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技大賽應變“小眾”為“大眾”

李豔

臨近年底,頒獎禮、總結大會換著花樣地來了,各類大賽也宣告進入收尾階段。最近持續收到幾份科技賽事的閉幕式、頒獎禮邀請,才發現我們身邊的科技大賽還真不少,賽事水準也相當不錯,比賽形式也是推陳出新,但論起普及度和廣泛性就值得商榷了。

大多數的賽事除了一小波的圈裡人之外,關注的人不多,比賽的各個環節普通人參與的痕跡更是少之又少。一般的看法是科技大賽專業性強,跟普通人自然有距離,老百姓不了解、不關心、看不懂情有可原,所以大多數賽事的主辦方也就接受了這種說法,覺得科技本來就“高冷”,既然是大賽那就更是“非常人能懂了”。

要我說,這個問題不如換個角度來看。科學理論雖然看似“高冷”,但具體到科學技術,其實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工智能技術挺難懂,但它真實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基因編輯聽起來很玄乎,但它將改變許多人的命運。科學發現開啟了人類認知新世界的大門,而技術突破則幫助人類更好地去感受新世界。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論和技術,其實都正在或是將要改變人們的生活。

我國的大賽數量眾多,但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比賽就是開幕、閉幕,長官講話,專家月台,再來一場熱鬧盛大的頒獎儀式一切就完美了。但實際上,好的賽事應該是平台,是契機,通過這個平台和契機讓更多人了解、參與、學習、受益。換個思路,辦出來的大賽或許會有不同。

有官方背景的大賽裡,曾經在全國刮起一股“雙創”風潮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是這方面的典範,它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接受“雙創”,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中來。在民辦賽事裡,名字聽起來十分小眾的全國3D大賽也是經典案例。這個堅持了十年的賽事在線上、線下及比賽現場設定民眾互動和展覽,也是一大特色。

科技走向普通人應該是大勢所趨。即便是大家眼中最“高冷”的諾獎,也越來越從小眾走向了大眾的視線之中。2017年獲獎的控制晝夜節律的生物鍾研究、2018年獲獎的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都與普通人關係密切,廣受關注。

對於民眾來說,他們的邏輯很簡單,再高深的技術我們也想問一下它能讓我們的生活變成什麽樣。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