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來了!進軍5G時代,我國新聞業首迎25個媒體機器人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看文之前

先來看一小段視頻

本視頻原始素材是科技日報記者劉園園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中拍攝的幾張圖片和一段手機視頻。視頻經由媒體大腦MAGIC短視頻智能生產平台製作,耗時不過幾分鐘,還配有虛擬主播。

27日下午,目前國內最大的媒體機器人生產商和服務商新華智雲正式宣布其自主研發的25款媒體機器人。

這些機器人已集成在“媒體大腦MAGIC短視頻智能生產平台”上。它們功能各異:有的可以進行文字識別,有的會自動生成字幕,有的能實時進行直播剪輯,有的能輕鬆製作視頻數據新聞……

“這是我國新聞史上首次有公司推出媒體機器人。新華智雲聯席CEO傅丕毅也頗有野心,“希望這次發布能載入歷史,成為有意義的事情。”

瞄準媒體業痛點

人工智能成幫手

前段時間,浙江省和台風“利奇馬”來了場遭遇戰。對媒體人來說,這超強台風也是一場大考。

你之前或許看到過,AI女主播現場播報天氣災害預警信息,錢江視頻“數說台風”展示台風風力隨時間的變化,還有台風期間的正能量故事……這些視頻的背後,都有媒體大腦MAGIC智能生產平台做支撐。

虛擬主播播報台風新聞

媒體大腦是我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台,由新華智雲於2017年年底推出。新華智雲則由新華社和阿里巴巴共同投資成立。

“新聞業是個開放複雜的領域,常需要用到多模態技術,比如圖像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等。”新華智雲聯席CEO徐常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業界此前鮮有為新聞業研發的智能模型,想在新聞業中尋找適合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場景,要既懂新聞,也懂技術,還得有大量素材和數據積累。

媒體機器人矩陣

此次推出的25款機器人中,有一款為“突發識別機器人”。它可以在視頻素材中識別出“火災”“爆炸”“碰撞”事件和“警務、醫護等特殊車輛”,及時提醒編輯部;還能對視頻進行二次處理,找到標誌性片段,將其推薦給編輯和記者。

突發新聞會被打上標簽

人臉追蹤機器人,解決的則是媒體人在工作中切實會遇到的痛點。其數據庫覆蓋政治、社科、體育、娛樂等各領域近3萬人物實體,媒體人也可根據需要向平台自行上傳圖片。一旦素材中有相關人物出鏡,機器人就能認出,還可以自動聚合生成人物類主題視頻。

其實,每一套人工智能模型都需要數據的“餵養”。徐常亮也表示,從技術上來講,深度學習等各類算法模型已經比較成熟,但更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數據的收集和標注。

5G時代

媒體面臨智能化轉型新要求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張明新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歷史性地改變了新聞傳播業的面貌。“在網絡、大數據等技術支持下,新聞傳播從新聞線索搜集與評估、採訪與編輯到製作與分發等全流程,都越來越體現出智能化的特性。”

傅丕毅認為,為了迎接5G時代,媒體需要向智能化轉型。“不過,大多數媒體離智能化還有段距離。”其實,媒體大腦正是要幫媒體縮短向智能化跨越的進程。畢竟,要求每家媒體都投入大力氣研發智能平台是不現實的,但傳統媒體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擁抱技術。

5G時代,帶來新的機遇。在徐常亮看來,5G最明顯的特徵是時延低、網速快,容量大,在5G的幫助下,媒體可以做攝影頭、傳感器新聞,用手機端+雲端就能處理數據,可以更流暢地應用各項人工智能技術。“媒體的采編發流程可以大幅度加速。”

而對普通公眾來說,他們也會身處一個“全視頻”傳播環境。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所說,社會主要交流手段將從書寫文字轉為視頻語言;曾經只在後台當無名英雄的智能技術會走到台前,更直觀地被閱聽人感知;而VR、MR、AR等各種技術,也會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不過,內容為王永不過時。

新的技術帶來新的生產力,媒體能輸出的內容在機器的輔助下可以翻倍。這也對媒體的深度和專業度提出新的要求。“媒體人要成為全能選手,要學會和機器一起工作,還要當好‘把關人’。”傅丕毅說,好內容加上好技術,媒體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視頻和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張爽(實習)

審核:王小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