門進入,然後再從北水門出城,自然也有經濟的考量,根據《夢梁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時候的候潮門內外一個商業繁榮、娛樂業紅火的街區。 這裡不僅僅各式各樣的商販都有,比如南豬行、鮮魚行、青果團等,還有當時全城最有名的娛樂場所瓦子,所謂的瓦子就是現在的大劇院,以表演曲藝說唱雜技為主。

當時臨安府總共有十三家有名的瓦子,候潮門外瓦子是其中的一家,這帶帶來的客流量那是巨大,自然紹興黃酒最是受歡迎。 不過,隨著錢塘江東退,河道也淤塞,候潮門外也成了大片的灘塗,酒類進城逐漸轉向了艮山門、七堡江口,但“候潮門外酒壇兒”還是流傳了下來。

候潮門是南宋皇城的咽喉

南宋時期的候潮門雖然比不上朝天門尊貴的地位,但可以算得上是南宋皇城的咽喉,它最接近南宋朝政治運作的中心,大內禁地和六部官署,從候潮門進入後,首先到達的是都亭驛,這裡招待外國使者的地方。都亭驛對面就是東華門,再往前走就是六部橋,過了六部橋就是和寧門,有這麽多重要的地方,意味著這裡需要最高等級的防護。

《夢梁錄·大內》也有這樣的記載:“沿內城有內門,曰東華,守禁尤嚴。” 候潮門附近有這麽多重要的場所,它是南宋京城面向外部的一條重要通道,不管是陸路還是水路。朝天門不是什麽人都可以隨便出入的,而南宋時還沒有鳳山門,東南方向的往來旅客,必從候潮門進出,當然這也包括外國使者,從這裡進入直接可以進入都亭驛。

而一些官員,不管是進京面聖,還是辭職或者免職要離開京城,都要從候潮門外的“樟亭驛”辦理手續,等待上報後完成手續才進入或者離開。而且候潮門外也有一個大教場,也就是練兵的地方,宋孝宗趙昚登基第二年還來這裡閱過兵。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候潮門離錢塘江越來越遠,也不再是皇城,候潮門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候潮門的倒塌大概在民國,《申報》曾經做過報導: 候潮門城垣塌圮,已由工程局派工拆卸,所有城磚均由第三師師部派十團、十一團兵士,搬運儲藏至(甕城)內城城圈,現正建搭木架,預備拆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