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一生混砸過多次,照舊無往而不樂

蘇東坡一生混砸過很多次,

有幾次還相當的嚴重,

但他能無往而不樂,心情一直很豁達;

他出入佛道,既通達朝政又熟悉民生,

思想一直很獨立;

他學識駁雜、吃喝體驗很豐富,

這玉成了他詩歌的多樣和廣博,

他的文筆一直都很新奇。

——書房書話

宋朝是一個美麗的王朝,是中國文學的福地,孕育出宋詞這一璀璨的文學明珠,而萬千詞人中,蘇軾無疑是最閃亮的那一顆。

蘇東坡一生混砸過很多次,有幾次還相當的嚴重,但他能無往而不樂,心情一直很豁達;他出入佛道,既通達朝政又熟悉民生,思想一直很獨立;他學識駁雜、吃喝體驗很豐富,這玉成了他詩歌的多樣和廣博,他的文筆一直都很新奇。

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最有意思的詩人。

蘇軾生於1037年,“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以簡為師”。他很小的時候就讀《莊子》,看來,兒童可以讀很牛的大作品,只要他是那塊料,蘇軾老莊底子因此很扎實,這是他一輩子活得風生水起的基礎。

他在22歲時就和19歲的弟弟蘇轍一起雙雙中了進士。混得順的時候,他做過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中樞舍人。混砸時貶任杭州通判、徙湖州、黃州、常州、知杭州,最後貶海南。1101年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享年66歲。高宗朝,賜太師,諡文忠。

就做官而言,蘇軾算是混得相當不錯的了。這首蝶戀花有些版本加上了《春景》標題,其創作年代,一向有兩派為之爭吵,一派認為是蘇軾在惠州所寫,另一派偏不同意,理由是蘇軾那會兒剛到惠州,人生地不熟,寫不出如此深刻的作品,堅決要求將此詞的寫作時間定為存疑。然而,我李亞偉本人在沒去河西走廊之前還寫出了很棒的《河西走廊抒情》的主幹部分,還有,但丁沒下地獄前也寫出了《神曲》。所以,對拿著內褲就要爭論過沒過性生活的較真兒二把刀學者,你理他不清白,不理呢更不清白!

宋哲宗親政的第二年,也就是1094年,朝中有30多名高乾被貶到嶺南等老少邊窮地區。蘇軾是被政府最先拿來開刀的,在紹聖元年4月,有人彈劾他嘲諷上一代長官人,他因此丟了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兩個職位,將他調離京城去做定州知州。

但處罰蘇軾的紅頭檔案還沒到他本人手上的時候,中央辦公廳之類部門覺得不過癮,又下文讓他以“左朝奉郎”的身份知英州,也就是說,讓他掛職去英州做市委書記。

第二個紅頭檔案還在路上跑的時候,中央相關部門還是沒過癮,又發文把他降為副六品的左承議郎。蘇軾拖家帶口被降級檔案追著走,到安徽當塗時,新的檔案又追上來了,貶他為建昌軍司馬,並讓他去惠州待著——惠州在宋朝首都人心目中就相當於現代人心目中的非洲了。

蘇軾快麻木了,往南走,剛到江西盧陵又通知他降級別,此次是寧遠軍節度副使,這個寧遠軍在湖南,但告訴他這個任命只是象徵性的,待的地方不變,還是惠州。他的這個節度使和唐朝的節度使比起來就比山寨版還山寨,而且還是副的。差不多算是勉強給保留了國家基層幹部的資格,介乎於科級和股級,不過,再怎麽還是體制內,並且,這下算是到底兒了。

蘇軾此時已59歲,提前演繹了宋朝失敗官員的59歲現象,帶著小兒蘇過、小老婆(伺妾)朝雲爬山路、趕馬車顛簸南下,越往前走樹越綠,越往前走官越小,仿佛世界上最荒誕、最倒霉的驢友,緩慢地向人生的終點無助地旅行。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我一直認為,詩歌沒有豪放和婉約之分,只有好與不好之別,蘇軾這首小詞承襲詩教的傳統,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是蘇軾“剛柔相濟”風格的典範。

“天涯何處無芳草”

——將降級貶謫當成自助遊

◆花褪殘紅青杏小。

◇花兒在最後的紅色中凋敗,杏兒在青澀裡露出小腦袋

過去的日子黯然欲逝,新的生活在杏樹上露出了小小的腦袋,坎坷潦倒的蘇東坡在惠州安頓了下來。

與其說惠州的山水歡迎他,還不如反過來說,他的內心一直歡迎著新的生活。惠州美麗的自然風光很快將他整個人乾乾淨淨地洗了一遍,蘇軾內心萌動了清新和喜悅。

官從很大變成了很小,差不多從副國級變成了副科級,但新鮮的生活也有召喚他的意思。青年時代就寫了《策略》《策別》《策斷》等二十五篇治國文章,在北宋積貧積弱的問題上,蘇軾是有不少富國強兵的策劃的,但政府此時基本上到了黑白不分、是非莫辨的水準,他雖有治國之術,卻無匡時之運。

“蠻貊之邦,瘴癘之地”是當時惠州的城市形象,暮年遠漂,身如孤葉,剛到此地的蘇軾確實到了叩問自己人生觀的節骨眼上。

花已褪,紅已殘,杏還青,點明季節正當春末夏初。世上季節再次變換,人生可否另開篇章?這應該是很多人失意時常有的困惑。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燕子飛去又飛來,綠水環抱著一戶人家不想遠去

傷春之感,惜春之情,是宋朝詩人常常當成顯擺其風雅的軟體,蘇軾也不例外。寫空中燕子輕飛、人戶綠水環繞的隱者風景,真是將降級貶謫當成自助旅遊了,官場中的老驢友,在宋朝真是不少啊。不管此處的這戶“人家”是蘇軾家還是另一戶小地主,它在寫作上只是為勾出“牆裡佳人”作意象牽扯之用的,美麗的意象再用水“繞”著,非常清新,非常田園,另外,“繞”字還有惜春、留春的柔情心思,比現在流行的“擁抱”那個西方詞語要細膩,它必然勾出留春不住的寂寞心態。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那門前樹上的柳絮正被風兒吹沒,但如若面對世界,就有春暖花開

春天肯定是留不住的,看看那戶人家門前的柳樹,那枝條上的柳絮正像我們戀戀不捨的某段歲月被風一點一點吹走。

“柳綿”,即柳絮。“又”字在這裡也很折騰,是留戀的東西慢慢失去的折磨過程。

但此時也很容易讓人想到,在世上的某處,仍有芳草如茵的美麗生活,春天會離開你,但春天不會離開這個世界。芳草和天涯,正是蘇軾偶爾會露一下的浩然廣闊。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評價為:“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但姓俞的可能忘記了歐陽修,我記得歐陽修在他的一首叫作《采桑子》的詞中也有同一境況的描寫:“狼藉殘紅,飛絮蒙蒙”或“垂下簾櫳,雙燕飛來細雨中。”不過,歐陽修先定了一個開朗的調子,他在首句就寫了“群芳過後西湖好”。不濫情、心態好。蘇軾和他的老師歐陽修在做人作詩上算是一夥兒的。

點擊小程式 購買《人間宋詞》

“多情卻被無情惱”: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個美麗的錯誤”

◆牆裡秋千牆外道。

◇此時院裡蕩漾著秋千,院牆外有小路徘徊

此句仍是寫景的延續,但明顯想從寫景轉為敘事。牆裡,應該是前面所寫的綠水人家。一個行人從人家院牆外經過,他看到了秋千架。手法,白描。這個人就只能是作者本人了。牆裡、牆外,將要展開的是一個小小的宋朝版“圍城”故事。

小詞短詩非常忌諱用詞重複,“牆裡”“牆外”和後面的“多情”“無情”被蘇軾巧妙地重複,甚至能重複成哲理名句,這不是一般詩人乾得了的,這是很專業的高招。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路上的行人,正被那牆裡美女的笑聲打開心兒,如同春來春去,笑聲倏忽消失,多情的過客就感到了莫名的失落

蘇軾本人,他從人家院牆外經過,聽見了院裡姑娘的笑聲,他感到了一點隱隱的煩惱。美女笑聲漸漸消失的過程也是過客慢慢被傷害的過程。

“悄”,消失。牆內佳人無意,牆外行人失意。“多情”,指牆外行人。“無情”,指牆裡佳人。俞陛雲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還說:“牆內外之人,乾卿底事,殆偶聞秋千笑語,發此妙想,多情而實無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台灣當代詩人鄭愁予也寫過一首關於多情和無情的詩歌,這就是著名的《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詩中騎馬的過客無意(或者這是一位沒心沒肺的硬漢),春闈後的佳人失意。與蘇詞正好男女相左、裡外相反,鄭老先生是否受蘇軾這首詞啟發,下次再見一定記得問問他。總之一個個美麗的錯誤,延續了中國詩歌中最美麗的意象。

無情是世界的本性,多情是人類的天性。聯想到蘇軾以前寫過“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還聯想到他常喝著自家釀的羅浮春酒,感歎著“日清新”“睡正美”的生活態度——才發現,他隨處觸發、皆成妙諦的本領不僅僅是勤學苦練能得到的。“短幅中藏著無數曲折。”一首小小的詞,美得可以讓人無視其中的禪意,天賦之外,他還必須得是性情中人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