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郝蕾,金燕玲雙影后飆戲,影片會讓你重新審視你和父母的關係

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有一部華語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備受關注,目前僅供應2場次,一票難求。

影片的演員陣容,堪稱國內製作頂級水準。天生帶著表演使命的郝蕾,老戲骨金燕玲,兩位演員的組合,帶給我們的好奇不止一點點。

而且在剛結束的上影節頒獎禮上,影片還拿到了最佳攝影。

她就是電影《春潮》,一部講述三代女性在同一屋簷下,互相隱忍,失語,對抗,爆發的原生家庭故事。

郝 蕾

郝蕾的演技,不需要我多鋪陳了,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同時有兩條命,一條命是給表演藝術的,一條是給生活和自己生命本身的。

對於表演一直充滿熱情和信仰的郝蕾,她勇於嘗試在影視作品中,大膽挑戰不同的角色,以達到自我突破,同時也讓觀眾在螢幕上看到,和生活完全不一樣的郝蕾。

郝蕾一直認為,真正好的表演,不是你釋放專業演技,而是你要演人。所以在看不同時期郝蕾的作品,最後留在觀眾印象裡,都是她飾演的豐滿人物,以及那個人物下蘊藏的深刻故事。

當然,表演表演,表面的容顏,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演的方向。隨著時間沉澱著年齡,郝蕾也在選角時,希望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現階段狀態和年紀的角色。依然是郝蕾的原話,她說,什麽年紀,就得演什麽樣的戲。

所以當《春潮》劇本放到郝蕾手中時,她從《春潮》看到三代人共生的人生軌跡,決定選擇出演《春潮》。

結果當然是郝蕾依然沒有讓人失望,她在影片中大部分看似冷漠的表演,光眼神泛起的一絲淚花,就能讓觀眾感受到郝蕾飾演的人物背後,壓負著多麽沉重的一段往事和掙扎。

影片當然也有矛盾衝突明顯的戲份,當我們都以為人物要排山倒海發泄時,我們卻看到郝蕾用極為收斂的表演,把原本要火山噴發的情緒,積壓在有限的台詞裡,通過飽滿的情緒演繹出來,呈現的效果,更能讓觀眾感受到母女間誤解和衝突之深,已經到了彼此不屑吵嘴的地步。

雖然在上影節,郝蕾沒能憑借《春潮》拿到最佳女主,郝蕾也是國內為數不多表演口碑和獎項不匹配的女演員之一,但這絲毫沒影響郝蕾作為我內心無冕女王的頭銜。

對於郝蕾自己而言,她也有這份野心,她希望自己代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員。

路還很長,有些證明,遲早是你的。

導演楊荔鈉

楊荔鈉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是陌生的,但她卻在獨立電影和紀錄片的洪流潮水中,沉浸了有二十多年。

1999年的紀錄片《老頭》,讓楊荔鈉初露鋒芒,早在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的《月台》中,楊荔鈉就飾演過女配鍾萍。

我回看賈科長的《賈想I》,其中有一段這樣描述鍾萍的家。

“理想與現實也因空間的約束展現出一種對立著的緊張關係”。

《春潮》這部電影,在狹小的空間裡,緊張關係也正是所有角色間衝突的源頭,郝蕾飾演的女主郭建波,正好也是一位帶著理想主義的現實幻滅者。

《春潮》標簽是文藝片,文藝片和商業片最大的區別,在於商業片會用最舒適的呈現方式,不斷給到觀眾想要的驚喜和刺激,以此來討好觀眾的觀影體驗,最大限度和觀眾做互動和聯結。

而文藝片則相反,文藝片的特質,需要觀眾為影片打開溝通的窗口,主動去投入文藝片所帶來的思考。所以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大眾來說,文藝片觀影的門檻相對要高很多,畢竟藝術鑒賞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作為文藝片,同樣也具備這樣的素質。

而《春潮》讓我有些驚訝的地方在於,影片向觀眾的對話通道是敞開的,比如小女孩郭婉婷的人設就尤為明顯,在郭婉婷和其他人的台詞互動中,能活躍觀眾很多氣氛,也製造了一些笑點。

同時,《春潮》故事的主題,是探討原生家庭不可忽視的矛盾,這也是國內大多數子女與父母之間存在的問題,因此影片的選題,天生對觀眾帶著共鳴和好感度。

當然,《春潮》在導演的個人風格上,也做了很多獨特的表達。比如郭建波出現的幻象,一個穿著睡衣的女人,似乎代表著她內心的欲望和禁忌。

電影《春潮》

郝蕾飾演的母親郭建波,是一位紀實報刊新聞主編,由於職業原因,看盡人間世過多的負面和複雜,用一心撲向工作的勁頭,來掩蓋母親帶給自己的控制和崩潰,但同時也忽略了自己女兒的成長。

金燕玲飾演的姥姥紀明嵐,她好面子,話癆,但也樂於助人,居委會大媽形象,但私底下卻對生活自怨自艾,對親人控制欲極強。

小女孩郭婉婷,年少無知,變成了家中自然的調和劑,但原本無憂無慮的她,卻在成長中發現了家庭的周遭與不堪。

三位女性構成的失衡家庭,缺失著男性的空間,這樣看似不正常的家庭結構,卻在導演貼地飛行的紀實鏡頭語言下,讓我們看到了萬千原生家庭的母女關係,甚至隔代關係間的矛盾和摩擦。

在國內眾多體現家庭矛盾影視作品中,《春潮》在類型題材上並不新鮮,但影片不像大部分同類型的作品,讓矛盾盡可能呈現激烈化。

通俗點說,你在看《春潮》的時候,看不到所謂的“撕逼”和“血淋淋”的傷口。

相反,《春潮》選擇了盡可能的克制和隱忍,用反作用力,來加深母女之間的矛盾程度。

比如,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姥姥心情高興得喝醉回家,結果卻被女兒郭建波甩了一臉冷漠,姥姥借著酒興,對女兒從頭到尾數落殆盡,而郭建波始終一聲不吭,最後她用力捏向床頭的仙人掌,以發泄內心的火焰。

大多數時候,姥姥在家裡罵罵咧咧,眼看一場暴風驟雨就要降臨時,但都以郭建波的沉默而結束,這樣的冷暴力處理,反而更凸顯母女關係已經到了崩塌的地步,我們也可以想象,之前母女間要經歷了多少地震,才形成我們現在看到靜默的一片廢墟。

而在某次,郭建波在樓道間,努力控制著怒火質問姥姥,眼看也是要鬧翻,但這次卻輪到姥姥若無其事。

這一對母女,似乎在內心深處,都形成一種照而不宣的彼此虐待默契,都在用冷暴力來懲罰著對方,但互相也小心翼翼的避免著真正的正面衝突。這樣的隔代關係,相信也能讓很多觀眾找到共鳴,還有自己和父母之間關係的影子。

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和父母的為人處事是不一樣的,但其實在潛意識裡,我們和父母的脾氣和性格,是一種共生的體系,有共生,自然就會有相似之處。

正如《春潮》海報裡宣傳語提到的:“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這是著名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提到過的一個論點。

郭建波在和母親共生和矛盾中,郭建波一直處在逃避封閉狀態,她把對母親的對抗,用在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中。比如郭建波對待生活消極的態度,對待愛情的無所謂,對待女兒的力不從心,這些其實都和郭建波與母親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這樣的裙帶效應,也讓小女孩郭婉婷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依附上了這樣的情緒和個性。

比如影片在開始不久,姥姥帶著合唱團在家裡排練,郭建波在廚房抽煙,被姥姥呵斥熄滅時,她把煙掐滅在姥姥曬的餃子皮上,以示一種無聲的對抗。

在影片中段,姥姥送孫女郭婉婷去學校時,姥姥在外面一直催促,郭婉婷被催急了,直接把姥姥放在桌上拱神的水果砸爛,以示反抗。

郭建波和郭婉婷這樣的舉動,是這對母女的性格的一次對照,同時也側面反映三位女性有趣的互動和聯結。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影片快結束時,郭建波那段長長的獨白,有一種孤芳自賞的驕傲和犀利,你可以覺得一個人對著窗外喃喃自語很尬,但也你可以理解為這是整部影片最高光的時刻。郝蕾在見面會時就說,當初看劇本,正是因為這一段長長的台詞,才決定出演這部電影的。

這一段台詞,是郭建波多年來內心對母親,對自己,對世界的一次宣泄。

影片結尾處,有不斷湧出的潮水,呼之欲出。

同樣是水,在影片開頭,水是被用來趕走合唱團滋生矛盾的工具,而結尾處,水則被賦予了溝通之意。

結尾流動的水如春潮湧進畫面,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女人,女人是水。水湧進影片中所有不該有水的地方,春潮之水作為一種冬季結束的符號,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同時也暗示著影片中母女的一種和解。

小女孩郭婉婷最後順著小溪追尋水源,小溪似乎象徵著每個人來到世間的母親產道,而郭婉婷最後跳入湖中嬉戲,更像是回到了母體子宮,子女和母親的關係,一切回歸最初形態。

縱觀影片不管在角色關係,或是意境表達上,呈現出來的畫面關係都精準到位,光影之間也樸素自然,但從不缺失電影感,這也難怪《春潮》能拿到上影節最佳攝影。

總之,看完《春潮》,思潮一直沒因電影結束而停止,而是如結尾泛起漣漪,像這樣真誠而且溫和的華語文藝片,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