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個微信發“嗯”的人,已被踢出群聊

白天在線社恐,深夜微博蹦迪,不知是多少人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社交網絡拉遠了人與人在現實中的距離,讓人們只會在網上交流。

雖然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但網絡無處不在的“潛規則”,也讓人產生了諸多尷尬。

比如人們在工作時最討厭的事情莫過於同事“收到消息不回復還發朋友圈”。

還有一些人,習慣用“哦哦”“嗯哼”結束未完成的對話,讓別人想接話都不知道接什麽,成為“話題終結者”。

接不下去 / 微博截圖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在面對“敷衍”時,都能一個忍字為大。

有時候,回復有多冷淡,後果就有多嚴重。

前些天,有職員發了個帖子。

說自己只是回復了老闆一個“嗯”,就被老闆批評:

“和領導或客戶都不要回復‘嗯’,這個是基本的微信禮儀。”

“嗯” / 職員發帖時提供截圖

這位職員表示不能理解,感覺得不到尊重,準備辭職。

老闆說什麽就是什麽吧 / 截圖

潛台詞很明顯:大家都是出來混的,憑什麽我要委屈自己慣著你?

可惜這一次,發帖者沒得到大家的同情。

這麽好的老闆不珍惜,等啥呢 / 截圖

有人說,老闆這麽做也是為他好,且不說老闆之前就提醒過,這次也沒嚴厲批評,只是合理提醒一下。

還有人說,老闆沒毛病,別人這麽回我,我即使不會明說,也會在內心錘爆他的頭。

相較於認為是老闆太過玻璃心,更多人覺得是職員自己的鍋。

微信聊天,滿地都是雷

常常聽到女生吐槽自己的男朋友:

“工作太辛苦,和男朋友傾訴了一下,結果他冷淡地回了一個'嗯',我是不是該分手了?”

很多時候,從聊天字數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談話的重視程度。

放在職場上也如此。

在實行扁平化管理的公司,平易近人的領導可以忍受你開那麽一兩個無傷大雅的小玩笑。

不過在領導打的字數明顯多於自己的情況下,回復一個“嗯”字,很可能就會觸碰到了“職場禁忌”。

沒有人會慣著你 / 微信評論截圖

還有人,因在工作中發了一個“OK”的手勢,被公司開除。

群裡有人說:“這就是你的收到?收到回復收到,這點規矩不懂嗎?”

發了一個表情被開除 / 截圖

雖說這般不近人情的公司不要也罷,在工作中沒必要低姿態做個“舔狗”。

但一句“收到”,包含了太多學問。

詳細的回復,可以縮減時間和解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簡單來說,詳略得當的複合句>條理清晰的簡單句>精準的具體單詞>敷衍的單個字。

比如,當領導問你“明天的行程是否安排好了?”

如果回復“明天的行程安排已經郵件發給您了,您看下如果我有忽略的地方,我馬上進行補充。”

相較於“嗯”,起碼領導知道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踹一腳動一步。

領導也可以在最快時間內,獲取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問啥答啥,要不是知道你是下屬,還以為在和一個網絡客服人員對話。

雖說每個人的語言習慣不同,想在職場上獲得好印象,還是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嗯”和“嗯嗯”千差萬別

“嗯”字成為職場用語雷區,其實跟語言學和心理學也有關係。

如果說“嗯”是冷淡的表現,“嗯嗯”顯得相對溫暖。

這是因為疊音激發了我們的嬰兒圖示——人們對具有嬰兒特徵的刺激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表征。

網上流傳的段子“濟南就可以了唄,還濟南南”,讓人產生一種萌感 / 網友視頻截圖

孩子在初學語言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使用疊聲詞進行強調。

同理,襪子就是“襪襪”/《學外語》優酷截圖

如同馬三立和張慶森在對口相聲《學外語》裡說的那樣:

小孩說話學不明白,就會兩個字兩個字地往外蹦。

所以,聊天中回兩個疊音字,讓人感受不到攻擊性,給人安全感。

小孩學不明白詞就會下意識疊字/《學外語》優酷截圖

反過來說,聊天中回復一個“嗯”,雖然簡潔,也容易讓人誤解。

“沒有人情味

對方回復的字越少,你就越會覺得對方態度冷淡,對話題也沒什麽興趣。

同樣的道理,還有“哦”、“好吧”、“行吧”……

別人興高采烈地跟你分享心情,這時回復一個“哦”,瞬間將話題推向終結。

尤其是對混跡網絡的人來說,“哦”和“滾”有時直接劃等號。

其次,字數越少,也是越“忙”的意思。

對於其他人表現自己“忙”,有時會產生一種奇怪的心理反應:

你忙,我不忙?

“高高在上”

在衡量自己忙不忙的時候,相當於把對方放到了蹺蹺板一端——如果對自己沒什麽價值的人,不忙也是忙;對自己有價值的人,再忙也是不忙。

忙的潛台詞是:我的時間比你的時間更值錢,給人一種“我的地位比你高”的感覺。

在職場中,領導總是來做最後總結,不會長篇大論一條一條跟你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所以,回復一個“嗯”,會讓人產生一種忙到不想理你的感覺。

你懶得搭理領導,領導怎麽想?

“降低主觀能動性”

在職場中,不同的角色之間通常存在補償關係。

一般來說,高能力的人,往往更多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

低能力的人,則要盡可能展現高熱情,態度也要更積極。

作為下屬,用“嗯”這個字來回復,就相當於將自己的低熱情表現出來。

領導看到,即便表面不說,心中對你的印象分也可能會降低。

一個人是否成熟,就看他怎麽聊天

好好說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爭執和矛盾,緩和氣氛,給人帶來愉悅感。

當然也是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前段時間小S在《我們是真正的朋友裡》向阿雅吐露心聲。

年過40歲,希望能有自己的作品,可電影不受好評,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件也沒有成功。

阿雅隻用了一句話——“這個時代只會有一個徐熙娣”,就安撫了接近崩潰的小S。

好好說話是一種溫柔 / 截圖

同樣一句話就能解場的還有賈玲。

《王牌對王牌》提問環節,姚晨被問到:“你的嘴變小了,你是不是整容了?”

女明星面對這種話題,一般都比較敏感。

賈玲迅速站出來:“你是不是說話盡量說收口音?就跟我有時候知道自己胖,一般都側著站。”

簡單的一句玩笑,瞬間緩解了現場的尷尬。

賈玲高情商救場姚晨 /《王牌對王牌》截圖

會聊天,不僅是一個人的修養,也是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體現。

電視劇《都挺好》裡,蒙總病倒,蘇明玉親自到公司的二分廠找黃廠長向他分析現下情況。

雖然蒙總的病情還不明朗,但她保證無論如何,分廠的利益不會出一點損失。

蘇明玉簡單的反饋後,二廠長沒了多餘的擔心。

有理有據,十分能讓人信服 /《都挺好》截圖

一個有良好職業素養的人,能在一項任務裡,按照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行動(Act)這四點,進行可控的閉環思考。

說簡單些,就是靠譜。

除此之外,完成一次完美的工作對話,還要遵守微信禮儀:

說正事有正事專用句式

說正事最好直奔主題,而不是把一句輕飄飄“在嗎” 甩到對方臉上。

職場使用微信的要義在於高效和迅速——明明有事卻隻跟對方說一句“在嗎”, 不僅浪費時間,也會給被問的一方帶來更大的壓力。

因為信息不對等,你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存在未知的風險。

因此,會用微信聊正事的人,能把信息交待清楚:

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過程如何(How)。

不僅是新聞六要素,也是將事情全面表述出來的最直接句式。

詳略等當,才能讓對方掌握信息,節約時間。

發語音要分場合

現代人打開微信最討厭的事情,除了領導的新需求,就是收到了一堆長達60s的語音信息。

沒有任何前情提要,點開前就陷入了“薛定諤的貓”理論:

你永遠不知道對方的語音是不是重要信息,它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

但只有當你點開並堅持聽完了,才能知道答案。

有時,七八條語音湊在一起,轉文字也不知道對方想要表達什麽。

別說是不方便接收語音消息,就算方便,願意打開的人也是越來越少。

會聊微信的人,永遠都會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不論面對面的交流,還是隔著螢幕缺少肢體和表情語言的輔助。

尊重對方的需求,往往就能收獲到最好的答案。

給別人發微信要考慮到對方看到這條微信是什麽反應,請求會不會超出對方的能力範圍、耽誤對方太多時間。

久未聯繫的朋友,如果需要對方的幫忙,如何“委婉又不失禮貌”地提出需求,讓對方更容易接受?

懂得尊重的人,不是那種十年沒見,上來就跟你說“我下個月結婚”“孩子三個月後滿月酒你看你來不來”的老同學。

不給對方添麻煩,才是最不可缺少的溫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