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獨家揭秘《奧本海默》10個隱藏彩蛋 你找到了嗎?


1905電影網專稿 比起《記憶碎片》《致命魔術》《信條》,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並不是非常燒腦的電影。


這是諾蘭第一次拍歷史傳記片,聚焦“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電影的高潮部分當然是奧本海默通過主導“魔幻三俠”核試驗,實現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發的過程。


這也是一部政治驚悚片。敘事主體由兩條時間線內容穿插構成:1954年針對奧本海默的聽證會和1959年針對施特勞斯提名商務部長的聽證會。


部分觀眾認為影片難懂的地方或許是對那個時代的政治、歷史、人物的不了解,或許是對諾蘭複雜的電影語言和影片密集的對話,所形成的一定觀影門檻。



在北京首映禮上,諾蘭說:“看這部電影的最佳人選,就是什麽都不知道的人。哪怕在美國,奧本海默非常有名,但是他當時很多生活細節並不為人所知。”


他也承認,電影包含很多具體細節和大量不同的角色,希望看完電影感興趣的觀眾能上網查找資料,更全面了解真實的歷史和片中人物更有趣的故事。


影片改編的原著《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的勝與悲》以及紀錄片《終結一切戰爭:奧本海默和原子彈》,會幫助大家更加理解電影《奧本海默》所講述的故事。



上映前後,網上已經有非常多相關科普文。以下內容建議大家在看完《奧本海默》後閱讀,我們不普及延伸更多相關歷史、人物信息,就從這部電影入手,整理出10個關鍵亮點,也是10個“隱藏彩蛋”。


第一個“彩蛋”,就從第一個鏡頭開始了。


01

水與火


電影一開場,奧本海默俯視雨水滴在地面上泛起的水花;到了結尾,奧本海默再度看到雨滴水面,接著聯想到核彈下墜,世界因核彈爆炸而毀滅的末日場景。


滴落的雨水和一顆顆落下的核彈,影片從第一個畫面起就構建水和火的視覺匹配關聯。



如果說年輕時奧本海默看到的雨滴景象,帶有他對原子彈爆炸的最初想象以及對物理成就的野心抱負,那麽當片尾,奧本海默再次凝視雨滴,反映的卻是他對核彈危機引發人類災難的深深恐懼和焦慮。


提及這一視覺意象,諾蘭在受訪時表示,奧本海默就像是在雨滴間起舞。在日本上空投放原子彈爆炸的兩朵蘑菇雲,好比奧本海默眼前水面泛起的漣漪形態,水火不容般既澆滅又焦灼著他的內心。水火不容的喻義,更可指向他和片中“反派”施特勞斯的敵對關係。



電影就從水與火的視覺隱喻,開啟了整個故事。


02

彩色/裂變,黑白/聚變


諾蘭曾在《記憶碎片》中,以黑白畫面作為正敘,以彩色畫面作為倒敘。在《奧本海默》裡,黑白和彩色畫面則代表不同的視角。


彩色畫面代表奧本海默的主觀視角,諾蘭在寫劇本時也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當奧本海默在聽證會揭開與瓊·塔特洛克的婚外情時,畫面出現瓊和他赤裸的身軀,直觀顯示他袒露這段隱私時赤裸裸的心理感受。


黑白畫面是以施特勞斯為核心的客觀視角,是從監視者的角度來看待奧本海默。



黑白和彩色的第一個場景,都各自出現了小標題:“裂變”和“聚變”。


原子彈的能量來源是核裂變,奧本海默作為原子彈的創造者,裂變一詞暗示彩色部分的敘事將刻畫奧本海默如核裂變般的複雜人生。


從奧本海默的視角出發,可以看到他和不同物理學家的分歧、在三角情感中的分裂、和納粹物理學家的競賽、和當權政府的立場矛盾等,這些外部環境和內部情感關係的糾纏,都如核裂變的鏈式反應一樣,持續影響著奧本海默的精神狀態。



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氫彈就是利用核聚變來釋放能量。奧本海默是發展氫彈武器的堅決反對者,“核變”即暗示了黑白場景的敘事重點在於“對立”。


“聚變”的故事的主角施特勞斯,正是策劃針對奧本海默聽證會的幕後黑手,是他暗中操作撤銷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


03

毒蘋果


奧本海默在劍橋求學時,和導師帕特裡克·布萊克特關係不融洽。某天他將氰化鉀注入蘋果,把含有劇毒的蘋果放在布萊克特的桌子上。


在毒蘋果被吃下前,奧本海默及時趕到實驗室阻止。而在真實事件中,布萊克特因為放假沒有發現毒蘋果,是奧本海默主動承認錯誤,不過他並未遭到起訴,而是被要求去看心理醫生。



電影以此體現了奧本海默的衝動癲狂和具有道德良知的複雜人性,奧本海默日後對核武器引發人類災難的道德焦慮感,也可以從這一情節追溯窺探。


04

《薄伽梵歌》


奧本海默初遇瓊·塔特洛克時,瓊要求他念出印度典籍《薄伽梵歌》的一句詩:“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這句話引用自1965年電視紀錄片《投下原子彈的決定》,奧本海默在節目中反思原子彈爆炸後給世界籠罩的陰影。《薄伽梵歌》也是影響奧本海默最深遠的十本著作之一。



片中,奧本海默和瓊先是談到當時的精神分析學派佛洛依德和榮格,緊接著說到這句話。這一情節設計預告了奧本海默之後要面對的內心恐懼,如他在片尾對愛因斯坦所說,“我認為我們確實毀掉了整個世界。”


05

“謝瓦利埃”事件的交叉剪輯


奧本海默的摯友哈康·謝瓦利埃是美共分子,被美國政府懷疑是蘇聯間諜。奧本海默在聽證會上必須回顧、解釋他和謝瓦利埃的關係。


電影用四個不同時空段落來呈現“謝瓦利埃”事件的始末,包括:曼哈頓計劃的軍事領導人格羅夫斯將軍和項目安全負責人巴什上校分別在聽證會上的回憶和說辭、巴什第一次見奧本海默調查間諜的談話、奧本海默向格羅夫斯交代他與巴什的會面情況。



這些時空段落被碎片化,並以交叉剪輯打亂了時間發展順序。《奧本海默》在非線性敘事的整體結構裡,又在內部段落使用了非線性敘事。觀眾如果不仔細看,很容易陷入邏輯混亂。


諾蘭的這一招牌剪輯手法,讓這段調查間諜的章節故事更顯懸念重重。


06

四次騎馬


奧本海默喜歡在新墨西哥州騎馬,對那裡的農場情有獨鍾。影片出現四次奧本海默騎馬的段落,每一次騎馬後,奧本海默都迎來重大的轉折。


第一次騎馬後,奧本海默和物理學家歐內斯特·勞倫斯提到他最喜歡的地方是洛斯阿拉莫斯。這個情節暗示交代了之後洛斯阿拉莫斯成為曼哈頓計劃的實驗地點。



第二次騎馬後,奧本海默決定告別瓊,和凱蒂結婚。第三次騎馬後,妻子凱蒂給了他巨大信心去擔任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她說:“世界正在重塑,你的時代來了”。



第四次騎馬後,他進入反對研發核武器的組織討論會,表明他當時的立場:即使希特勒已死,日本陷入困境,他希望使用核武器後能讓人真正了解它到底是什麽。他認為“能給全人類帶來前所未來的和平,一種基於羅斯福設想的國際合作的和平。”


此後,魔幻三俠核試驗順利步步推進。



07

“魔幻三俠”核試驗代號


魔幻三俠核試(Trinity)是人類史上首次核試驗代號,名字源自英國17世紀詩人約翰·多恩的詩《猛擊我心,魔幻三俠的上帝》。


約翰·多恩是奧本海默的情人瓊非常喜歡的詩人。瓊在核試驗前一年自殺,奧本海默把這首詩句作為核試驗的代號,或許是表達他對瓊的紀念。



08

爆炸聲、踩踏聲、哭泣聲


電影在呈現原子彈的爆炸場面時採用了聲畫錯位的手法。


爆炸時,先是看見爆炸產生的刺眼眩光和熊熊巨火,同時抽離環境聲和音樂,只能聽見奧本海默的呼吸聲,伴隨著一句畫外音、也是他曾念出的《薄伽梵歌》詩句——“世界的毀滅者”,觀眾才終於能聽見爆炸的聲響。


一方面,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聲畫錯位設計符合物理學原理。另一方面,它巧妙成為一種藝術化的視聽表達,強化了原子彈爆炸時的真實感和沉浸感。“世界的毀滅者”的話音點綴,更是定音了這一刻將給奧本海默日後產生的巨大影響。



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奧本海默發表演講,現場群眾慶祝狂歡的跺腳踩踏聲,聲聲巨響。這聲音也在電影開場時伴隨原子彈爆炸和“普羅米修斯”的寓言出現,仿佛是奧本海默在聽證會接受詢問時內心聽到的噩夢般的聲響。


在奧本海默演講結束離場時,先前狂歡大笑的女子轉而痛哭,他也陸續看到有人擁抱哭泣,有人嘔吐......



影片在這裡創造性傳達了聲音的多義性。踩踏聲既代表勝利者的狂歡,也能聯想到軍隊行進的整齊步伐,嚴肅、緊張、危險。哭泣聲則並存著勝利者的喜悅和受難者的痛苦。


這兩種聲音象徵著奧本海默精神上的迷惘,面對戰爭的勝利和日本普通民眾在原子彈爆炸後遭遇的災難,他不知該喜該悲。由此,才有了他對杜魯門說的那句話:“我覺得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09

施特勞斯和希爾


施特勞斯和希爾同樣面對奧本海默的“不當對待”,卻是截然不同的反應:一個是公報私仇的狹隘政客,一個是心懷正義的科學家,電影有意將這兩個人物形成一組對比關係。


施特勞斯因為奧本海默無意間調侃他曾經是低微的鞋販,以及懷疑奧本海默在愛因斯坦前說他“壞話”,就將個人私怨演化成對奧本海默的政治報復。



希爾博士在片中隻短暫出場三次:第一次,他以記錄員的身份出現,被奧本海默粗暴打斷筆記;第二次,他跟隨物理學家西拉德,請求奧本海默簽署停止製造核武器的請願書,也被奧本海默嚴厲拒絕。


對比施特勞斯,希爾沒有因此記仇,反而成了奧本海默的“恩人”——第三次出場,他在聽證會上揭發施特勞斯對奧本海默的迫害。



10

《荒原》


影片展現了奧本海默在求學期間接受的藝術熏陶,包括看畢加索的畫,聽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閱讀艾略特的作品《荒原》等。


其中,《荒原》這本書曾出現在諾蘭導演電影《星際穿越》中小女主墨菲的書架上。


《荒原》描寫一戰結束後,西方人對現實世界的幻滅和精神危機。這一核心表達呼應了奧本海默的心境:面對原子彈爆炸後造成的傷害,他的內心也有了這麽一片死寂的“荒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