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人如果不死,明朝至少還可續命30年

明崇禎三年(1630年),一代名臣袁崇煥被凌遲於北京菜市口,時年46歲。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袁崇煥征戰遼東8年,使得清軍不敢寇邊達數年之久。“而敵軍戢伏,不敢犯明邊者四年。”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1619年考中進士,1622年開始在遼東領兵作戰,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一掃萬歷以來明朝在遼東的頹勢。如果不是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滿清至少30內無法入關。

具有獨到的戰略眼光

袁崇煥通過對遼東局勢的分析,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戰略。也就是說以現有兵力防守遼東,以遼東的出產供養軍隊,以防守為主,戰爭為輔,通過和談來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此時的明王朝正面臨農民軍和清軍的兩線作戰,軍事上捉襟見肘,與一方和談未嘗不是一種最好的解決之法。

此時的遼東牽製了明朝的主要軍事力量,每年的軍費開支高達兩千萬兩白銀,朝廷早已入不敷出,還因為缺餉,導致士兵經常嘩變。為了維持龐大的開支,明朝不得不加派三餉,加重百姓賦稅和徭役,此時的明王朝已經坐到了火藥桶上。要解決內外交困,明王朝需要的是時間。按照袁崇煥這一戰略,明朝在遼東的戰事將以防守為主,並通過和談麻痹對手,贏得喘息時間,也就是所謂的以時間換空間。“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故知,則三城(錦州、中左、大凌)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裡外,金湯益固矣。”

如果遼東戰事緩和,明朝將大大減輕在遼東的軍費開支,還能避免兩線作戰,這對明王朝是十分有利的。但由於朝中大臣擔心宋亡故事重演,反對與滿清和談,讓明王朝錯過了一次自救的機會,這也是袁崇煥後來被處死的理由之一。

構築寧錦防線擴大戰略緩衝區

以寧遠作為整個遼東戰場的核心,以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作為護翼,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阻敵於防線數百裡之外,並通過步步為營,最終壓縮敵人的活動空間。“分戍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諸要害,擴地複二百裡,幾盡複遼河以西舊疆,而寧遠且為內地。循此以進,則敵軍欲越雷池一步,蓋其難哉。”這樣一來,寧遠將成為整個防線的大後方,有利於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有助於長久堅守。“由是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另外,還可在寧遠周圍屯田,自我輸血,減輕朝廷負擔。

袁崇煥把寧遠視為戰略要衝,牽一發而動全身。“區區寧遠,中國存亡系之。寧遠不守,則數年以後,父母兄弟皆左衽矣!”寧遠距山海關二百餘裡,又瀕臨遼東灣,即使通往關內的交通受阻,還可通過海上進行補給。因此,袁崇煥把寧遠城建成一個軍事重鎮,固若金湯,並親自帶重兵駐守。

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袁崇煥雖然文臣出身,但深諳兵法之道,在福建知縣任上,就經常與邊塞回來的老兵交談,了解邊塞情況。擔任兵部主事時,敢於一人單騎出關查看情況。“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

明朝後期,明軍在與清軍的作戰中敗多勝少,喪師失地,士氣低落,幾乎無人能擋清軍鋒芒。而袁崇煥來到遼東後,幾次與清軍的戰爭,都取得了勝利,提高了士氣,還大大延緩了清軍的攻勢。“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袁崇煥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對手的充分肯定。努爾哈赤曾說“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在寧錦之戰中,袁崇煥以不足萬人的兵力,對抗清軍13萬人,並殺死清軍1萬餘人,迫使清軍退去,史稱寧錦大捷。“是時我軍僅萬餘人,而敵之強且十二、三倍。”

從此,清軍開始避開與袁崇煥的正面對戰,採用迂回戰術攻擊其他防區。“憚崇煥之威,乃改道入龍井關、大安口、喜峰口,所向披靡,如行無人境”。

因此,在袁崇煥被殺後,後人評價:“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參考資料:《明史》、《袁督師傳》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