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願上線之時,我們的遊戲已成歷史

我們不曾想過曾經習以為常的生活現在是那麽珍貴。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我此時應該與心愛的人在重慶吃著地道的火鍋,觀賞著美麗的夜景,手牽手走在人流擁擠的石板路上,幸福地擁抱、對視、親吻。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期待著與那個人相見的一天。

——小熊,開發者

(本文同步首發騰訊科技)

離除夕只剩下兩天,寶寶巴士的團隊卻做了一個決定——留下。

現在讓大家都宅在家中的“新冠肺炎”,此時還沒擁有它的官方名號,大家還管它叫“新型肺炎”或“武漢肺炎”,這一未知疾病的凶惡已初現端倪,戴口罩和勤洗手成了平常人保護自己和他人最重要,也是當時唯一可依靠的手段。

而“戴好口罩”和“洗好手”這兩件小事,卻並沒那麽簡單。在動手做小遊戲之前,寶寶巴士團隊對身邊的孩子們發起了遠程視頻“調研”,結果發現,大多數的孩子要麽戴口罩的時候沒把鼻子上的金屬條捏緊,要麽洗手的時候匆忙衝兩下就了事了。

(除夕前腦暴中的寶寶巴士團隊,口罩成了當時開會的必備單品)

同樣發現戴口罩這件小事不簡單的,還有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遊戲設計系的丫丫和大可。

就是勸不動!真是“比我媽讓我穿秋褲都難”。要用更妙的方式說動長輩們,這股子想法一直環繞在她腦海中。

“遊戲是我們的專業,我總想用它做點什麽,”即使不是能夠上場救人的,“它也不只是娛樂的工具,可以承載更多,比如知識,比如我們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比如這次疫情。”

大年初四,另一個來自中傳的工科生三人組也一拍即合——來自湖南常德的小熊說,“我實在是受不了我叔叔往他鼻子上抹香油消毒了”——

“1月28日,下午電話會,決定遊戲類型,晚上組隊;1月31日,做出測試版;2月1日,功能測試;2月3日,正式發布。”團隊唯一的“單身汪”航師兄這樣寫道:

“經常聽說大強度的工作會讓情侶出現吵架甚至分手的情況,但這次,我看到的是他們面對壓力和責任時的堅韌和大愛。當然,可能還有單身汪看著師弟師妹檸檬般的心情。”

幾乎都是除夕前後不到一個星期,三個團隊開工做起了戰“疫”小遊戲。

但不像寶寶巴士還能在一個地方腦暴和快速解決問題,已經回家的大可和丫丫,一個在湖南嶽陽炮台山疫區,另一個遠在茫茫雪原上的祖國邊陲小鎮,而老師坐鎮北京指揮部,全程溝通只能靠微信。

兩個小團隊用微信語音電話和文檔搭起了流暢的工作流,丫丫每天都會記錄項目思考的問題,定時語音和師兄溝通項目的調整和進度。

工科生三人組裡的代碼實現者小熊和小仝,分頭書寫源碼和搭建積木,當問及會不會出現“程序員之間看不懂對方代碼”的問題,小熊同學穩穩地遞上了一碗狗糧,“可能是情侶之間的默契”。

(每幾天一次語音電話,管理工作進度用的會議記錄)

他們兩個團隊可以算是第一批用起了“遠程辦公”的人了。

除了遠程協作的問題,工具也是限制他們發揮的重要原因。“這是最簡陋的一次開發了”,平時在學校裡是3D製作“大觸”的丫丫,這次只能靠一台iPad走天下了。

由於沒帶電腦回家,作為美術和策劃的丫丫全程用iPad進行素材製作。而三人組中兩個沒什麽開發小遊戲經驗的小情侶,也在迅速對比研究之後,選擇了微信小遊戲製作工具開始他們的開發。

他們可以省去學習熟悉新的編程語言的時間,裡面還有積木模式能快速實現可視化表達。“但還是偶爾會有bug。”

(左為丫丫的iPad創作界面,右為小熊使用的小遊戲製作工具界面)

三個團隊的遊戲開發時間都在3-7天,如果有更長的準備時間,他們說,玩法設計和美術表現都可以再更好一些。

他們也想過經營類、敘事類的遊戲玩法,但對於疫情相關的公益傳播來說,“時效性才是關鍵”。

在導師的指導下,丫丫和大可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裡的戴口罩指示,將[戴口罩]分成了以下幾類:

需要調整、需要換新和正確佩戴,通過簡單的互動操作,教育用戶如何戴好一個小口罩。畫風則選擇了清新可愛的蠟筆畫風格,希望是一個讓人覺得溫暖的科普。

(左右滑動查看-請戴好口罩)

工科生三人組則將收集到的坊間奇奇怪怪的消毒偏方放進了答題小遊戲裡,比如小熊叔叔愛往鼻子上抹的芝麻油,又比如,風靡非典時期,又差一點卷土重來的白醋、鹽水,還有家裡人堅信能治百病的白酒與香煙。

(防護小能手的設計稿)

而專業從業者寶寶巴士團隊則從細分的寶寶教育場景切入,通過對孩子們的調研、專家團隊科普製作、兒童配音等成熟的製作手法,為寶爸寶媽們提供一款可以輕鬆教會小朋友如何保護好自己的科普小遊戲。

三個團隊都從自己看到的疫情期間的公益傳播痛點,找到合適的遊戲語言進行表達。

(左右滑動查看-寶寶新冠預防)

無論是專業還是業餘,從2018年開始,小遊戲正成為不少公益志士的傳播解決方案。它們成了用戶手機裡山區兒童的“上學路”、空巢老人的“孤獨鄉下”、森林生靈的“避難所”和艾滋病患者的“咖啡館”……

開發者們用腦洞填補了共情所需要的部分想象。

但在做遊戲之前,他們其實並沒有把用小遊戲來做公益傳播的這件事想得有多麽重大。只是這場疫情來得太令人猝不及防,他們在焦慮等待中,做了同樣一個決定——

“開發這款產品,是我們向新冠肺炎宣戰的方式。所以,希望疫情早日過去,孩子們玩《寶寶新冠預防》時,不再是因為防疫必須,而是輕鬆地學習知識。”

“疫情之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當問及疫情結束之後想做什麽,秀恩愛十級選手小熊同學說,

“擁抱吧。”

航師兄則在文檔裡默默寫道,“找個女朋友。”

兩個學生團隊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遊戲設計系,由導師提供指導。

其中,大可和隊友操刀的《剪秘》在2019年曾經獲過微信小遊戲高校開發大賽金獎,也成為了創意小遊戲,丫丫和其他5名女生在NextIdea高校遊戲創意製作大賽中產出的作品《祖古》,在TapTap上獲得9.7分高分(尚未上線)。

| 遊戲裡用戶經常答錯的題目是什麽?

工科生三人組小仝:

最後一題,疫區有效的防護用品有哪些。因為是多選,且選項中同時出現了多種口罩,其中最容易選錯的是活性炭口罩。

活性炭口罩是在普通的防塵口中,夾了一層活性炭,這種口罩適合在有機物汙染的環境下佩戴使用。據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報導,活性炭口罩、棉布口罩因材質不夠致密,無法有效過濾較小的微粒,預防感染的效果有限,非首選項。

| 團隊是臨時組裝的還是之前有過合作呢?在遠程協作當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麽?有用到什麽小團隊的協作工具嗎?遠程如何保證溝通的效率?

工科生三人組小熊:三位工科生臨時組裝的團隊,自然是得東拚西湊了,比如策劃美術航師哥在製作初期提出他對於程序的看法,程序小熊也會在製作中後期去幫航師哥畫卡牌。

困難自然有的,我和小仝沒有微信小遊戲開發經驗,所以程序是我們慢慢摸索出來的;關於美術方面,我其實很喜歡畫畫,我認為工科生和畫的好並不衝突,不是有一句話是:不會美術的程序不是好策劃嗎~

團隊協作主要是靠語音電話,如果想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我們會打開攝影頭用邊說邊畫的方式來討論。另外,通過石墨文檔,我們可以多人在線修改問題文檔。

| 你們的專業都學了什麽?父母之前支持嗎?做出這個遊戲之後有給家裡的長輩們玩過嗎?看到你們做的遊戲有改觀嗎?這次的實踐跟課堂上的教學有哪些同與不同?

航師兄:我本科在傳媒大學學的是遊戲設計的程序方向,研究生在紐約大學學習的更偏向於遊戲策劃,也學了一些美術相關的內容。

我的父母一直都很支持我從事遊戲行業,我有給父母玩這款遊戲,她們也有分享給身邊的人。

工科生三人組小熊:到目前為止,我們專業的必修課其實是和計算機院的學生們一起上的,對於遊戲方面的專業知識,只能在選修課裡學習。

我爸媽支持我的,實不相瞞,我從小就看著我爸爸玩魔獸,他到現在還在看lol的直播呢哈哈哈。我們學校遊戲專業的研究生其實並沒有多少跟著老師課堂學習製作遊戲的機會,主要還是靠自學實踐吧。

工科生三人組小仝:專業主要是學習遊戲策劃,一些遊戲設計理論。父母是很支持做遊戲的。做出這個遊戲當然第一時間讓父母試玩下。

因為之前做的遊戲都是PC遊戲,這次做的是手機微信遊戲,這次遊戲帶給父母的體驗感還是很新鮮的。

| 孩子在戴口罩和洗手的時候有哪些盲點?

寶寶巴士:嬰兒不建議戴口罩(可能窒息),口罩不貼合漏氣,戴口罩不分正反,手亂摸完口罩外側又去擦眼等;不用洗手液肥皂隨便衝一下、沒用流水洗手(臉盆裡洗)、錯用免洗液(手有如果汙泥用免洗液是無效的)、洗手時間太短,都是常見的盲點。

| 如何讓自己更加了解用戶?

寶寶巴士:和孩子一起玩,我們每一款產品在完成demo後,都會到幼兒園,和孩子一起體驗我們的遊戲,近距離觀察孩子的操作和反應。

| 做小朋友的遊戲時,最重要的是?

寶寶巴士:要好學、好玩、好看、好聽——

好學,每一個遊戲都要有可立足的教育點;好玩,互動簡單,重反饋重激勵,每一次操作都予以響應和反饋;好看,畫面暖色系為主,採用大色塊,角色細節不能太多;好聽,豐富的音效,以及大量的語音引導。

|寶爸寶媽們對這款小遊戲的評價如何,有真的幫助到他們教育自己的小朋友嗎?

寶寶巴士用戶:感謝寶寶巴士,讓寶寶自覺戴口罩勤洗手,再也不用每天命令了;寶寶現在特別講衛生,可省心了;非常具有教育性;讓全家人更了解新冠肺炎;

|會繼續完善這個作品嗎?

丫丫:每次我們都希望能做到這個階段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有時間會再迭代一下,但目前的人力確實不可能做出十幾個人團隊的效果。

感謝所有戰“疫”的小程序開發者,我們將持續推出微信戰“疫”人的故事。

如果你也是微信裡的戰“疫”人,有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小程序、公眾號、小遊戲、微信支付、企業微信、微信表情、微信視頻號等工具支持抗擊疫情,可以填寫下方問卷,留下你的故事,讓我們找到你~

微信戰“疫”人故事征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