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個改變時尚的偉大觀念:(一)女性為穿上褲子的抗爭史

社長有時會想,我們天天在說「時尚」,聊「fashion」,可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時尚嗎?

時尚,顧名思義,是當前時段流行的風尚。這樣來看,時尚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相應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等都有分不開的聯繫。

社長看到有留言說「今不復昨」,那些輝煌而驚艷世界的美與流行,彷彿永遠停留在了過去,今天的時尚變成了「土味」、「奇葩」、「昂貴」時尚。

要解答「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的時尚是這樣?」在碎片化閱讀時代,社長估摸著得有個小20期專欄帶大家了解時尚史的沿革吧。

大家可能無法想像在19世紀90年代以前,女性「時尚」服飾是沒有「褲子」這個選項的,因為在當時人們的眼裡,「褲子」屬於男人,「裙子」才屬於女人。女人穿「褲子」?那你還是個「女人」嗎?

費雯·麗《亂世佳人》

唐代宮廷仕女的襦裙廣袖,平安時代貴族的十二單衣,中世紀的胡普蘭袍,文藝復興時的西班牙撐裙,再到現代時尚的華托服、羅布,優雅的洛可可。

弗朗索瓦·布歇所繪蓬巴杜夫人肖像(約1756)

最後維多利亞時代將女性炫耀性消費和男權附屬的「花瓶」地位推向頂點,極盡繁複華麗的裙裝讓女性徹底失去了「自由」。

詹姆士·蒂索的《太早》(1873)

物極必反,繁極必簡。1851年,阿梅利亞·詹克斯·布盧默設計了寬鬆土耳其式長褲,或稱燈籠褲,在腳踝位置用繩帶收緊,外面再穿齊小腿長的裙子,免去了女性對裙撐的需求。

維多利亞時代的籠形裙撐

但許多人擔心這種服飾的發明會抹去性別差異,故抱有敵意。乃至幾十年後,女性在騎自行車時,褲子外面還要穿著一件長度各異的裙子,以打消社會對女性「穿褲子」的汙名。

倫敦聖詹姆士公園一位穿裙褲的女性(約1897)

典範如圖,這位騎自行車的女士的姿態體現了在開闊大路上運動的解放感。頭戴爵士風格的帽子,身穿男裝線條剪裁的夾克上衣,七分裙褲,防水綁腿,仿男式女襯衫的硬高領外翻。

到了19世紀末,婦女著裝開始簡化,帶來了仿男式女襯衫和裙裝組合的流行。其中襯衫被稱為「waist」,翻領,前襟中央用紐扣繫到底。

《高爾夫四人組》(約1900),沃爾特·格蘭維爾-史密斯

羊腿袖的袖子不像以往時裝那樣緊,袖口處還有實用雙層折邊袖口。這樣的襯衫使得女性可以自由活動,參加高爾夫球這類新興休閑活動。即便現在還未完全擺脫緊身胸衣,男式風格的注入也為女性著裝的「自由化」提供了方向。

那麼「褲子」到底是什麼時候被承認「時尚」地位的呢?

原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專為運動設計的時裝逐漸滲透到主流時尚。新近流行的日光浴和游泳等休閑活動要求不同款式的服飾,比如海邊休閑裝或沙灘褲裙(這時比基尼尚未流行)。

這種潮流由設計師可可·香奈兒(1883--1971)及其借用水手的喇叭褲所帶動。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投入健身活動,她們也開始接受更加寬鬆的款式,褲裝自此才開始得到廣泛關注。

上圖中的兩套單面針織素麵面料色彩相反:暗色底帶淺色條紋,淺色底帶暗色條紋。連體衣單獨穿著更為常見,這裡卻搭配了內搭,應該是我們現在內衫外裙(褲)的穿搭鼻祖了。

最引人注目的其實是「寬腿褲」,妥妥的「闊腿褲」前身啊,可見流行真的是個輪迴。

但在當時的觀點中,便褲套裝仍然是一種性別特徵模糊的服飾。我們知道要打破世俗眼光的枷鎖與壁壘,就必須有一位強有力的領袖來長官這股潮流。女演員馬琳·黛德麗就是這麼一位「敢穿」的先鋒人物。

馬琳·黛德麗在柏林與維也納的舞台和電影中演出。1929年,她個性化的風格魅力吸引了導演約瑟夫·馮·斯坦伯格的注意,邀請她在《藍色天使》(1930)中扮演頤指氣使的無情夜店歌手羅拉·羅拉。

黛德麗《藍色天使》

在電影中,黛德麗頭戴大禮帽,身穿定做的尖領無尾禮服和黑色長襪,運用魅惑手段獲取了本屬於男性的權利。之後,她又在多部電影中重複了羅拉的形象,並且將視異裝癖為可接受行為的魏瑪性別模糊文化帶到了好萊塢。

在男性服裝之下,黛德麗的行為也堅持了自我的主張,她超脫地調和了明顯的女性體征,與柔順金髮的典型女性化風格形成了對立。

黛德麗《金色維納斯》

女演員借用的男性配飾還包括帽子、領帶、粗革鞋、單片眼鏡以及象徵男子氣概的經典電影道具——香煙。

在銀幕之外,馬琳·黛德麗也穿男裝。

圖上黛德麗身穿的定做套裝完全模仿自男式風格,莊重的貝雷帽、挺括的白襯衫、清爽的胸袋巾,體現出跨性別服飾的美。

1933年到訪巴黎時,黛德麗也穿著類似服飾,外搭一件男式齊腳踝厚重大衣。據說到達後她曾受到警方的警告,稱她可能會被起訴,因為根據1800年起施行的一項條例,女性跨性別穿著男性服飾是被禁止的

但總的來說,當時的情形是,黛德麗穿過的那些男性服裝都成了經典時裝,雖然有些是幾十年後才流行起來的。

比如20世紀60年代,伊夫·聖·洛朗的「吸煙裝」將無尾禮服引入主流時尚。

吸煙裝與香奈兒首創的「黑色小禮服」一同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重要的服飾。此後的30年裡,設計師所有的系列作品中都推出了各種款式的吸煙套裝。

也正如聖·洛朗形容的那樣「(細條紋套裝)會一直流行,因為它是一個款式,而非時尚。時尚起起落落,但款式永恆」。

而當初的引領者黛德麗的「身體力行」確實帶動了女士「便褲」的流行,不過仍僅限於休閑穿著。

1939年,《時尚》雜誌(Vogue)刊登了一篇文章稱:「如果沒有幾條定做的1939年款的優質便褲,你的衣櫃就不齊全。」於是便褲的魅力被蓋上了權威的戳。

作為一種戶外活動穿著的實用性服裝,便褲採用輕型花呢、斜紋棉布和燈芯絨等結實面料,裁剪成柔和的寬鬆卷邊樣式。

提高的褲腰位置有腰帶和褲袢,中間褲鏈的兩側有未熨平的褶皺,縫合在邊縫裡的寬大豎口袋能容納手部各種各樣的活動。休閑時會搭配軟棉布襯衫或簡潔的毛衣,便褲也從此成為了現代女性服裝的固定款式。

在馬琳·黛德麗之後,影星凱瑟琳·赫本也是褲裝和扁平粗革鞋的支持者。

巴爾曼時裝店女董事吉內特·斯潘尼爾回憶,這位女演員在扮演完倫敦話劇《百萬富翁》(1952)中的角色後,「直接換下我們的刺繡禮服,穿上便褲照了相」。她帶領著其他具有共同思想的女性一起,繼續用男性服飾調和了女性風格。

社長回過頭來算了算,從時尚發展史上的古希臘古羅馬服飾(約公元前550年)算起,女性把「褲子」納入時尚與日常這條路竟然走了差不多2500年!

費雯·麗

今天這一期內容,社長想給大家傳遞一個觀念——「性別是不能用標籤去定義的」。

我們今天無法想像歐洲中世紀女人穿長褲是犯法的,也無法認同到20世紀初歐洲大學都不收女大學生,因為校董們認為女人的思維沒有連續性。

但可悲的是,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今天依然存在。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洋娃娃是女孩兒玩的,小汽車才是男孩兒玩兒的;上學了,師長說女孩兒適合學文,男孩兒適合學理工;工作了,玻璃天花板效應告訴女性應該服從,男性才能夠長官;成家了,社會默認全職的只能是媽媽,哪怕媽媽比爸爸掙錢多……

播放GIF

這樣的思想與「女人不該穿褲子」有什麼分別?

如李銀河老師所說,兩性氣質因人而異,不應該被規定,被對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們不能以模子去塑造所謂的「男人」和「女人」,這是對本該豐富多彩的人生的一種局限。

坦然地悅納自己的本性才會活得快樂,願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生活。

如果你對社長新開的「坑」感興趣,如果你還想看到更多時尚史內容,如果社長為你了解時尚提供了一點幫助,那都請你務必在評論區告訴社長!

天知道有多少內容夭折於「無人欣賞」,你的鼓勵才是創作最大的動力!

最後,相信你持續關注社長,是因為那份不經意的打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