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陽氣弱的人,身上三處總是「潮乎乎」的!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疾病預測學》、《中醫基礎理論》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這篇文說,咱們繼續給您說,陽氣在我們身上的表現。

話說陽氣這個東西,作為中醫的典型概念,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人體一旦缺少它,則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比如說身體局部的潮濕。

第一,就是心口窩的潮濕。

您記住,一個人如果陽氣不足,那麼它的心口窩,常常是潮乎乎的,經常有汗。到了炎熱的夏季,這方面的體現會更明顯一些。

心口窩多汗和陽氣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從中醫內科汗症臨床來說,這就是所謂「胸汗」,也叫作「心汗」。這樣的人,心胸陽氣不振。陽氣,有固攝津液的作用。心陽、胸陽不足的時候,津液不得固攝,腠理玄府舒張,於是就會多汗。現代醫學觀察發現,一些心肺功能異常的人,常會出現心汗現象。這和中醫的認識不謀而合。

那麼,心胸之陽,是如何不足的呢?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思慮太過。一個人,過於思考勞神,長期得不到修養,就會耗傷心血。心血,屬陰。陰能育陽。故而這類人到最後常常心陽不足。主要表現,就是心慌、心悸、四肢不溫、怕冷、氣短、乏力、心悸等等。恰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說:「思慮太過,當心一片津津,而汗從心自出,名曰心汗」。

這種情況怎麼辦?醫家往往藥用桂枝、甘草、人蔘、黃芪、肉桂、炙甘草等,起到溫心陽、益心氣的作用。

第二,就是手心潮乎乎。

手心愛出汗,是不少人都有的尷尬癥狀。患者多不明就裡。對於這個現象,《傷寒明理論》說得十分透徹:「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就是說,中醫理論認為脾胃主四肢。所以手心多汗作為一種異常,往往和脾胃有關係。其中,如果脾胃氣虛,不能固攝津液,那麼津液就會旁溢四肢,形成手心或腳心的出汗。這樣的人,在多汗的同時,氣短懶言、體倦乏力、便溏、食欲不振、舌淡苔白。您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是不是屬於這種狀態。

這裡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一旦虛弱,很容易誘發一身陽氣的虛衰。尤其是在上述癥候的同時,兼具腹脘發涼、四肢不溫、便溏腹瀉的人,更要考慮到脾陽不足的問題。患者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往往是脾腎陽虛。後者,就更難調治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醫家多用人蔘、白朮、茯苓、甘草之屬,也可以艾灸中脘、關元、足三裡。

第三,就是股陰濕漉漉。

何以謂「股陰」?《靈樞·經脈》告訴我們:「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股,指的是大腿。陰,指的是內側。這個地方經常濕漉漉的,為汗所浸,這在中醫裡面也被稱作「陰汗」。

這個地方的異常,和陽氣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我們的腎陽在一身水液的代謝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腎陽的蒸騰下,津液井然有序地在體內輸布、周流。如果腎陽不足,則水液失於輸布,凝聚外泄,於是就會形成多汗。而股陰之處,為外腎之所。腎陽不足,則外腎濕冷。腎陽虛所致的多汗,會天然地體現在外腎之處。這樣的人,常常有體倦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等癥候。

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盡可以艾灸關元、命門等溫陽大穴,以行陽道。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